郑智慧
摘 要:《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家并非抽象的概念,它往往在“家国天下”的文化格局和政治理想之中来理解。
关键词:《孟子》;唐诗;传统文化;初中古诗文
《孟子》中认为家与国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个人、家庭、国家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道统,它统筹着每个人的精神意念。家的涵养所包含着个人精神的表述,而个人抱负、家国情怀和人生追求是熔融合一的,是一种传承下来的宏愿。
一、《孟子》与唐诗文化价值的契合焦点
《孟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应用到现代唐诗教学中会呈现出一种“同行”的价值素养,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价值上的一种精神承载。这种同行的精神承载表达方式是“家国天下”的文化格局和情感认同。
《孟子》思想中的浩然正气与舍生取义催化了民众的救亡意识与民族气节的形成,忠孝一体的儒家家国观念世代延续,进而形成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经世致用情怀。《孟子》的家国情怀所表达的是一种家与国以及个人修养相互关联的情怀,这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
二、家国思想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
(一)唐诗中家国精神的承载
《孟子》中讲述了家、国、人的关系,这在思想表达上则是一种精神承载,同时唐诗中的家国情怀也是一种精神承载,唐诗所表达的精神承载是建立在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其中还包含着诗人个人的家国情怀。
1.诗者创作的现实背景再现
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他们日益守护着边疆,对家乡的情感只能寄托在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中,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他们所能做的是对家的思念。
2.诗文的视觉艺术构建
教学中教师突出唐诗家国之美时应具体强调诗文的视觉艺术,当学生真正透过景象感受诗人心中的心境时,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便会浮现。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设置相关音乐背景和画面描述,基于《孟子》家国观点上的唐诗家国之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孟子》家国的基本观点,唐诗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此观点,利用多媒体的音乐制作与视频播放的功能为学生全面展示唐诗中的家国情怀之美。
教师教学必须结合课文,巧妙地设置情景,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中,并且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与古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从而更深层次地体现唐诗的家国情怀教育。
(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主题挖掘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孟子》的家国观点与唐诗的家国情怀可以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内化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民族精神中的家国情怀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唐朝文化艺术上的精髓,每一篇流传至今的古诗都寄托着作者莫大的情怀和感悟。唐诗文化中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家国情怀,正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是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这也契合了《孟子》思想中民众的救亡意识和民族气节。
2.突出民族文化中的家国
家与国是同构的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正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它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家国情怀的一种宏观夙愿。教学中教师要以《孟子》的视域深度挖掘唐诗文化中的家国观念,寻找两者的契合焦点和精神承载,突出表达唐诗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教育。
三、基于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上的感想
家国情怀起源于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唐诗的“家国情怀”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的价值,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唐诗”可以作为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上探寻“唐诗”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以《孟子》的家国观点约束自身,以“唐诗”的文化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意识,进而积极拓展唐诗的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从《孟子》的视角看唐诗家国之美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形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广阔情怀。
参考文献:
[1]苏晓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18(8):100-101.
[2]高平丽.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名作熏陶: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初探[J].好家长,2018(57):144.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