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然
摘 要:当今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问题突出,漠视了各种文体的文言文的内在差异,缺少学理依据,教学深度不够,难以揭示文言文的丰富内涵。因此,为了更好地吸收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文言文课文中各种文体的不同风格,开展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体;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是据我观察,当今高中文言文教学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问题:
一、“重言轻文”问题突出
文言文是“言”“文”的和谐统一。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可是当今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言轻文”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多注重对文言词汇、句法的分析,涉及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情感意志,常是比照着教参照本宣科。而对文言文的文体样式、章法结构、实用功能及审美精神等就多是蜻蜓点水,甚至只字不提。
二、文言文教学缺少学理依据,不够科学
很多老师对古代文论,尤其是古代文体学缺乏研究。教文言文和教现代文的理念是一样的,教各种文体的文言文用的也都是同一个套路。这种“以今律古,千篇一律”的教法,明显漠视了古文自身的特点,漠视了各种文体的文言文的内在差异。这种教学是缺乏学理依据,缺少科学性的。在这样的教学生态环境中,学生自然难以深入分析不同风格的、不同情境下的古代文言作品。更难以将优秀作品中的有益营养迁移到自身。
三、文言文教学深度不够,难以揭示文言文的丰富内涵
目前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往往只是滑行于感知显性层次,基本无视文体的审美规范和风格创新。这种教学深度当然不够。如果教师不了解中国古代史传体的“微言大义”“寓褒贬”的文体风格,就难以引导学生领略《郑伯克段于鄢》用语之精妙;如果教师不知道古文中大多数语体都是在特定交际情境、题旨情境下形成的,可能也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何以没有直应任安的求援。
所以,为了更好地吸收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经典文言文的各种文体的实用功能、审美规范及风格,开展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势在必行。简而言之,运用文体学理论知识对于我们开展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有以下助益:
(一)文体学知识有助于我们确定适宜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从文体层面看,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散文有本质差异。王荣生先生认为现代散文讲究“散”,率性而为,“无法”为冕。而古代散文,则讲究章法。曹丕对此就已有过精到的表述,其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所以讲解古文时,需紧扣文体,选择适宜的方法和内容,万不可“以今对古”。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记体文本为记事之文,王应麟《词学指南》曾曰:“记以善叙事为主。”但是到宋代时,宋人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尚理性,宋代记体文议论的成分也相应大为增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即为典例。因此,在讲解《游褒禅山记》时,其因事说理的特色是一个重点内容。在此文中,写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实为后文写“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铺垫。写游览华山后洞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则是为后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论张本。其叙事与说理前后相扣,事衬理起,理定事明。祝尚书先生称此类写作手法又名“衬起法”“布置斡旋法”,为宋代记体文常用手法,像苏轼的《石钟山记》、欧阳修的《峡州至喜亭记》皆用到此法。在教学时,可引此二文,让学生比较鉴赏,从而使其对宋代记体文有更深入地了解。
(二)文体学知识有助于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意蕴
一篇文章的文体风格通常和写作者的創作心理及写作内容是紧密相关的,这也决定了特定的文体常常便于表现特定的思想情感内涵。以《前赤壁赋》为例,宋代文赋,融赋体与古诗笔法于一体,写作较前人更加自由,但古赋神韵仍时可见之。《前赤壁赋》就运用了汉赋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章法,这里的客是作者为了申明自己的人生观而虚构的对立面,主客问答更像作者自身思想矛盾之处的对战,最终主的观点得以伸张,表现出作者潇洒旷达的人生情怀。这种写作手法在汉赋中非常常见,譬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里以子虚为客,乌有为主,抑客伸主,表现出汉一代王朝的雄伟气魄。在讲解《前赤壁赋》时,介绍赋体文这种典型的写作手法,学生将能更准确地把握到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旷达情怀。
(三)文体学知识有助于深入地领略文言文的文辞之美
陆机在《文赋》中曾言:“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这表明,古代不同的文体自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可见,想要深入地领略文言文的文辞之美,引导学生了解一定的文体学知识是很必要的。例如,赋“铺采摛文”,重铺叙,多用对偶、排比,讲究韵律,大多文辞华美。杜牧写《阿房宫赋》,从不同的角度铺陈直叙,用语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辞藻优美,这些都是典型的赋体文语言风格。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向学生介绍一些赋体文的文体知识,对于他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是大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编辑 田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