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琪
摘 要:初中社会课的开设是为了均衡主科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短暂的放松。但是就是本着这样的目标,社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把学生的主观感受放在前边,而忽视了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借此分析一下作为初中社会课上教师应该具备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课;教师;主导作用
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师,都会拥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会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状况记录在案,进行分析和思考。社会课的开设,本就是给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可以在课上就能够实现,在初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给学生一片放松的地方。但是对待这门课的过程中,如果离开老师的主导作用,想要得到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尽如人意。
一、教师的导读带领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导读,在社会课上教师应该主推教师的本质,就是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把学生带入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代替让学生自己摸索而主动导读部分。这样的率先表示作用可以给学生做好模范带头,领导学生去做积极学习的事情,还可以增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外在带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学思并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那么教师涉及的问题应该符合社会课的内容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容易感兴趣也让他们在找答案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2.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社会课上,教师对教材利用不应该只在教材所具有的范围内去讲解,教师应该对教材的利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用教材提高能力时,应多从创造性理解的角度去引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在教材的理解上质疑教参的观点和教师的理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激情。例如,教师在讲社会课时可以引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有着区别,特别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即使是同一作家,由于不同时期的经历发生变化,在素材的选择上也大有不同。这为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依据。不同的读者在经历处境上的差异、阅读能力上差异等,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适时引导,解读文学作品时,要认可学生解读作品的差异,要鼓励学生对作品的不同认识,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对作品的观照而形成的认识。教师的责任是鼓励学生谈谈自己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解读过程。
二、教师的导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教師指导学生积极去学习
学生提出疑问,才有助于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知识便于理解和掌握。社会课导读是教师做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提出适当的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那么作为教师需要针对课堂的内容,设定有内涵的有值得探讨的地方,给学生创造机会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培养他们能在自己的努力下或者在小组协作时把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样的导问可以这样展开,就是先给学生朗读感兴趣的新闻,发出一些简单的疑问,然后让学生结合到现实中,把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谈论出来,把自己平时注意到的相似问题提出来。这样带给的课堂反馈是积极向上的,教师的导问带动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学生丰富见识,积累知识和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导问在课堂中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社会课内容,同时教师的启示作用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带领,让学生能够自主爱上探讨问题的过程,享受寻找答案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可以不断进步的。
2.教师确定适合所教授班级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在社会课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长处,而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在社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上,不能简单地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兴趣。制定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三、教师的导答引导学生增进分析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师如果一直按照过去的教学模式,一板一眼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只会让课堂的气氛变得压抑和沉闷。而且只注重灌输知识,学生会有一种被迫学习的感觉,不能拿出很高的积极性来对待课堂。所以老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让学生被动学习了,应该摒弃那种过去的教育模式了。社会课堂中的教师应该关注初中生的心理,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只是在旁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把问题的解答延展成一次辩论会,把观点的确立交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寻找可以支持观点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开发出一次激烈的讨论,教师不必把答案直接公布给学生,可以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拥有发挥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尝试去开发自己的大脑。这样课堂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2.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
在初中的社会课程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将进行积极互动,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做到对彼此的想法和学习情况进行互通,能够掌握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但有时会出现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响应,就会形成教师孤军奋战的情形。我们如何克服?出现这一情形时教师要静下来,而不是拼命讲,否则就会陷入教学的死漩涡,此时我们应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找到问题的原因,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启发和引导,师生再次形成“学习共同体”,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3.师生关系融洽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师和学生关系不好,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很多学生就不喜欢学习,甚至讨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社会课程上以平等、和谐、民主的方式建立师生关系,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将他们的积极情绪转移到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有激情,并付诸行动,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就会懒于学习,无法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中学课堂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发现和探索学生学习上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的导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师适时引导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应该及时做出公正且客观的评价。那么导评就是教师在课堂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具备的还有导评的能力。而导评就是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之后,冷静分析并且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之间开始进行互评。并且对待课堂气氛还有产生的效果也要做出一番评价,这样也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从这里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教师在这个时候只需要静静聆听并适当地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做出总结性的评价,或者最后把总结的任务留给自己。要褒奖和批评做到分明和有度,鼓励和支持不太踊跃发言的学生,期待他们在下一次社会课上有更好的表现,同时大力表扬踊跃发言的学生,做好表彰。这样的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2.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社会课程的关键
教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須找到培养的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能力体现在思维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具体挖掘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学习思维。同时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善于提问,不断深化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在社会课的课堂中进行丰富而深入的联想,通过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教学生主动提问、善于思考开始。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教师适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提倡点,它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社会课的课堂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活跃的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的配合,首先,在开展社会课上用心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整个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和授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策划。用心组织的课堂教学,需要运用巧妙的课堂导语。在社会课中创设的课堂氛围非常浓厚,才能锻炼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该掌握语言方法的运用。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教师本身应有的基本能力。在讲授社会课的过程中,言语能够感动学生,做到适时停顿,学生听得用心,才能掌握知识牢靠,所以,只有老师正确的引导,才能把课堂的学习氛围烘托出来。第三,教师用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学生在学校期间,影响学生最多的是教师,所以,教师在社会课的讲授过程中都应把良好的情绪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让自己的好心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帮助,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更容易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想要使社会课的环节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实践一下采取这四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提高学习的效率。作为新兴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被应用到社会课课堂中,期待会给教师不一样的反馈,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初中学生在面对复杂功课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大脑的放松。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以北京市清华附中为例[J].教师,2016,16(24):76-80.
[2]李立国.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社会课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河教师,2017,38(2):35-41.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