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红
摘 要:在新课改推进的今天,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学会生活,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充分体现“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的学科,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预学任务,提升交往能力;通過有效合学,激发思维能力;通过有效展示,提升责任意识;通过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元评价,提升持续学习能力。
关键词:合作;责任;交往;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缘起
道德与法治课,顾名思义,是需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当前很多初中学生不喜欢道德与法治课,都说道德与法治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里非常抵触。而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而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的,如何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承担、学会交往,我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实践。
二、实践策略
教学是一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还是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设计有效的预学任务,提升交往能力
预学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设置“本课新出现的知识点整理”这一环节来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点”这一环节来激励学生将仅凭自身探求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带到学校,带到课堂上来,真正达到预学的目的,感知知识,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预学案中我设计了两项预学任务:
任务一:想一想、写一写,你从出生到现在,你已经享受到了哪些权利?
任务二:跟父母探讨,除了以上权利,他们还享受到了哪些权利?
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知道我国公民享有的方方面面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带给我们的好处。通过与父母享受的权利相比,体会我们作为未成年人还没有享受到的权利。这两项任务的落实,一方面为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的理念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与父母交往。
预学任务的落实,学习的时间是开放的,老师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课堂其他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了充分的预学,才会有展示课上学生思想的提升、心灵的感悟、灵感的放飞、才艺的展现。
(二)设置相关问题情境,激发思维能力
教师就当堂课所讲的内容提出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研究教材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通过联想、猜测、争论来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巩固教材的有关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了与同学沟通的能力。
在进行“感悟青春”的教学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青春感觉我们的学生存在在误区:以为仅仅年轻就是青春。针对这一问题,我抛出了两个问题,让我们的小组探讨:
第一个是“你青春吗?为什么?”
第二个是“老师青春吗?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个问题的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立即处于激烈的讨论之中:
“我青春,因为我正处于青春期。”
“我青春,因为我充满了活力。”
“我青春,因为我正处于身体发育期。”
“我虽然处于青春期,但是感觉没有激情,是否不青春了?”就这一问题的出现,许多学生又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不会的,至少我们的身体是年轻的,我们肯定是青春的。”有的说,“是的,如果没有了激情,牢骚满腹,灰心丧气,虽然年轻,但已未老先衰了。”
“老师青春,因为你精力充沛,每天在校园里走动没感觉她累”。
“老师青春,因为你的心态很年轻,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老师青春,你很有气质。”
“老师青春,你很有激情,说话的声音很响亮”,甚至还有的说“老师青春,富有想象力”……细问理由,是因为我想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但是感觉老师年纪已经不小了,已经过了青春期……”
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的适时点拨,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青春:不仅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身体的变化,青春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一个人只要保持青春的活力,拥有爱与美丽的梦想,我们将永远年轻。同样也有人未老先衰,我们要保持青春的活力。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利用教材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
(三)有效展示,提升责任意识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很强的获得欲望,在活动中,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尤为明显。教师抓住这一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展示的是学生的风采,让学生将探究后获得的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展示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巩固理解知识的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为小组争光的信念又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要有一种意识,放手让学生学,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和解惑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在讨论和交流中增长才能。
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展示本小组的探究结果;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情境表演展示自己的风采。
如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的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情境表演来展示,请各小组选取情境剧场中的某一情境,编排成课本剧。
组1:(二位同学上台)(场外的声音:话说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很高兴)
A同学:老婆,你辛苦了,为我们秦家生了个大胖小子!
B同学:老公,看你说的,也是我的儿子啊!我们给他取什么名字好呢?
A同学:是啊!取什么名字好呢?(冥思苦想状)。
B同学:我希望他平平安安,长命百岁,有没有这样的名字呢?
A同学:想到了,“寿生”怎么样?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B同学:好,就这么定了。
(场外的声音:你知道你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吗?)
组2:(三位同学上台)
A同学:(气呼呼地叫)老爸、老妈,我要改名字!
BC同学:(惊讶地)孩子,怎么了?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改名字?
A同学:好什么好?你们知道同学们在叫我什么吗?“禽兽生”!这是人吗?
B同学(男):(很生气),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秦寿生”是为了你一生平安,长命百岁啊!
C同学:好好说,好好说,看把你气的。或许是我们考虑不周?
A同学:老妈、老爸,你们听听,这名字还能用吗?每次叫,都像在被骂,一定要改,我想好了,就叫秦哲凯。哲——有智慧,凯——胜利,有智慧,凯旋而归,不错的。
B同学:那就依你吧,我还是觉得平平安安好!
(场外音:终于秦寿生改成了秦哲凯,秦寿生改名为什么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情节组织情境剧,开展组内的表演活动,体会父母的心情,感受姓名权、肖像权的意义,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在阵阵笑声中学会了道理,体会了生活。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呢?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给学生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份惊喜。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语句或题目上作标记、谈感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组内、班内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击出灵感的火花。教师鼓励学生说者无错,讲者无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敢想了、敢说了、敢做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大都是以积极的态度、快乐的情感参与表演,没有外在的压力,也没有老师的强迫,所以在教室里,学生多了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想象、自由的发挥,教师也多了一份舒心的笑容,多了一份对学生的理解,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了。
(四)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真正落实开展好这项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八下第一单元中,重点在于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
第一步:要求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好主题活动所需要进行的活动项目。
第二步:以小组设计的内容开展探究活动。
第三步:在组内交流展示。
第四步:班级展示。
整个活动虽然比较耗时,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换位思考,甚至学会了自我反省。沈同学在与父母沟通后的感受中写道:“也并没有一种十分轻松、解脱了的感觉,反而觉得好紧张,所有的心思都要放到学习上了。但最后我赢了,我还是觉得,努力都是有价值的,现在父母比较放心我的学习,看到我追星也不说二话,有时甚至会关注我追星的对象,与父母关系更融洽了。”张同学说:“能把自己的意見说出来,心里舒服了些,感到很轻松”。朱同学说:“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其实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父母是爱我们的,只要我们同样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沟通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思想政治课,每个单元都有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从活动中得到启发,并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生活。
(五)多元评价,提升持续学习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的过程。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成长。因而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更加热爱生活。
我们倡导一种多元的评价机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评价的依据可以是个体课堂的表现,交流的表现,观点的新颖,成绩的进步,将个体的总分汇入小组,将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优、评先、奖励的依据。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1.评价原则
过程性评价。学习是一个过程,不能偏重于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每节课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展示标准、对抗质疑等方面给予过程性的评价。
全面性评价。不仅要重视对学习的评价,还要重视课堂表现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及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2.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要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1)学生自评
围绕“说说我自己”的主题,就自己在课堂展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过去的我”进行剖析,对“未来的我”进行展望。
此类评价,每学期进行两次,一次期中,一次期末,重在养成学生自我反省能力,让学生认准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标,面向学生的未来,这样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的动力。
(2)小组评价
学生自评的结果没有进行量化,没有一定的评价机制,那么学生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为了让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评比量化。
每节课后,每组组长上交一张评价表,就学生一周的个体参与及小组整体进行评价,并就小组的整体情况予以比较,开展组与组的竞争。开展一节一统计,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活动。并将各项奖励及时到位。
(3)教师即时性评价
评价知识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声音、形体语言等。针对学生发言时出现的“不及格”现象要及时提醒,比如:“假如语速放慢一点,声音洪亮一点,效果可能更好!”“假如侧身闪开黑板,把头昂起来可能效果更好?”“能否允许别人说完,你再表达你的见解?”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对于学生及时纠正问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如“你的思维很敏捷,想到了其他同学没有想到的。”“你的知识面很宽广,是平时读书积累的结果,大家要向你学习!”等,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一节一统计:由每组记分员负责,对照大组及个人的评分标准及时准确计分,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每天经组长检查核实后组内公示,然后把计分单及时交给值周班长。
一周一汇总:由组长负责,将每周每个小组的进行情况展示,对于学优生予以口头表扬。
一月一评比:由班长负责值,周班长、课代表参与,根据各组一月的得分情况评选出该月各项先进,予以表扬,并发放少许物质奖励。
一学期一总评:由老师负责,班长、值周班长、课代表参与,根据各组每月的得分情况评选出本学期各项先进,以喜报形式发给各班级和获奖同学的家长。
“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有评价。”评价是引领,奖励是激励。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自己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三、实践反思
道德与法治课是育人的课,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我们的课堂上只要用心去做,都能有所收获,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以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有效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承担是非常有效的,这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能費心思根据教学内容设想不同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但是事实上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一)时间的制约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往往影响到课堂内容的完成,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有待于我们的思考。
(二)环境的制约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太多,对于课堂,即使我们的老师用心去做,一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游戏、精彩的电视节目的趣味性远远胜过我们的课堂,教师要能想出与游戏、小说相媲美的课堂,压力很大。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让我们用力行去唤醒学生的力量,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2]周成平.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国忠.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