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梅
什么是翻转课堂?如何翻?如何转?下面,通过我的一节教学设计——《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来谈谈我对翻转课堂的一些认识。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作为研究对象。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变迁,不仅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能体现不同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的状况。本课引导学生从中国的传统节日感悟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展开对传统节日蕴含的伦理、情感、信仰、文化等内容的探究。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过年”并不陌生,并且对过年充满期盼。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所以,他们学这一课的兴趣较浓,但要学得很深,也不太容易,关键是通过“感悟传统”来理解“传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般特点(比如: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的感情;崇拜英雄的感情等),理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外搜集材料(①“年”的来历。②你是如何过年的?③你们的长辈以前是如何过年的?④宋朝时,人们是如何过年的?⑤圣诞节的来历及你们家如何过圣诞节?)。教师提供一定的素材及在课堂中的合作交流探究春节习俗传承与变迁。
五、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问题的探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甚至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教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锻炼。
六、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1.多媒体。其中,有三个视频《春节片段》《春节序曲》和《常回家看看》。
2.学生课前准备的画或诗歌。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1.学生每人可以选用一句话、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搜集一首歌来描述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2.各小组任选下面的题目中的一个进行合作探究(①“年”的来历。②你是如何过年的?③你们的长辈以前是如何过年的?④宋朝时,人们是如何过年的?⑤圣诞节的来历及你们家如何过圣诞节?)
二、新课导入
播放《春节序曲》,学生“七嘴八舌话过年”,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过程]
一、追根溯源
1.春节的起源——起源于西周,定型于西汉。
学生活动:讲讲春节的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小组合作,让学生把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展示出来,锻炼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2.其他的节日。
学生活动:展示学生的课前准备。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二、风俗变迁
1.情境设置:展示王安石《元旦》一诗。
学生活动:找找北宋的过年习俗。
设计意图:把前面的内容放在这一起学,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连贯性,也使学生对过年有更深的印象。
2.多媒体播放春节片段。看看其中有哪些习俗。
学生活动:你们家过年还有这些习俗吗?过年的习俗现在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过年的习俗,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二来在说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对过年的感悟更深一层。三是可以让学生感受过年时浓厚的亲情。
对春运的思考: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亲情体会更深。
讨论:有人说如今的“年味”淡了,很多地方不允许放鞭炮,电话、电子邮件拜年方式代替了登门拜访,你怎么看?现在年轻人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你又怎么看?
问问在座的老师,他们现在怎样过年?对“年味”又怎么看?
设计意图:因为这一节课是全校公开课,有一些老师在听课,这样设计,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采访能力。
畅所欲言:当你拿了过年的红包后,你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过一个健康年。
3.老师寄语。
三、课堂总结
过年,是我们中国最具有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节日。它给了人们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其他的传统节日都具有同样的功能。
四、课后作业(课外延伸)
写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甚至画一幅画或者写一首诗,来表达你过年的心情。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是较为有人性化的作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
播放《常回家看看》,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师生再次感受过年时浓厚的亲情。
[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这一节课,从教学设计和课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学生对我国传统節日不甚了解,谈感悟更是无从说起。但人是感性的,通过本节的学习,通过对传统习俗的探究活动,领悟节日的丰富内涵及其包含的感情与价值观。同时也感受过年时浓厚的亲情。
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讨论、探究,学生的能力加强了。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使学生更加乐学、易学。
通过最后一个环节——采访在座的老师怎么过年,达到了本课的升华;通过多元化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爱好和不同的层次来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是较为有人性化的作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以上是我的一个教学设计,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来谈谈我对翻转课堂的一些认识:
一、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就是学生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在家预习,预习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看教材,可以做讲学稿,也可以看视频,还可以小组成员先分工合作搜集材料等等。比如我的《过年》就有课前系统部分,里面要求学生:
1.学生每人可以选用一句话、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搜集一首歌来描述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2.各小组任选下面的题目中的一个进行合作探究。(①“年”的来历。②你是如何过年的?③你们的长辈以前是如何过年的?④宋朝时,人们是如何过年的?⑤圣诞节的来历及你们家如何过圣诞节?)
只有学生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大显身手。所以,翻转课堂的第一关是先学后教。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预习后,在课堂当然就应该成为主体,翻转课堂要求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这种“交”,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有效课堂,老师在课堂中不断地启示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40分钟的效率。由于学生比较多,一般一节课不大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展示,所以必须进行小组合作。一个44人左右的班级可以分为11个小组,一般在课前,我就会把任务交给每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作业完成后,按小组上交,我帮他们修改后,课堂就可以交给学生了。这样,展示的学生认真负责,听课的学生集中精神,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是以《过年》为例进行说明。
1.学生活动。
(1)讲讲春节的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小组合作,让学生把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展示出来,锻炼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2)其他的节日。
学生活动:展示学生的课前准备。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2.风俗变迁。
(1)情境设置:显示王安石《元旦》一诗。
学生活动:找找北宋的过年习俗。
设计意图:把前面的内容放在一起学,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连贯性,也使学生对过年有更深的印象。
(2)多媒体播放春节片段,看看其中有哪些习俗。
学生活动:你们家过年还有这些习俗吗?过年的习俗现在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过年的习俗,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二来在说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对过年的感悟更深一层;三是可以让学生感受过年时浓厚的亲情。
对春运的思考。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亲情体会更深。
讨论:有人说如今的“年味”淡了,很多地方不允许放鞭炮,电话、电子邮件拜年方式代替了登门拜访,你怎么看?现在年轻人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你又怎么看?
问问在座的老师,他们现在怎样过年?对“年味”又怎么看?
设计意图:因为这一节课是全校公开课,有一些老师在听课,这样设计,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采访能力。如果不是公开课,这一环节就改为学生互问,目的是一样的。
畅所欲言:当你拿了过年的红包后,你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过一个健康年。
三、提高学生的能力
翻转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课堂表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前预习中,學生用各种方法来思考和整理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更加大展身手。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以上是我对翻转课堂的一些认识。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