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079-02
一、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是满足新高考新课标新语文时代的需要
(一)现行课程标准将语文框架设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让学生实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设计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达成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纵觀新旧课程标准,选修都是语文课程安排的一部分,而不管是五个方面的发展还是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都离不开阅读与应用。达成这些目标都需要教学模式的变革。
(二)省教育厅今年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有提到:各地要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2018级新生可能是广东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为探索“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有必要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展选修课。
(三)为在课程实施中将课程教学改革新理念融入其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校高一备课组尝试改变观念,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在充分用好必修课程做好单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用选修课程补充、拓展、关联,逐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开展。在7月初参加广州市新课程标准培训时,顾之川教授给了很大的改革信心,他说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大量阅读熏陶出来的。他还建议我们可以把语文课“让”出来一些,全班同读一本书,专门供学生阅读、研究、探讨、展示。我们就想即便学生探讨不到什么东西,最起码先引导他们读吧,于是我们就忐忑地开始了。
二、选修课设计的方向
(一)据03版旧课标关于选修课的设计:“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而新课标对必修和选修设计的依据:“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对比新旧课标,都强调了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我们确定选修课学习内容上和必修课内容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语文学习方面个性发展的金字塔。
如:必修学习《再别康桥》,选修课《见字如面》有几封刚好契合的家书,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徐志摩和陆小曼给彼此的信,甚至梁启超写给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的证婚词,上完这选修课,同学们对徐志摩的感情生活了解之余,对其人产生兴趣,自然第二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就很好推进了。《徐志摩诗集》、《你是人间四月天》都上了当月图书馆的热门借书榜。
(二)据旧课标关于选修课的课程资源开发谈到应当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而新课标课程安排的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再结合我校学生不爱看书,多数是碎片化阅读,极少整本阅读体验的客观实际。我们确定选修上课形式上主要借助品牌节目拓宽、加深学生认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张力。
现在有很多做得非常好的综艺节目,比如:《我是超级演说家》、《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圆桌派》等品牌节目,老师进行选择、分类,截取片段,把精华部分呈现给学生,这是很好的教材,弥补了备课组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的缺陷。
(三)旧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新课标关于课程机构设计依据谈到“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我们确定学习方法上注重研究性学习,突出选择性和个性化,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选修课有很强的灵活性,它的自主性特点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备基础,在设计课程时可灵活设计,为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从中获得丰富的研究主题。除课程主题设计灵活多样外,选修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也是可选择的,允许个性化的,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专题研究、主题辩论、演讲等都可以。
(四)由于初步尝试,备课组在摸索中探究,期望选修课让更多学生首先喜欢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满足感、成就感,乐于花时间阅读,勇于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逐步发展到善于辩证看待问题,敢于质疑,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所以我们确定在评价方式方面着眼差异性和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的特点是上课都听,下课不用做,学生课外大部分时间都拿来刷题了,极少进行语文的学习和积累。选修课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到学习的显性成果之余,注重了隐形部分,如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都为学生在学习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选修活动课具体的实践过程
(一)根据学校每周两节的选修课程编排,基于以上选修课设计的方向考虑,备课组学期初作了选修课的课程规划,确定主题后,备课组多次集体研讨,明确每一模块的设计目的。然后由负责老师结合必修课进度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凸显课内的关联内容,拓展阅读的内容,还有课程的活动形式。
(二)课堂实践过程
现在就第一模块具体谈课堂实践过程。
第一次开课是第三周,当时刚好学习粤教版的传记单元,在这之前第一周学习的是人教版的现代诗单元,结合这一实际,确定第一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从而树立远大理想.这个目标的设定非常符合高一新生。
在第一单元有一篇文章是白岩松的:《我的故事以及我背后的中国梦》,加上备课组计划启动全员阅读的活动,我们的第一节选修课借用的媒介是鲁豫主持的《豫荐悦读》,选取了一期读书日特别节目的片段,其中白岩松作为嘉宾发表了一篇演讲《18岁的饥饿,诗和远方》,十分钟的演讲非常打动人心。演讲内容让同学们对白岩松有了更多认识,同时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他读书时代对阅读的渴望。白岩松談到的朦胧诗,顾城,舒婷,还有崔健的音乐,句句敲打我的心弦,但对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来说,他讲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并没有引起学生们太多的共鸣,所以我还截取了视频最后几分钟,就是嘉宾们给读书日的一句话,当镜头切换到江南、唐家三少的时候,同学们欢呼起来,找到了他们的偶像。于是关于《龙族》、《斗罗大陆》等作品的读书交流就水到渠成了。整节课用于视频播放20分钟,对应文章《18岁的饥饿,诗和远方》的自主阅读5分钟,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阅读的体验5分钟,比如,由幻想小说《龙族》谈到白岩松讲到的《多情剑客无情剑》,谈到武侠小说。最后每组产生一个代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讲自己看过的书,喜欢的作家,看书的影响)10分钟,老师顺势作了一个阅读的动员和引导,由古龙谈到金庸(那时金庸还没离开人世,就在后来好像是第9周金庸大师离去,我们的选修课还尝试开展了一次永中论剑,缅怀大师的写墓志铭的活动。)由武侠到小说到其他小说。个别武侠迷非常激动,就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下结束了第一节选修课。
第二节选课马上改变上课地点到阅览室去,教同学们如何选择书籍阅读10分钟,如何做阅读笔记5分钟,剩下的25分钟,发现同学们都在安静地阅读,并且关于白岩松本人的传记,还有他在《18岁的饥饿,诗和远方》里谈到的顾城、舒婷、三毛的书都成了受欢迎的书。
第二次选修课结合了之前学过的《再别康桥》,给同学们播放20分钟书信阅读《见字如面》,一封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另两封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给彼此的信,还有一封是梁启超写给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证婚词。同学们非常感兴趣,20分钟的书信阅读让同学们不仅更多认识徐志摩,也由此想要了解林徽因,了解张幼仪,了解陆小曼。安排10分钟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其人其事的了解。有阅读体验的同学们侃侃而谈,甚至就陆小曼是不是一个值得徐志摩追求的女人产生了一场辩论。课堂的唇枪舌战再次让同学们感受到读书的好处。可想而知,在这节课之后,《徐志摩诗集》、《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自然上了热门借书榜。
两次选修课结束,同学们的阅读热情被激发,当时在我们年级有一种氛围就是同学们爱聚在一起聊天,聊读的书。就有一种炫耀就是我读了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马上发布全级阅读活动:两周之后,以个人或宿舍为单位进行一次传记阅读手抄报比赛。据后来阅览室数据统计,那两周的书籍借阅量大增。虽然同学们做出来的手抄报内容很多都是摘抄,或只有一点点的读后感,但最起码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了。
第三次选修课是结合《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的必修课程,先用20分钟给同学们看《超级演说家》,节选超演中讲个人奋斗史的三个演讲,一是崔万志,一个是刘媛媛,一个是陈铭。然后自主阅读三份演讲材料,小组整理并探讨如何叙述自己的故事更引人入胜,用时10分钟。最后用10分钟总结叙事技巧。最后布置写自传,不规定字数,要写出特点。很多同学一节课都没办法完成,就放到课外时间完成,下次选修课用一节课择优安排同学读自传,评出写得最好的自传之星。
这一模块的学习原计划是用时1个月,三次选修课(6节课)。结果实际推进时要用到第4次选修课(共7节课)来完成活动成果的检测——优秀自传文的阅读。这一模块的选修最终基本达到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教学目的。
在刚刚完成的第二模块实践活动中,也有很让我们欣喜的地方。比如有了《见字如面》赵立新读的《报任安书》,同学们即使没有学过这一课,但很触动,自由读史记的人多了;比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诵读古诗词更加带劲了,把《无衣》的同仇敌忾表现得淋漓极致;甚至就《涉江采芙蓉》里到底采芙蓉的是游子还是思妇也引发了同学们激烈的辩论。且不说语文素养提升与否,最起码现在他们相对爱阅读,爱发表看法,有一点点积累。
四、选修课实践活动带来的困惑
(一)选课的是部分同学,没有选课的同学往往在阅读交流上的参与度较低,但新课标中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三个必修课程的学习任务群同时安排在了选修课程中。旧课标也同样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上凸显了大量阅读、甚至是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如何把选修的部分内容放到必修课中,让全体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共鸣?
(二)即使2018级不实施新课标,但在旧课标旧教材的实施进程中,不断要推进新理念,甚至兼顾选课走班的新高考,不得不出现需整合教材的情况。要实现我们选修内容安排和必修的同步、补充,需要全面通盘的考虑。但当前情况下,整合必修上课教材已经占据很多时间,常常比较难实现两类课程内容的同步。
(三)备课组力量薄弱,仅限于自己浅显的认识,在资源的整合、优化上需要更多支持。
(四)尝试到现在也只是实现了部分阅读兴趣的激发、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上给予了浅显的引导,很难实现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更谈不上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