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未来、优质公平、充满活力
才是好的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高书国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专访。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高书国:好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能够给人以理想引领、公平优质、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教育。很多年前,美国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的记者曾说,中国公众改进教育的决心对美国造成一定压力。比如,我们现在高考的改革力度之大,涉及的人员之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克里斯托弗认为,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视教育的理念嵌入中国文化,进而促进了中国学校伟大力量的形成。作为发达国的美国提出到2030年,要使K-12教育更加灵活、更富有效率、更有质量。英国提出未来要成为世界级的研究中心,而且要依托其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建立世界级研发中心。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英国实施了《世界一流学徒制:英国学徒制发展战略》,为经济转型、产业提升提供高技能人才。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印度。印度在《2030年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建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印度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目前有8000万名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整个社会当中学习,当然这也包括在职人员,这一数量相当于整个德国的人口。
美国的教育质量很高,但不是低成本的,中国的教育是低投入,相对高质量的,但是还没有做到低成本。我國对于2035年的展望是“四个全面,两个个人”的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确保每名学生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让每位公民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我们要重回教育中心地位,建设世界级的教育强国。
二、普及化、融合化、职业化和国际化
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教育在未来都有哪些发展趋势?
高书国:教育部曾经向发改委提交过一份报告,主题是“投资育人:新常态大逻辑的战略起点”。就是在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如何考虑教育的发展,如何挖掘人的潜力,真正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说到发展趋势,大家可能会想到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等,我这里主要讲四个——教育的普及化趋势、融合化趋势、职业化趋势、国际化趋势。
第一,教育的普及化趋势。目前,我国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已经呈现了全面普及的趋势。其中高等教育的普及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甚至超过50%。也就是说,我们原来计划走一步,随着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下降,现在我们走了两步。这也说明教育发展快于教育规划的内容。2015年学生总人口是3659万,到2020年,将达到4500万,2030年大体可以达到5200万。届时,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无论是教育大众化还是普及化,中国都要快于发达国家。
第二,教育的融合化趋势。特别应该考虑我们现在面临的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教育的融合发展就像东西方国家都在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跟兰德公司接触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一点,即中国的教育观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观有很大不同,无论是人性方面、道德方面还是国家教育目标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过去,人们往往只意识到单纯的美国式教育或中国式教育,而现在两种模式都在演变,西方文化、西方教育思想——包括先进的和落后的思想——对于中国教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向中国学习的潮流正在悄悄涌起。我和兰德公司的学者的一个相同观点是:中美两国教育正在从两端走向融合。所以,这衍生出了以开放为表象、严苛为实质的所谓“美国式的中国教育”和以严苛为表象、以民主为核心的所谓“中国式的美国教育”。换言之,全球教育思想、文化和形态都在交流中融合。因此,融合中的东西方教育出现了双向的国际化,我也希望学校在这些方面多开展活动,把我们的良好经验与优良传统挖掘出来,与西方国家学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宾塞曾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两种并驾齐驱的、相互作用的革命,一个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延续,另外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令人瞩目的发展模式。”中国代表着一种东方式的新的发展模式。未来中美之间有合作,更有竞争,其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能力竞争、制度竞争、文化竞争上,而最终是发展模式的竞争。
第三,教育的职业化趋势。学徒制是英国于1563年首创的。2008年英国政府实施《世界一流学徒制:英国学徒制发展战略》,2013年出台了《关注技术——通过教育系统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和职业之路》文件。英国再次提出创造世界一流的学徒制,投入大量经费培育现代学徒和现代工人。
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再也不是前5年甚至前10年的趋势了。大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一方面是要建设学术强国,另外一方面是要建设技能强国。没有技能强国,教育强国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没有技能强国,制造业强国也是不可能建成的。建设教育强国要充分认识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思想。未来驱动教育的因素首先是创新驱动、高质量,然后是绿色发展。中央领导曾提出的“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核心理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师徒传承精神,二是崇尚技能的精神,三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四是追求卓越的精神。谈到追求卓越,大家会觉得它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其实中国宋朝理学家早就说“立志于学,学以至圣”,人要有志于学习,学习就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这种学以至圣的精神要早于、高于追求卓越的提法。因此,我们发掘中华优秀教育文化,并在全球化、国际化浪潮中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教育文化,这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任务。
第四,教育国际化趋势。从1840年开始,中国教育国际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被动国际化(1840-1949年)、封闭国际化(1949-1977年)、主动国际化(1978-2010年)、双向国际化(2010年至今)。1950年,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是6.20年,2010年是11.03年。1901-2013年,发达国家诺贝尔奖获奖者人数占所有获奖人数的85%。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29年。进一步说,2010年发达国家共有8.05亿人口,我国城市人口6.6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9年,其人力资源动力可想而知。
我们从事的另外一个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即将迈过人力资源强国的门槛,未来将成为唯一一个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这个研究就是人力资源强国排名,其中分为五个时段,2000年、2005年、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分别排在第32位、26位、23位、16位、13位。总的来讲,进入前10位就可以被认为进入了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中国离这个目标近在咫尺。现在排在中国后面的有意大利、比利时、波兰等国家——一方面中国正在追赶最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成为其他国家追赶的对象。
未来参与教育竞争的核心主体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国家,以中国、日本、印度为主的亚洲国家,欧洲整体。未来的全球化,既不是美国化,也不是西方化,也不完全是中国化,而是东方化加西方化,是统一标准加个性发展。其中,统一标准是中国的优势。刚才我说过,中国教育国际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与四个阶段相适应,中国教育国际化表现为四种情结:从无奈到纠结,再从坦诚到自信,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阶段,未来的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双向的国际化,是中国自信地从边缘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央的教育国际化。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教育追赶美国教育的情况:195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年,仅相当于美国的11.9%。到了203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9年,相当于美国的90%左右。如同人的成长一样,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有天花板的,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中阶段的普及最多是100%。到203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是美国的9/10,但是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将会是美国的2~3倍。
三、中国教育将重回世界中心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谈谈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愿景。
高书国: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逐步现代化的历程,教育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两个层面,而国家的现代化分为内生型现代化、嵌入型现代化、混合型现代化,中国属于混合型现代化。
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是穷国办大教育,第二是大国办大教育,第三是大国办强教育,第四是强国办强教育。我们现在正处在大国办强教育阶段,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优先发展。到2050年我们才能实现强国办强教育。
英国一家公司预测了2013-203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情况,我国经济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东部地區,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以前追求的是GDP,而现在我们必须更深刻地理解发展的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延伸开来,教育的矛盾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与教育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应该说既是主要矛盾,也是阶段性特征。我们要抓住这样的阶段性特征来进行分析,包括区域的、教育层次的、学校层级的、人际的。中国教育基本实现了教育机会公平,但是还没有实现教育质量公平。就像我们每名学生都要有一把椅子,有人的椅子在北京四中,有人的椅子在偏远地区的某所学校,两把椅子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此外,我们往往容易重视对硬件的投入而忽视对软件的投入;重视对教育规模的投入,而忽视对教育质量的投入。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的三个方面不充分——物质条件不充分、制度建设不充分、精神层面不充分。缺乏对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研究,我们还不能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故事讲出去。
不平衡的矛盾既是过程性的也是结构性的。其中,过程性的矛盾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解决,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即建立与教育强国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文化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从教育规模增长到教育质量提高、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有没有和教育强国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方式?现在还没有,包括我们的教育经费从2700多亿增长到36000多亿,而投向的目标主要还是教育规模的增长,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完全做到投资于人、投资于教育质量。教育投入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新领域教育经费结构性的短缺,成为限制未来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性障碍。
只有建成教育强国才能真正实现“四个自信”。从教育发展道路的角度来说,教育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想清楚,比如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经济,要不要发展农村教育?中国要发展什么样的农村教育?以什么标准来建设中国的农村教育?开放、公平、质量的标准建设、路径选择和支撑模式都没有完全找到。
在理论建设方面,理论建设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这三个我们探讨得比较多,但是理论建设还有一条,要有可接受性,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自成体系,而不能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把中国学校的故事、中国教育的故事、中国教师的故事和中国学生的故事讲出去。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如何整合世界的优秀文化?如何推广宣传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在教育强国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如何提出中国的建设方案?教育强国的衡量有四个方面:综合实力、培养能力、竞争力、影响力。对教育强国一定不要简单地认为它只是学术强国,更多的还是技能强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离不开技能强国。
2035年,中国要回归世界教育的中心,而世界教育的中心不是唯一的,它包括了德国的柏林、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和华盛顿,包括日本,包括中国,甚至还包括印度。
谈到教育新时代,我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二是指中国教育服务于更高层次开放型教育的新时代,我们的教育必须为开放型的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支撑;三是指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四是指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心的新时代。
最后,我还是引用之前提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宾塞的一段话来总结:“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两个并驾齐驱和相互作用的革命: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延续与发展中国家令人瞩目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包括教育,已经受到世界的关注,已经成为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一种发展模式。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