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效益 李威 吴勇平等
摘 要:为倡导微型移动学习方式,助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依托广泛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作者构建了《制冷原理》课程微型移动教学资源。该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固定和非固定两部分内容,固定内容以菜单的形式呈现,模块化地介绍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相关教学资源;非固定内容采取定期推送图文消息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采用带微信语言特色的编排模式来阐述严肃的专业知识,增强趣味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初步应用表明,利用该微型移动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微型学习;移动学习;制冷原理;微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6-0087-04
一、问题的提出
《制冷原理》是高等本科院校能源动力大类专业制冷方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起着衔接前期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自2012年起开设此门课程,传统的知识传授以教师借助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讲授为主,由于课程容量较大且学时有限,致使教学内容展示较快、讲授速度也较快,再加上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导致学生随堂掌握知识的程度往往较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很有必要。然而,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多为课程配套的教材,传统的课本以黑白纸质印刷为主,内容多、形式单一,不仅难以激发学生阅读浏览的兴趣,而且知识点不明确、携带不方便,不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倡导微型移动学习方式,并为之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微型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的概念源于北欧和北美,2000年首次引入到国内[1]。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大量普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欢迎。移动学习指的是在网络和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的支持下,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获取信息、资源或服务[1]。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具有高度的移动性、情境性和交互性,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微型学习的概念于2004年提出,旨在借助微型的媒体来传递短小精干的知识组块。微型的知识组块能够借助轻便的终端比较容易地获得、储存与传播,并且带给学习者一种轻快的甚至带有一定娱乐性的学习体验[2]。新消费经济时代的学习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和生产合一的活动,“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等大众文化使学习呈现快餐化的趋势,微型学习的诸多特征恰好顺应了此种风格,迎合了当代人的学习口味。
2.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号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集通讯、社交、平台化功能于一体的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应用软件。信息在微信中的传播更加碎片化、个人化,用户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轻阅读的方式。微信的功能与特色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一种新型的微型移动学习环境提供了支持。公众平台是微信的一个核心组件,具有信息汇聚、订阅推送和自动回复等多种功能,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精准投递、关键词检索和信息存储,是支持微型移动学习的良好媒介,如图1所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的组织符合移动互联网下的碎片化学习特征,易于构建基于知识点的认知去迎合现代学生分布式认知的学习方式。此外,在微信平台化架构的支持下,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创建成本极低,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基础,这有利于教学一线的教师直接参与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工作。
3.研究現状
在“互联网+”的新常态下,围绕学习型微信公众号的创建和运营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教学信息化领域的一项研究重点。白浩等认为微信公众号具有操作方便、交流时效高、信息推送丰富、精准等特点,具备支持学生移动学习、拓展师生交互空间等应用前景[3]。王萍归纳了微信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以及移动学习的设计原则,对微信应用于学习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和参考[4]。叶璟等认为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依据翻转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有效利用微信的交互功能,对构建基于微信及微信公众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提出了指导意见[5]。
除了在理论层面上论述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外,也有学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微信公众平台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吴海珍等开展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C程序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转课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编程能力[6]。刘立云等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设计了O2O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资源并应用于《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发现学生对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教学模式普遍感兴趣,自主探究成为学习新常态[7]。山峰等为了探索移动终端上的有效学习模式,建立了《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公众号,统计分析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吸引学习者、传播微内容、推进个性化学习与实时效果评估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杨丽坤尝试把微信公众平台和影视类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授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创建、管理和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影视创作技能[9]。另外,也有学者利用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建立信息化实验室辅助教学平台,教学互动性强、学习资源丰富、信息传递便捷,受到学生的欢迎[10] [11]。
三、微型移动教学资源构建
1.构建思路与方案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制冷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碎片化地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形成围绕教学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学习模块集。构建《制冷原理》课程微型移动教学资源的总体思路如下:
(1)调查分析
在教学资源构建前期,一方面通过文献调查充分了解借鉴其他学者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明确教学资源的定位,使开发建设有据可依。
(2)公众平台设计与搭建
基于前期的调查分析,设计菜单、内容推送、内容查询、交互等基本功能模块。菜单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教材知识点阅读、教学资源下载等服务,内容推送功能可以实现向学生发送通知、推荐资源等目的;内容查询功能可以采用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提供一种简单的、基于数字或关键词的会话式查询方式;交互功能可以设计留言回复式的一对一交互。此外,还可以考虑加入扩展性功能模块,如测验模块等。
(3)教学内容制作
教学内容应具备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和多样性,此部分为教学资源构建的重点,制作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将学习进行“微”化处理,一是时间上的微化,二是知识结构的微化,以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学习。②碎片化的知识组块不能丧失其完整性,通过理论引入、诠释和案例支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阅读一条图文消息能够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点学习。③鉴于微信传播内容松散化、片段化的不足,根据可视化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引入思维导图梳理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整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面对零散的知识时仍然能够清晰地识别学习路径。④在内容格式上,考虑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带微信语言特色的编排模式来阐述严肃的专业知识,增强趣味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形式上以有利于网络传输为原则,同时力求多样化,可以是短文本、微图像、微音频和微视频等。⑤自动回复功能体现的是微信“对话即搜索”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与公众平台资源内容的双向交互体验,着重考虑对搜索关键词的选择和回复内容的撰写。
(4)试用
在小范围内,邀请师生对教学资源进行试用,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
2.微信公眾号的创建
自《制冷原理》课程开设以来,教学资源和经验已有一定的积累[12],在此基础上选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构建教学公众号,取名为“制冷原理微型移动课堂”。目前该公众号已上线,可微信搜索上述名称或NIT-ZLYL关注。整体上,学习资源分为固定和非固定两部分,固定内容以菜单的形式呈现,囊括了本课程所用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相关学习资源;非固定内容采取定期推送图文消息的方式,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固定部分的学习资源由“指尖课堂”“指尖测验”和“指尖资源”三个菜单构成,下面主要介绍该部分的创建。
“指尖课堂”以授课所用教材(即浙江大学陈光明、陈国邦教授主编的《制冷与低温原理》)为基础构建,坚持少而精、模块化的原则,包含“内容概览”“制冷方法”“制冷工质”“制冷循环”和“内容总结”五个子菜单。“内容概览”部分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简明而模块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点击该子菜单,可出现如图2所示的界面。本课程要讲授的所有知识被归类为“制冷方法”“制冷工质”和“制冷循环”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的教学内容被细化成一个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学生只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就可以阅读完,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点击这三个子菜单,可分别出现如图3所示的界面,点击相应的知识点就可以链接至具体内容,非常方便。“内容总结”部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强化教学知识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指尖测验”菜单集合了与课程配套的四份测试卷,点击相应的子菜单就可以进入测试界面。在线测试卷不同于黑白的纸质试卷,其形式美观、图文并茂。在测试卷的末尾,学生可扫描提供的二维码获得参考答案,非常方便,每一道题均给出了细致解答。
“指尖资源”部分则提供了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软件下载”“制冷史”“EES帮助”和“EES程序”五个子菜单。“软件下载”部分提供了制冷领域应用广泛的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EES)软件以及笔者自制的制冷剂信息查询手机App的介绍和下载链接,这两个软件都会在课程教学中用到。此外,还为EES软件配备了中文帮助文档,并把教材中有关制冷循环热力计算的例题和习题的解答过程编写成了EES程序(分别对应子菜单“EES帮助”和“EES程序”),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软件。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对应的科学史,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冷史”这一子菜单就是基于此目的而建。该部分提供了两部拍摄精美的制冷科技史纪录片,以及两本有关制冷科技史的书籍,供学生挑选观看。
四、小结与展望
为倡导微型移动学习方式,依托广泛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制冷原理》课程微型移动教学资源。目前,该教学资源主要是助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初步应用表明,基于微信公众号设计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效果良好,将来可考虑利用该公众号探索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另外,为了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以及配合开展翻转课堂,该公众号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①可针对每个知识点拍摄短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形成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②可利用微信小程序创建学生自测题库,实现更加多样化的测试功能,比如每做一道题学生可马上知道对错、看到解答分析过程,甚至可针对各模块教学知识或者专题设置内嵌的练习题;③可增加微信签到功能,不仅方便,还能节省上课口头签到的时间;④可融合微信的群聊功能,开展在线答疑,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汤跃明,付晓丽,卜彩丽.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7):36-43.
[2]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3]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4]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6):34-41.
[5]叶璟,刘超男.基于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6(3):33-35.
[6]吴海珍,杨鼎强,孟爱国.基于微信公众号的C程序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5):92-95.
[7]刘立云,赵慧勤,冯丽露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1):55-59.
[8]山峰,檀晓红,薛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以“数据结构公众平台”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1):97-104.
[9]杨丽坤.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辅助教学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8):79-80.
[10]王兴福,毛巍威.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物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 (72):136.
[11]林月绪,林榕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化学实验辅助教学平台构建[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10):309-310.
[12]虞效益,陈光明.“制冷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7(4):62-65.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