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军
[摘 要]实施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有利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符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目标要求。要实施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就要做好施教前的准备工作,设计好课堂导入流程,统摄好教学动态过程。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养;高中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9-0019-03
一、研究目的
当前历史学界重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大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了破解传统课堂“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法促进教师进步和使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无法实现学生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等问题,扫除传统课堂在历史教学中的积弊,落实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就要实现中学历史课堂的两个转型:一是由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变,体现“学生学习为本”的理念,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另一个是由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变,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强调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二、核心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探究式“立体学案”的研究很少,笔者在知网上仅搜到一篇数学学科的文章,是李珲的《导学案立体多维化设计言说》,他认为导学案的编制存在着平面化的弊端,缺乏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这样会制约学术思维的发展。他还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題必须从导学案的本质认识出发,立体多维地设计,确保学生达到基础等级,进而引导变式训练,最后还要设计闯关式训导问题,提高数学问题的思维价值。笔者通过探索思考并结合具体的教学体会,得出的概念是: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指以纸质学案为载体,以教师个人网络教学资源为素材,积极挖掘历史教学资源,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和历史原始史料,搭建历史情境,通过设计精当问题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改变仅教教材的封闭教学资源系统的学案。与传统学案相比,“立体学案”更注重内容的层次性、丰富性、趣味性、探究性,多方位去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眼光,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推动学生自觉学习书本知识,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主动探究历史,在感悟历史现象中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从而在不依赖信息设备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对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问题提出的背景
1.在落后教学设施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高中探索课堂改革的要求
教育不平衡的现象在我国突出存在着,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欠缺、教师教学行为仍停留在粉笔黑板加口述的层面,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以笔者家乡所在地——豫西某高中的教学设备现状为例:
该县曾于2012年出资为县一高、二高、三高三所普通高中教室安装电子白板,但每个教室没有通网络。电子白板的使用,大多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用U盘将PPT课件复制到电子白板上,而且大多仅是在上公开课时使用。教师在办公室虽然实现了人手一台电脑,也通了网络,但教学管理缺乏统一整合,教学资源分散,教师个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所以,大多数教师在平时上课时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巴,配备的电子白板几乎搁置。过了几年,随着设备老化失修,后续资金不济,多数电子白板成为一种摆设,教师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
2.在落后教学设施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学生呼吁有效教学的需求
笔者通过听课发现:大多教师按照教材体例顺序进行历史教学,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用画线的方式标注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立体构建以及对历史现象的整体认知不到位,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零碎不成体系,不能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历史教材中的结论,而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过程则很少展示,因此,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对历史结论和知识点的机械记忆上,历史课堂中所蕴含的人文温度、思考维度和趣味性都无法明显体现,历史成为死知识。课堂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缺乏由原始史料搭建的历史情境,更缺乏在历史教师引导下学生与历史的深入对话,学生不能从历史的特殊性和人心的统一性中去智慧地领悟历史。如此,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行为模式下,历史成为死知识,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无从谈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当前历史高考中的充分体现
自从高中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历史高考依据《考试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命题,体现了新课改方向和创新的时代精神。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提出新问题。试题在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重视对学生研究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种命题方向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注重学生发展”的理念。
四、实施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的教学策略
1.做好施教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现状,为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的资源选取和难易程度把握打下基础。学生现有的知识准备、学习现状以及思维水准,决定着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学习新标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之前,笔者对学情做了如下分析:
本节课作为新授课,其对象是刚升上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必须提升他们的历史认知,锻炼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联系、发展和辩证地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历史思维,重视历史思维过程,准确客观解读历史现象。为此,课堂上可采用探究式史料研读法来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二学生在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政治和经济模块的历史知识,为学生理解历史坐标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初步基础,这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历史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其次,定位教情,在理性认识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确定备课和上课应注意的要点,精准把握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具体课堂实施策略的方向性。
最后,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基于学情现状和教情选择,立足课本知识系统和教学重难点,确立本节课的培养目标。
2.设计好课堂导入流程
例如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的课堂导入如下:
教师:近来有历史学家指出,当西方还沉浸在,或者说迷惑在中世纪黑暗中的时候,宋代的学者已经为中国构建了完善的哲学体系,可以说那时候的中国哲学就是世界哲学的顶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学生:理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完善的哲学体系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继承发展了儒家学说,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家学说实现了思辨化和体系化,不但构建了中国古代完善的哲学体系,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处世行为和行事风格。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宋明理学》这节课。
【设计意图】 之所以选择这几幅图片,是因为这些图片是教材里边的,学生通过看教材就可以叫出这些著名理学家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伟大的思想体系,有利于学生从名字入手到网上查找其历史经历,进而准确定位捕捉其人其事其思想。这些伟大的思想体系具有巨大的哲学价值,在事实上击破了以往西方思想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宋明理学是一种严密而复杂并有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哲学,宋明理学不可以从只言片语中割裂地来解读,必须从理学家所处的唐宋社会环境结合个人经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联系、发展和辩证地看待,以图说史,以史释图。运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熟悉的图片入手,再层层抽茧剥丝,就能为学生进一步深入解读打下基础。
3.统摄好施教动态过程
这一课堂教学动态过程包括教材知识整合、问题诱思探究、史料情境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等方面。这些要素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根基,是决定本节课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处理好这几个课堂要素,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课本知识和挖掘教材背后的历史资源,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整合教材知识,重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
其次,通过史料情境搭建和问题诱思探究,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最后,重视学习内容生活化,进一步升华学习主题,拓展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史鉴今的意识。
五、实施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
1.“立体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要具有针对性
在考虑编写学案、编写什么内容的学案时,都应做到心中有底,目标明确。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界定是立体的,既有知识与能力目标,又有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这三维目标,“立体学案”的内容首先要能帮助学生理解主干知识、拓展能力。
2.“立体学案”的编写要体现思维训练和课堂生成相结合的原则,要起到辅助作用
历史课毕竟不是语文课,如果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理解史料上,必然影响他们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进而影响他们的课堂思维,也就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在编写“立体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对拥有的资料进行筛选,避免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现象,只有做到适度适量,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案的思维训练和课堂生成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学案应有的效果。
3.“立体学案”的编写要体现能力提升和兼顾层次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科学性
引入的材料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方法指导要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知识结构要简明扼要具有规范性。对待学生要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舞台和空间,真正使学案起到导学的目的。
六、实施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的课堂行为操作
好的“立体学案”能为提高课堂效率架设便捷的桥梁,但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水平,还要看学案的使用和落实情况。
1.学生依案自学,教师检查情况
第一步,根据学案中的系统结构,通读课文,形成整体感知;第二步,根据知识梳理,理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第三步,结合迁移运用,加强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2.教师示案导学,学生依案自学
教师分发学案,指导学生明确自学的知识目标,并且针对学案批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换句话说就是在整理学生知识网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以使讲解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师生互研、合作探究
(1)史料补充,论从史出——提高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要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历史,体会历史,史料呈现是最佳手段。教师在呈现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煽风点火的教学,提出独具匠心的质疑,使教和学都处于“情”与“境”有机融合的状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成為学习的主人。
(2)教师激疑,学生质疑——深化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案的合作探究。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他声像多媒体进行诱导、点拨、归纳,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