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本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

2019-04-25 00:18朱庆爱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策略教学

朱庆爱

[摘   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借助辅助材料,师生合作探究,主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方式,达成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文本深度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9-0007-02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语文素养。当前各地也全面推进阅读工程,以实现“以书育全人,以书启心智,以书怡真情”的美好愿景。现笔者将结合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谈一谈如何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达成文本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一、借助辅助材料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处于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息息相关。例如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价值观的培养得到空前的重视。为此,在教学爱国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就要寻找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笔者首先自己认真钻研教材。为了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触摸作者的写作意旨,笔者阅读了大量介绍鲁迅先生的爱国主题作品的文章,努力寻找爱国主义教育与本节课的阅读教学的结合点。在得到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反复阅读、分析、寻找,注意到了下面两个问题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切入文本的解读,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并获得深入其中才可以得到的感悟。

第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名作的时间是1926年,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主题明确的文章呢?”散文教学向来遵循常规,但要深入了解一个人还需要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进行全面解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解读文本意旨与作者情感很有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能够很好地深入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文本所要反映的时代精神。

第二个问题:“本文的体例为回忆性叙事散文,文章的中心事件大都发生在作者留学日本时期。被记述的往事跨越前后二十年,从东京写到仙台再写到北京,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事情,文章脉络分明,线索突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全文,那么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如何一步步被激发出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方向与情感触发点,从而深入解读文本。

在设置问题的同时,笔者还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初步设计了学生的导学案:让学生回家查找相关资料,搞清楚鲁迅写作此文时的时代背景,安排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在课前落实主题性阅读,让学生将感悟诉诸笔端,为学生在上课时的合作交流打好基础。针对这个导学计划,笔者拟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将采取探究教学法。学生在上课前,对文本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中就能深入文本,形成深刻的阅读感悟。由此可见,课前的充分辅读对课堂阅读起到推动作用。

二、师生合作探究

笔者在教学苏轼的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学前小任务:多遍赏读文本,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从写景与抒情这两个角度写写自己的读后感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仅有84字的精美小品文,作者描绘了月色之美,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微妙复杂的心境。在教学时,基于学生的读后感悟,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读顺、读懂、读透。在明确了作者所述事件,共同欣赏了美景之后,便是本节堂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感悟心境。我提问:“文章中最能体现苏轼的人生感慨的是哪一句?关键又在哪一个字?从这句话甚至这个字中我们又能读出苏轼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个关键句,但是再让学生品读情感的时候,学生有说读出寂寞苦涩的,有说读出无奈、抱怨的,有说读出牢骚满腹的,并没有人读出他月下散步时的欣喜悠闲。学生众说纷纭,这和笔者的预设有了偏差,但是学生说的不无道理。那究竟该如何理解当时诗人的特殊心境?笔者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的政治遭遇与已学过的苏轼的几首诗去讨论。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课堂的主动权,从而激活思维,深化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在反复诵读,深入探究与讨论之后,发现最终读到的是苏轼于不适意与抑郁中的那份豁达与闲适。

三、主问题引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读懂文本,更希望他们能亲近文本,深入文本,体味其精华。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阅读,会让阅读更有深度。下面就笔者教学《一颗小桃树》一文为例,谈谈笔者不成熟的想法。

不同的学生对同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课前笔者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本,用圈、画等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写出他们的感悟或疑问。同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在教学《一颗小桃树》时,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一颗“小桃树”而不是一颗“小梨樹”?为什么要着重突出“小”?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这棵“小桃树”吗?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能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更好的思考,从而能够深入文本。在学习中,学生结合了作者贾平凹的生平,进而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写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在指导朗读《一颗小桃树》时,教师提出“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中的两次“千百次地”是不是应该用同一种语调、一种感情去读?你觉得怎样读更好一些?这一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感知小桃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能使他们的阅读更深入。

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彩语句进行深入的品读分析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而独特的体验。这样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化认识。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在教学中,教师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精读赏析,从而达成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一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土地让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描述的众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对文中蕴含的深情有了深刻体验,也就实现了深度阅读。例如在《登幽州台歌》的教学中,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体会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上。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笔者这样启发学生:“诗中有一个词能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请找一找。(怆然)你认为诗人为何而悲伤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陷入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介绍了作者的相关情况,这样便能使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是因为眼前的景色而忧伤,还因为他当时怀才不遇、孤独悲苦的处境。

深度阅读的实现,首先建立在教师自己亲近文本、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走入文本的多种路径。当然,要想更深入文本,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深悟教材背后隐藏的意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策略教学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