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培养学生做个有情人

2019-04-25 00:18钟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

钟音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是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想北平》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抓住作家的心灵密码、文中的重点词语及编者意图,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体悟老舍先生对于北平的那份深情。

[关键词]《想北平》;教学;心灵密码;重点字词;编者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9-0017-02

什么是有情人?在笔者看来是对生活充满热情且有深刻体悟的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有情人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高一新生进入了新的学习阶段,其知识认知和情感体悟也较初中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应通过体悟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笔者以苏教版必修一中的老舍先生《想北平》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通过文本,培养学生做个有情人。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名篇,文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北平,表现了其对故乡真挚的情感。所以理解和体会作者的这份深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对高一学生来说,快速地把握文本中所表达的对北平的喜爱之情是比较简单的,但想要真正深入理解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思念和牵挂及他心系国家的忧虑和痛苦,又确实存在难度。这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的世界,无法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所以在讲授这篇课文时,笔者另辟蹊径,从抓文本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刻体悟作者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一、抓住作家的心灵密码

《想北平》中老舍反复地说自己“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却又在文中说“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在文中代指的是老舍对自己母亲的爱。既然这份深情说不出来,老舍又为何将对北平的爱和对母亲的爱相提并论呢?宗白华先生说:“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老舍先生对其母亲有无限的敬爱之情,在《我的母亲》中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认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讲授《想北平》时,笔者紧紧抓住作者这一心灵密码——作者的母亲是其性格的启蒙者,是其生命中重要的人生导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他们就能真切地感知母亲对于作者来说十分重要。而作者把对北平的情感类比自己对母亲的情感,由此也就不难解开作者为什么说“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无法诉诸言语,但在内心深处的这份情感又确实波澜壮阔,非“深沉”二字所能轻易表达。

二、抓住重点词语,开启研情之旅

设计教学时,教师一般将主要精力花费在确定教学内容上面,即这堂课要讲什么?怎么讲?很少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思考对于这篇文章学生能自行把握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体悟作者情感等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真正地拥有语文课堂的话语权,而不是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的、填鸭式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的课堂。想要让学生真正地拥有语文课堂的话语权,就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研究文本,精读文本,充分地和文本对话,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笔者在讲授《想北平》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精彩词语,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赏析“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这个语句,引导学生抓住“积水滩“小蝌蚪”“嫩蜻蜓”这些词语,创设情境。老舍先生选取了现实生活里最常见普通的事物,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的画面。而这些来自生活中的事物也是学生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笔者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体悟文本,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畅谈自己对于这些词语的感受,体悟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样学生也就不难体会到老舍先生对于北平安全舒适、休闲自得的生活的喜爱。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就指出:“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关注文中的语言更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此外,在《想北平》中,老舍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写北平的物产,写北平的日常生活,如:“墙上的牵牛”“青菜、白菜、扁豆……”“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描写得越细微,就越显现出老舍对事物的熟知与喜爱。老舍先生通过叙述与描写这些日常生活事物表明了他对北平融入血液的深厚情感。學生在课堂上要反复研读这些精彩词语,才能从语言的细节中去体悟老舍先生对与北平的了解与喜爱。

三、抓住编者意图,深刻悟情

对于《想北平》这篇文章,学生仅仅理解老舍先生对北平的喜爱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体会他对北平的那份不可言说的爱。笔者在讲授“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这一语段时,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去体悟老舍先生内心的这份深情。

领会编者意图,正确把握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专题设计要求学生感受人与故乡的关系。而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充分领悟这一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与故乡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抓住“黏合”一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黏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黏性的东西使两个或几个物体粘在一起。老舍先生说北平的大大小小的事物,都与他的心灵相黏合,每一个细小的事物中有个他。通过“黏合”一词,可以看出老舍先生与北平的大大小小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老舍先生为什么要成为诗人?为什么要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爱?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把学生的情感的体悟由表层的喜欢,引申到深切的挚爱和思想的情怀这一层面。“诗人”,通俗意义上的理解,是可以用华丽的辞藻来抒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情感的人。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常用以形容哀痛至极。北平!北平!啼声逐渐高涨,情感也随着过渡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浸”这个字说明爱的时间很长,并且已经融入血肉。“像杜鹃”表达出老舍对北平血肉不可分的眷念。老舍在北平生活了26年,早已和北平血肉相连,哀伤悲痛至极,是因为其爱得深切。

散文的写作,多缘于自身的情感。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种种他所认为的好,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思宜.《我的母亲》课堂实例中的语文美育[J].学园,2015(5):102-103.

[2]  胡彩亚. 散文教学回归传统刍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2):115-11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