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已日渐成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改良根治术需对腋窝淋巴结实施清扫,加之术后局部疤痕粘连的存在,可引发患侧上肢回流缓慢,导致肢体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早期实施功能锻炼,可加速局部血流,预防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恢复肢体功能[1]。本文分析了早期康复锻炼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接收的乳腺癌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至12月接收的乳腺癌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中年龄26-64岁,平均46.28±7.1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7例,TNM分期:I期14例,II期13例,III期5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24-66岁,平均46.58±7.4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及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5例,TNM分期:I期17例,II期13例,III期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ASA分级、文化程度及TNM分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常规功能锻炼,术后3d患侧上肢常规制动,避免外臂上展,下床活动采用吊带托扶,术后48h指导其行手指被动及主动活动,术后3d肘部活动,术后9d待皮瓣愈合后指导肩部提拉运动、手指爬墙运动等。所有运动项目均以患者可耐受为前提,不强制执行。研究组实施早期康复锻炼,具体内容有① 术后当日,指导其行屈伸手指、双侧手对指运动、腕关节屈伸、旋转运动。② 术后第2d 指导其屈肘运动,40-50组/次,每日3组运动。③ 术后3-4d指导其行患侧肘关节运动,采用健侧上肢托举患侧上肢肘关节,保持与身体呈90°的屈伸运动。④ 术后第5-6d指导其行绕肩、摸耳、爬墙、后背手、后抱头、后外展等运动,每日3组,每组10-15次。⑤ 术后7d于坐位或站立位下行上臂运动,保持上肢肩关节向任意方向摆动或作爬墙训练,最初可在健侧带动下训练,后逐渐增加术侧上肢活动负荷。同时指导患者行患侧肩关节渐进式屈、伸及外展运动;屈伸运动:患者面向墙壁,缓慢举患侧上肢至最高点,保持10s,后缓慢放下,重复10-20次/日;外展运动 患侧上肢关节水平伸直贴于胸前,自前向后水平外展至最大角度,每日3次,20-30组/次。
① 肩关节功能 采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2]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第1d及术后第15d的功能状况,该量表包含:患者自觉疼痛及影响、患侧肩关节活动度、ADL评分、徒手肌力检查肩关节4个方面,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肩关节功能状况越理想。②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含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术后第15d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第1d;观察组术后第15d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第1d及术后第15d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第1d及术后第15d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后第1d 术后第15d t值 P值对照组 32 52.16±12.13 90.35±8.62 10.619 <0.01观察组 34 52.60±12.19 95.39±6.28 13.820 <0.01 t值 0.628 3.620 P值 0.315 0.004
观察组上肢水肿(5.88% vs 28.13%)及皮下积液(2.94% vs 21.87%)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872、5.548,均
P<0.05。
乳腺癌患者术后 6 个月内是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关键时期,早期进行适当的锻炼,可防止关节内粘连甚至瘢痕组织形成,研究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能加快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5d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说明早期康复锻炼可更好恢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这与早期康复锻炼可加速患侧肢体肿胀的消退,预防术后长期制动及加压包扎引发的肩关节僵硬有关。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上肢水肿及皮下积液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锻炼可有效降低上肢水肿及皮下积液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回流,缓解肢体肿胀,减少患侧皮下积血积液,更好的促进切口愈合,进而极大的避免了患侧上肢水肿、疤痕挛缩及皮下积液并发症。
总之,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不断进步,早期功能锻炼在外科手术应用已获得越来越多专家认可,经本研究实践后,早期康复锻炼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减少上肢水肿及皮下积液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