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高考政治主观题提供的情境材料综合性强,设问角度新颖;考查知识的跨度大,要求考生面对具体问题能够调动和运用不同模块的知识去分析和解答。本文拟以2018年全国Ⅱ卷40题第(2)问为例,从宏观解题思路的构建与微观书写表达两个角度,谈谈解答这类主观题的粗浅看法,恳求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
【原题再现】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
首先,肢解设问,明确考查知识范围,考点准确定位。本设问明显考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考点中“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其次,拓展知识体系,展开“知识树”。文化自信的知识主要包括来源、表现、重要作用三个详细知识点。再次,从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中寻求其能够与文化自信有紧密联系表述的相关句子和内容。最后,明确设问方式。本题设问中“如何”一词语告诉我们:回答该问宜采用归纳为主的方式,同时兼顾与演绎论证相结合。具体发散思考、分析过程如下:
(1)勾勒答题内容框架。考生可在头脑中按如下图表方式建立回答的内容结构;也可在草稿纸上简单书写对应教材的知识原理内容的关键词语,并以序号标明;甚至还可以在试题卷上做简单、明显的标注:材料中关键语句以括号形式圈定,旁侧空白区域填写业已提炼出教材相关知识中的关键词语,用箭头符号把两者相连接。形式不一,但一定做到有观点就有对应的材料出处。本题针对设问的具体指向,深度挖掘具体问题中的关键词,本题表现为:研发、推广、如何增强,将此三个关键词依次拆分,寻求材料中与此一一对应部分的陈述。聚拢分析思考结果如下所示:
研发材料体现: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教材理论:文化自信表现、来源推广材料体现: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教材理论: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如何增强材料体现:不懈奋斗,持续创造,寻求突破,助力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教材理论: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2)选择恰当的论证方式。如果说,认真“想”和仔细“分析”是迈向成功的开端,那么选择适宜的论证方式则是答题成功的关键一环。论证方式的选择一般依据试题的问题类型和设问方式而定。高中阶段,演绎和归纳的论证方式各有特点,因此被大家经常采用。针对本题来说,材料中与文化自信考点中紧密联系的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两个知识点,此部分考虑以演绎形式书写;而从材料中概括出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相关知识点虽然能够解释“增强文化自信”,但毕竟这两个知识点不是集中于“文化自信”考点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组成部分。因此,考虑以归纳方式书写,即用材料体现教材对应理论观点的方式加以呈现。
面对不同设问,考生的“所思”是互为相反而又相互融合的过程。分解设问的发散思考过程,往往伴随着从考生已有的、整合完备的知识体系出发的思考。精细的发散分析之后,随之而来的就要将分析思路与结果在头脑中相互对照,相互印证,进行归纳总结,聚拢分析结果。回到实践层面上,考生的具体“所写”,恰恰分析过程“逆向行驶”的路径,即在“聚拢”与“整合”解题思路指导下的语言表达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整体上理顺分析过程、建立起清晰明确、逻辑严密的答题思路的过程。简单说,肢解设问进行分析重在发散,文字书写表述重在聚拢。发散思考与聚拢思路其实是理顺认识的秩序问题与如何有逻辑性地表达的问题。
在明确考查内容、清晰而又富有逻辑的解题思路指导下,考生即可较为完整地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进行书写答案。一般来说:演绎式论证的表现形式是理论打头,材料附后;这种论证方式具有理论性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特点。归纳式论证则表现为材料在先,理论随后;这种论证方式更加侧重由材料推导相应理论知识,具有概括性强、事理结合明显、论证严谨的特征。当然,更多的答题方式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用。本题所提供参考答案的组成结构很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理论)研发团队创新创造、不懈奋斗,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创立了杂交水稻的中国科技文化品牌(材料),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理论)通过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指导各国杂交水程研究与生产(材料),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论)。
回答诸如此类带有明显考查知识的主观题,教师平时在对学生的训练中的主重点应放在解答思路的确定上,抓住解决问题的“根”与“源”;次重点则兼顾答题方式的训练,丰富答题的“叶”与“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恰当的表述方式,让考生在试卷上呈现别样的精彩。
1.千教万教,教会学生深度思考,学会“想”——分析思路应与命题意图、设问要求吻合。
整体由部分构成,建立清晰不紊乱、明确不模糊的解题思路是回答主观题最为关键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答题的质量与水准。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训练中通常采用以聚拢与发散两种思考方式相互结合使用的办法。思维发散过程其实就是详细肢解设问,细致而又精细地拆分设问句子中的关键字词以及句子中比较大的词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将知识点、材料内容、设问方式反复地进行组合与分解,综合衡量知识、材料、表达方式三者关系,尽量形成完整统一体。最后从大局上把握试题的立意、能力要求、考查内容与方向。整体统帅局部,在分析结果形成聚拢性的宏观思路指导下,集聚的解题思路再度打开,由此发散开来,也就是带着思路回归试题材料本身,找到两者的结合部分。这是为了确定如何书写做好的前期准备。因此,聚拢与发散这两种思考方式在分析设问和如何回答时的作用缺一不可。
2.千锤百炼,练就学生精准表述,实现完美“写”——材料与理论、语言表达与分析思路、书写方式与逻辑阐释实现统一。主观题的文字书写一定要做到简练、扼要、全面,做到“短而精”。文字数量不求“多”而求“短”,论证语言不求“杂”而求“精”。除此之外,还需注意下列几点:(1)关注题目分值。综合性的主观题每则设问分值不同,意味着此题的难度与与回答角度多少存在一定的关系。本题在40题中分值居中,但明显远远超过第(3)问分值。(2)语言精准,准确使用学科术语。本题中第(2)问答案几乎是教材相应知识点的“翻版”。(3)较多地使用教材理论和观点的结论性论断。这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做到回答“一语中的”和“短而精”的要求,以便提高答题的质量与效率。(5)重视反思性训练教育。平时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自己拟写主观题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比较衡量,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书写起来游刃有余。本题提供的答题结构框架就能使学生在参照中体会不同论证方式的特点。(6)熟练运用一定的论证模式。常用的书写方式是演绎式、归纳式、综合式,本题即为后者写法。除此之外,更倡导一种融合性高、创新性的书写模式,这种回答模式表现为:将材料信息概括或展开后,恰当地把材料中的语言句子转换成教材相应观点、原理的陈述方式,具有一定难度。如本题可如下表达:①研发团队不断进行创新创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不懈奋斗的实践中深刻把握住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焕发出强大生命力。②研发团队在充分肯定已有水稻科学技术自身价值基础上,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在杂交水稻科技文化品牌的创立过程中坚定了信念。③研发团队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国际杂交水稻技术文化交流和传播;在指导各国杂交水程研究与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综上所述,解题思路正确与否决定了答题的成败,书写方式是否恰当影响了答案的构建。就目前的高考主观题设问构成来看,主流依然是涉及明显知识点的考查。因此考生掌握扎实、雄厚的知识才是解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