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鹏
清代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后,广州成为中西方贸易的唯一出口地,外销商品门类众多,外销画便是其中之一。通草纸由于质地洁白细腻、价格便宜等优势,成为外销水彩画的重要载体。每逢节庆,丰富多彩的社会习俗活动强烈吸引西方人的眼球,广州的画师们将这些节日习俗作为通草水彩画(以下简称“通草画”)的重要题材进行创作,使之发展成为西方人猎奇中国社会生活的外销商品。在摄影术出现以前,通草画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的有效途径,广受西方社会的青睐,被誉为“广东名片”。时至今日,这些保存下来反映民俗活动的通草画,是我们了解清代广府地区社会生活、研究节日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馆藏通草画中节日民俗题材为基础,介绍清代广州人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三个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活动,进而探析清代广府地区节日民俗文化的特性。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广府地区乃至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岁时节日,过年代表了人们对过去一年收获的总结和新年万象更新的寄托。广府地区过春节有“开门炮”的习俗,人们喜欢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在清代外销通草画中,就有以新春爆竹为题材的。随着中西贸易的深入,为了进一步迎合西方市场需求,通草画中出现了中英双语贺年卡,中文是广东常用的“恭喜发财”“恭贺新禧”,英文则是用“广东英语”描述新年愿望,内容多为快乐、发财、顺利等祝福语。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19世纪的广州人新春佳节风俗多样,讲究颇多。人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年关,准备过年。“从谢灶那天起,开始进入年关,人们忙碌起来,廿三谢灶,廿四开炸,项目有炮谷、煎堆等。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廿七洗东西,包括被服杂物等。廿八包粽,有咸肉粽、碱水粽之别。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按神位张贴。三十团年,宰鸡杀鸭,祭拜天地、祖宗,接财神,卖发财大蚬,正式进入新的一年。”[1]从上述文中我们看出,清代广州人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每天都有讲究,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除夕夜尤为隆重。清代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对于谢灶习俗十分重视,“谢灶民间有‘官三、民四、疍五’之说,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民间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家家‘送灶君’,俗称‘谢灶’”[2]。综上所述,谢灶是指人们对灶神的祭祀,感谢灶神一年来的保佑,并祈求下一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关于广州的春节风俗,有两首竹枝词中有表述:“家家除夕庆团年,生菜茨菇炉火边;饱啖黄沙生大蚬,迎神炮竹响连天”,“煎堆油角萝卜糕,客来恣瞰乐陶陶;小儿更见开颜笑,橙桔金钱利是逗”[3]。第一首描述广州人吃年饭、祭拜神灵、放炮竹的除夕场景,第二首描述广州人春节期间的特色饮食、小孩拜年逗利是的场景。广州人饮食讲究意头,上述年饭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远:生菜寓意“生财”;茨菇寓意“添丁”;大蚬寓意“发财”;萝卜糕寓意“年年高升”;油角、煎堆又称“开油锅”,寓意家里人丁兴旺、衣食无忧。
广州迎春花市历史悠久,兴起于清朝中晚期。“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形成的。清朝宣统年间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载:‘花市在藩署前,岁除尤盛。’19世纪末张心泰在《粤游小志》中记载:‘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而光绪年间的《羊城竹枝词》亦有:‘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由此可见花市逐渐发展,从‘岁除尤盛’到‘岁暮花市’。广州除夕花市兴旺并逐渐形成习俗大约是在1920年前后。”[4]历经多年的发展,除夕逛花市已成为广府地区春节重要活动之一。而年桔、水仙、桃花是广府人在春节期间摆设的三大传统名花,观赏性十足,寓意美好。除夕“迎春花市”在广州发展历史悠久,已成为广州重要的节日民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广府地区文化传播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广州也简称“花城”。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该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从现存的通草画来看,元宵节题材较多,其主要展示清代广州元宵节的各式花灯。从画面内容看,广州的元宵节花灯种类繁多,从外形看,花灯有鱼、虾、蝙蝠等动物类形状,有寿桃、葫芦、莲花、花篮等花果类形状,有太极八卦、卐字等宗教类形状,有长刀、长矛等武器类形状,有钱币、如意等富贵吉祥器物形状,等等。总之,花灯虽形状各异,供人观赏,但都富含吉祥寓意,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元宵节花灯通草水彩画(如图1所示)。画面描绘了6名男童,其中一名男童手持“元宵”字样圆花灯,代表元宵节庆,其余男童手持动物花灯,或手抬寿桃,花灯形状多样。虾寓意顺利、活力十足、节节高升;鱼寓意年年有余;寿桃寓意延年长寿,火寓意红红火火。画面构图错落有致,场面生动形象。
图1 元宵节花灯通草水彩画
元宵时节,家家挂灯,人人赏灯,热闹非凡。关于清代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记载首推清代单可惠的《张灯曲》:“上元张灯夺月彩,古时嫦娥应好在。手攀桂树看人间,春灯万点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纷纷,车如流水马游龙。百戏鱼龙争变幻,千家楼阁高玲珑。”1845年,英国人施美夫在厦门看到的元宵场景是这样的:“店铺与住家门前都点起灯笼,长长的一溜,照得亮堂堂的。……炮竹声接连不断,戏班子不时可见,赌桌上吵吵嚷嚷的,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到处悬挂着灯笼,五彩缤纷,各色各样。”[5]同时期的对外更加开放的广州,元宵热闹场景应比厦门更胜一筹。
按照广府风俗,在元宵节前几日,家家户户都要把花灯和牲礼供奉到神前,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喝酒祈福,这个仪式叫“开灯”。只有这样,高高挂起的花灯才能给人带来好运气。清朝文人陈坤在《岭南杂事诗钞》中写道:“新年才入瑞先征,火树银花岁事仍。偶过邻翁扶醉说,亲朋几处约开灯。”可见“开灯”的名目较多,娶了新媳妇的开“乘龙灯”,生了男孩的开“添丁灯”,建了新房的开“新居灯”。除了赏灯、猜灯谜之外,广州地区还有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它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和艺术于一身的艺术样式。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根据地域文化,舞狮也分很多派别,如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此外,在饮食方面,人们在元宵节当天一定要吃汤圆,寓意家人团团圆圆,该习俗保留至今。
端午节,广州俗称“龙舟节、五月节”“端阳节”。“广府俗话说‘一过端阳,棉被入箱’。处于亚热带地区的广府人为适应这种炎热的天气,古代就盛行在‘五月端’这一天,以挂菖蒲、划龙船、包裹棕、写符章等活动,积极开展南方初夏的防毒、消暑、避灾工作。”[6]珠江三角洲河港密布,水网交错,每逢端午,划龙舟是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珠江上长龙云集,锣鼓喧天,万桨齐发,一时欢呼声、喝彩声响彻两岸,男女老少群集河岸观看,蔚为壮观。端午是传统的龙舟竞渡佳节,对这悠久传统民俗,吴家懋《珠江竹枝词》这样描述:“喧天钲鼓拂朱旗,百尺龙舟去似飞。两岸游人争拍手,看谁夺得锦标归?”[7]划龙舟盛况在通草画中也有所体现,龙舟色彩鲜艳,七星旗和罗伞迎风飘扬,船上人员有桡手、锣手、鼓手、旗手,分工合作,场面生动形象。
广府地区划龙舟活动历史悠久,该地区龙舟有“鸡公头”“大狗头”等传统类型,其中“鸡公头”龙舟适合在浅窄多弯的河涌中行驶,“大狗头”则适合在珠江东部水系宽阔的江面上行驶,这一活动历经多年长盛不衰。在习俗活动过程中还有一些规定,“宋代至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划龙舟活动十分盛行,广州、增城、东莞、南海、顺德、番禺、三水、肇庆一带都极有名。端午前选吉日起龙,把埋藏在河涌淤泥下的龙船挖起,擦洗干净,打上漆油,并给龙船装扮一番待用。各地根据河道情况,举行龙舟竞渡或游龙表演。习俗规定,妇女禁止踏上龙船,更不许参与划龙舟,就连妻子怀孕的男子汉也得回避,否则会使龙舟翻沉”[8]。龙舟在广州等地还注入一些音乐元素,有木鱼歌、龙舟歌等曲艺表演,以增加节日气氛。广州地处岭南,端午时节湿气重、蚊虫多,人们容易得病,因此,除了全民活动划龙舟外,也有很多消灾习俗:“端午正直春夏之交,蚊蝇等害虫进入了滋生高峰期。自古以来广府人有插艾草辟邪消毒、点雄黄驱蚊蚁等防疫消灾习俗。”[9]上述消灾风俗活动体现了广府人利用端午时节祈求平安的期盼。
广府民俗节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岭南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性。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兴旺,世俗观念强烈,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如春节期间广府地区约定俗成的饮食、祭拜等活动,以及一些忌讳,元宵节期间大家都共同遵守的制作各式花灯、舞龙、舞狮、食汤圆等习俗,这些都是广府文化民俗活动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岭南民俗文化的表率和典范。
广府节日民俗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文化的传承性,上述很多民俗活动传承至今,依然盛行。例如:广州迎春花市习俗,已成为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它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端午划龙舟活动已发扬光大,广府地区的东莞、顺德发展为“全国龙舟之乡”,都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赛龙舟盛会。赛龙舟不仅传承了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更符合大众文化特征,又体现了大家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的精神。
广府地区尤其是广州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清代一口通商以后,广州是西方文化辐射到中国的第一站,广府文化成为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英文贺年卡通草画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广府地区是著名的侨乡,外来文化在此兼容,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
岁时节庆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更多的则是人们节日背后的精神诉求。上述广州地区新春佳节的谢灶、发财大蚬、恭喜发财等,元宵节各式吉祥寓意的花灯,以及端午节划龙舟与驱瘟等所有习俗活动,都蕴含了祈求平安的理念,表达了人们期盼未来五谷丰登、生活和谐平安、避凶迎吉的生活憧憬,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广府地区濒临南海,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中西文化汇集之地,人们也较早孕育了商品意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民俗特色的专业市场,广州除夕花市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民俗活动客观上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通草水彩画被誉为“广东名片”,它以写实性的绘画方式记录了广府地区节日习俗百态,满足了西方人猎奇神秘东方社会的心理,为今天我们研究清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通过对通草画中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三个传统节日进行研究,了解清代广州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透过节日的盛况,进一步认识到清代广府人精神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诉求,发现并总结出广府地区节日习俗文化多样性、传承性、兼容性、人本性以及商品意识等特性,以便人们更好地走进、了解、融入和发扬广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