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传统产业 助力精准扶贫
——汉中市南郑区推动居家灵活就业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25 03:58李宏杰
西部大开发 2019年3期
关键词:面皮传统产业传统工艺

文 / 李宏杰

南郑县新集镇油菜花海

传统产业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南郑区,每年有16万青壮年怀揣梦想外出务工,更有近40万“妇老残”默默地留守、孝老、育幼……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勤劳致富,成为广大群众最大的梦想。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深挖资源禀赋,突出保护开发、理念创新、精进不休,大力振兴传统产业,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探索出了“让百姓靠手艺挣钱,用传统产业推动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助推脱贫攻坚走上“快车道”。

传承创新 激发传统产业青春活力

南郑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地名延续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千年古县、悠悠岁月,勤劳智慧的南郑人民创造了无数丰富多彩的传统产业,是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们坚持在积极传承中,赋予“旧邦新命”,使传统产业展现出了新的时代风采。

一是以保护促开发。我们坚持把抢抓生态原产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作为更好保护和发展的关键,以“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构、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为目标,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原则,狠抓资源普查收集、汇总整理等环节,手工制茶、民间刺绣、汉调桄桄、协税社火、春倌说春、木版图画等10多个类别、30多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脱颖而出,特别以棕编、藤编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先后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以此衍生出了竹编、扇编、草编、手工艺品等“六编”技艺。坚持“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积极做好相关产业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前瞻性保护和开发工作,以过硬的“经济护照”提升文化“硬实力”,推动传统产业保护与开发互促互进,为南郑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垫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当前正抓紧申报“南郑面皮”地理原产地标志。

二是赋予现代元素。我们坚持理念创新,始终以传统产业为内核,紧紧围绕“因用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的发展规律,既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和传承精湛工艺,又以全新视角,与当代生活元素相融合,力促传统产业创新创意、出新出彩。坚持市场导向,以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把握现代消费和审美需求,着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竞争力。特别在“六编”上,突出家居实用与时尚饰品、私人定制相兼顾,精心打造触手可及、美轮美奂的工艺品,体现古朴典雅、清新心怡的家居新概念;在面皮加工上,把标准化生产、制度化行规、多元化需求相统一,使传统产业在更多、更广的范围内融入现代生活,推动传统工艺资源转化成产业资源,为拓展多元化发展途径、创造更高传统工艺经济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从事“六编”和面皮产业人员就达3.35万人,仅此两项直接实现年人均增收6.5万元以上。

三是创新经营模式。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政府主导、社会接力、群众参与,深挖传统产业内涵与潜质,形成文化搭台做载体,经济发展促升级,群众脱贫增动力的高质量“产业链”。突出龙头引领、市场运作,大力推广“核心技术+产业+合作社(协会)+培训+就业”、“党支部+产业+N+贫困群众”等发展模式,打出“示范基地带动就业、社区工厂就地就业、返乡能人自主创业”等组合拳,不断扩大传统产业从业队伍和提高工艺水平,传统产业实现了效益和规模“双提升”。创新营销模式,依托“区镇村”三级电商平台,积极推广“互联网+传统产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模式,实现特色工艺“线上线下一条龙”,打通产品进城和消费下乡双向通道,全区手工制茶、土陶工艺、民间刺绣、编织类产品均实现了网上直销。特别是国家印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更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居家灵活就业,发展非农经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棕编、藤编等远销海外,年创收入600多万元;面皮产业经营范围覆盖全国2 9个省(区)、市,年销售额达12亿元以上。

扬长补短推进传统产业精深加工

传统产业家族传承、居家加工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坚持把振兴传统产业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集中资源要素,“扬”传统产业居家创业就业之长,“补”零散、弱小之短,真正使传统产业成为了稳定脱贫的“金钥匙”。

一是建社区工厂。我们坚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将“政府资金奖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生产性集中培训”等传统工艺传承工作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鼓励村干部或工艺能人、大户等成立专业合作社,在传统工艺资源集中区、社区、移民安置点等,建成藤编、棕编等五大生产性传习基地,将手工艺项目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发挥优势传统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采用“N(各类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模式,整合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鼓励工艺能人返乡创业,支持贫困群众以入股产业合作社、集体组织等形式,持续提升传统工艺产业规模和组织化水平,使更多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依靠发展手工编织、面皮等传统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稳步脱贫。2018年5月,汉中市第一个面皮“领头雁”——南郑区面皮协会成立,标志着南郑区面皮产业进入做强做精的新阶段。目前,全区共建立各类传统产业扶贫工厂(基地)19个,有面皮协会、蜂协会、茶业协会、农家乐协会、棕编协会等5个协会,10个产业扶贫合作示范社,产业链条已辐射群众8861户25437人,其中贫困群众7000多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

二是培龙头企业。我们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强化品牌理念,盘活“存量”,突出特色化、区域化、品质化,鼓励“家庭作坊”通过合并重组、技术嫁接等方式转型升级,加快向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龙头企业跃升;扩大“增量”,依托传统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引智,发展传统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南郑良顺藤编公司、锦绣藤编手工艺品、风徐来扇编等一大批传统工艺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传统工艺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提升、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以居家生产、企业回购“订单式”生产方式,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形成“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传统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目前,全区已发展各类传统产业加工企业32家,年产值5000多万元,吸纳近1.5万名群众就近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600多名,年人均增收3200多元。

三是强技术支撑。我们坚持以壮大传统产业骨干人才队伍为抓手,列出财政专项资金,为9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传统工艺能人、巧匠,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传习经费,鼓励以师带徒,开展“一对一”传承,牢牢掌握了传统核心工艺。加强工艺联盟和技术攻关,充分利用“互联网+”,吸纳中介机构,加强设计、加工、营销一体化建设,并依托高校、创意团队等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搭建各类传统工艺“产学研”平台(基地)18个,不断为传统工艺注入现代工艺、现代艺术,有力提高了居家创业就业增收附加值。坚持“授鱼”与“授渔”、“扶智”与“扶志”并重,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通过传帮带和建立创意基地、创业基地,居家上门送技术、送服务。同时依托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发挥社会培训机构作用,加大传统工艺培训力度,搭建居家灵活创业就业“连心桥”,努力让贫困群众一技在手致富不愁。2018年,累计举办各类传统工艺培训6次,受训群众282名,新增139名贫困群众依靠传统手工产业稳定增收。

将手工艺项目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顺势而为 做强传统工艺产业体系

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工艺与时代共鸣、永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因地制宜抓示范,不遗余力强推介,久久为功抓融合,着力构建质态好、活力强、结构优的传统工艺产业体系。

一是打造一批示范镇村。我们坚持以“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为原则,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建设工艺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文化生态优美的传统工艺加工镇、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开发全过程,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南郑传统工艺产业正加快融入大市场,成为了支撑稳定增收致富的硬实力。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弘扬工匠精神,精心编制特色传统工艺示范镇村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传统工艺文化内涵、技术手法、工匠分布等不同,避免同质化,发展差异性工艺产品,打造更具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牌,黄官藤编、濂水草编、福成竹编、汉山棕编、两河扇编等各美其美,共开发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五彩麒麟、仙女散花等100多种工艺,有力提高了全区传统工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附加值。

二是办好一个特色会节。我们坚持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积极对外交流,不断提高和扩大南郑传统工艺知名度、美誉度。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五编”(藤编、棕编、扇编、竹编、手工艺品编制)大赛,汇聚能工巧手、打磨工匠品质,“材艺双美、型精韵深”的手工艺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追捧青睐。特别是首届“公主杯·中国汉中面皮大赛”,“华荣魏家”“良道面皮”等知名品牌应邀参赛,并举办了“面皮之乡征文大赛”、搜寻“面皮西施”等活动,收到各类作品130余件,一批优质稿件、民俗精品被广泛转载。2018年11月,南郑区面皮协会应邀参加西安首届凉皮美食节,3天营收6万多元,“南郑热面皮”登上了本地热搜,成为了“网红新宠”。2019年“中国汉中面皮大赛”将升格由汉中市政府主办,南郑区也将每年4月的第一周确定为“中国南郑汉中面皮特色小吃文化节”。

三是发展一批融合产业。我们坚持做好“传统产业+”这篇大文章,着眼发展全域旅游,进一步注重发掘传统工艺文化内涵,利用旅游景点、农家乐等线下场所,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了“南郑传统工艺体验中心”,在土陶生产厂家、传统榨油房、藤编及棕编生产作坊开设了各类体验馆,把传习活动和文化体验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旅游。坚持以“旅”促“产”,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在民俗文化、民间工艺体验旅游的开发中,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全区传统工艺与全域旅游互促共荣的新业态、新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支持传统工艺传习所、企业厂房、手工作坊等跨行业创新创业,积极探索传统产业+电商、传统产业+展会、传统产业+景区、传统产业+消费季等模式,培育新业态,传统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立体式、多元化发展新格局,有力推动了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灵活居家创业就业、稳定增收脱贫三者良性互动、稳健致远。

猜你喜欢
面皮传统产业传统工艺
擀面皮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美味的饺子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特色葱油饼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少放点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