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放
一个骨科医生应该具备的三大特点:具有专业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能力,具有敢于学术质疑的气魄,具有强烈帮助病人的社会担当和人文情怀。这三点在郭晓东的职业生涯中都得以体现。
他常说:“医学的进步要依靠具有科研思维的临床医生和具有临床思维的科学家。”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郭晓东发明转化了Union Plate髋臼解剖钢板、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提出了脊髓脊膜腔综合征的理念和综合治疗新策略。
2018年4月震惊中外的“中兴”事件再次向我们警示,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核心技术,就可能随时随地被“卡脖子”。芯片是通讯行业的核心技术,那么我国骨科的核心技术又该何去何从?郭晓东认为,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要“以所见知所不见,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作、作而不精。”
临床实践中,郭晓东体会到髋臼骨折手术没有“称手”的器械可用,便开始思考如何“原创”。终于经过近十年的构思和沉淀后,一套相对完整的新型髋臼解剖钢板体系跃然纸上。为了层层保护苦心钻研出来的成果,郭晓东先后申请获得了12项中国国家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以及PCT专利和美国专利各1项。
“不能为了写专利而写专利,放在柜子里的专利就是一堆废纸。”郭晓东又带着自己的专利和想法,马不停蹄地全国到处跑,与公司谈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郭晓东与国内最大的一家骨科医疗器械公司达成了合作,成功将这套新型髋臼解剖钢板转化为产品。怀着深深的协和情感,郭晓东将其命名为Union Plate(“协和”钢板),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国外Stryker公司的髋臼特殊钢板。凭借Union Plate(“协和”钢板),郭晓东荣获中华医学会第18届骨科学术会议(COA)“最有价值设计奖”TOP10、中华医学院第19届骨科学术会议(COA)“创新与转化”二等奖各一项。目前,“协和”钢板在全国已开始推广和临床应用,获得了不错的早期临床疗效。
严重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全身多器官损害、失血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因而建立一套完整、长期的多学科协作下的综合救治机制,对于抢救骨盆骨折患者的生命尤为重要。
2017年元月的某天夜晚,43岁的田某不幸发生车祸致开放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到急诊科后行输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但血色素不升反降,一度降至2g/dl(正常成人为13g/dl),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郭晓东闻讯后火速赶往医院,“协和骨盆小分队”和骨盆MDT(多学科团队)也各就各位。
患者神志淡漠、面色苍白,骨盆骨折致会阴部皮肤撕裂、淤青,会阴部和左下肢高度肿胀,大量水泡形成。命悬一线!常规的治疗流程是先由介入科进行介入造影治疗,寻找并栓塞可能存在的动脉活动性出血,然后再转入骨科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但患者的病情已不允许来回折腾,甚至在院内转运途中就可能发生意外。时间不等人,郭晓东当机立断,决定紧急启用“杂交手术室”为患者进行手术,即多科室同台协作。首先是介入科进行血管造影寻找可能的动脉出血,但没有任何发现,而此时患者的血压仍在持续下降,说明体内的血液仍在不停的“流失”,随后是由郭晓东带领的“协和骨盆小分队”上台手术。他采用了自己提出的高位髂腹股沟入路行剖腹探查,迅速找到了出血的源头,原来是骨折移位导致患者髂内静脉撕裂,出血不止,郭晓东旋即对破口进行有效缝补。直到这时,病人的血压才终于稳定下来。“我的这条命就是您捡回来的!”这是田某出院时的肺腑之言。
骨盆髋臼骨折的救治一直以来是创伤骨科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它考验的是医生的技艺和胆识,更是对医院医疗体系和水平的考验,而大多数基层医院的医生也不愿轻易涉足该领域。“迎难而上,敢想敢做。”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儿,在过去10余年对骨盆髋臼的临床工作与研究中,郭晓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
就拿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来说,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通过术中反复的X线透视,术者徒手置钉,稍有不慎,螺钉就可能损伤盆内重要的神经血管,引起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甚至当场死亡,而且术中医患双方都不得不暴露在大量的X线暴露之下,使得骨盆微创治疗并不“微创”。那到底是否存在一种相对安全、精准而又简便的解决方案呢?郭晓东提出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体外导板来指导骨盆通道螺钉的精准置入,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使得骨盆微创变得安全简便,并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其研究成果也以SCI论文的形式率先发表于国际期刊上。
而在髋臼骨折治疗领域,郭晓东除了发明转化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的新型髋臼解剖钢板(Union Plate)之外,还提出了改良的手术入路,即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克服了传统的手术切口创伤大、显露困难、解剖复杂等缺点,适用于绝大多数类型的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相关论文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均有报道。此外,针对目前国内外尚无较科学髋臼四方区骨折分型系统等问题,郭晓东还提出了一种新的髋臼骨折分型系统,髖臼四方区骨折协和分型,并逐渐得到同行的认可。
我国每年新增脊髓损伤人数已超过12万人,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还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2013年7月的某天,13岁的花季少女李某在放学路上发生车祸导致颈椎骨折脱位伴四肢瘫痪,患者家属慕名找到郭晓东教授团队。高位截瘫、脊髓水肿不断向上蔓延,随时可能引起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在郭晓冬的带领下,脊柱脊髓损伤MDT随即启动,急诊科、放射科、手术室、麻醉科、ICU、骨科通力合作,为该患者的早期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术后小李同学在康复科的指导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两年后,小李居然奇迹般站了起来,并且迈出了她受伤后第一步,小李的一家也因此与郭晓东结了缘。
现在的小李,已经出落成一个19岁的大姑娘了,以前不能活动的双手也可以自主地活动了。“她现在打游戏比其他人还厉害呢!”她的家人说。遗憾的是,限于家庭条件,小女孩受伤后一直未能上学,现在郭晓东更关心是她的教育问题和以后的独立生活能力。他常常对患者说:“即使是瘫痪病人,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大脑不断学习,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看到这样没能继续接受教育的的小女孩,看到这么多的患者因病致穷,看到许多瘫痪在床而导致家庭地位更低的女性患者,还有许多跳舞下腰不幸瘫痪的儿童,他一直念念不忘当医生的初心,他还各处奔波,希望能为病患找到社会的爱心救助,现正在申请成立湖北慈善脊髓损伤专项基金。
2019年一月的一个周末,42岁的张某在家摘果子时不慎摔伤致高位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凌晨1点送至急诊,术前查体和检查都显示该患者属于完全性瘫痪。对于这种急性脊髓损伤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郭晓东听闻后马上奔赴医院。张某家里条件极度困难,父母双亡,妻子也患有残疾,家里实在难以凑齐手术费,但病人颈脊髓损伤出现加重倾向,磁共振显示脊髓水肿向上蔓延并危及患者呼吸中枢,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医生可能并不愿冒此风险进行手术,郭晓东当机立断,救命要紧,急诊手术减压,然后采用一种简单的手术固定方式,用重建钢板替代昂贵的椎弓根螺钉器械来固定颈椎,这样虽给医生增加了手术难度,但却降低了手术费用,使本来需要7万~8万的费用降低到只要2万左右。只要是有益于治病救人的事情,郭晓东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做。
“我们做医生的,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不论是对待自己的病人,还是自己的同事和学生。郭晓东还常说:“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于疾病的恐惧。”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除了履行医疗责任,更多的要用心去关爱患者。对于一些上肢功能较好的截瘫患者,每次查房时郭晓东总会鼓励:“虽然你现在双脚不能活动,但是你完全可以靠自己强大的双手,能够生活自理或者做点小生意养活自己”。
2005年,郭晓东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脊柱脊髓损伤基础和临床研究,师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Fehings教授及北美脊柱学会主席Charles Tator。1年多的博士后学习,让郭晓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脊髓损伤的最新进展,也认识到国内脊髓损伤诊疗水平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外学习期间,郭晓东一直在思索自己到底能为脊髓损伤的患者做一点什么具体的事情。
回国后,郭晓东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其间还获得了中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的资助,提出了脊髓损伤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提出“脊髓脊膜腔综合征”的新概念及急性脊髓损伤的综合诊疗策略,并在临床大量开展早期充分减压硬脊膜扩大成形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帮助大部分患者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
2013年,在骨科医院院长邵增务和郭晓东的牵头下,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医院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Fehings教授及北美脊柱学会主席Charles Tator领衔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西部医院通力合作,正式成立了中加脊柱脊髓损伤中心,并在全国成立中加脊柱脊髓伤病诊疗联盟。在郭晓东领衔下,正式成立武汉协和医院脊柱脊髓损伤MDT。
许多同行问郭晓东,脊髓损伤这么难做,而且很难出成果,为什么还在坚持做?郭晓冬说:“这个病的预后差、花费高,因而国内真正研究脊髓损伤的人确实不多。但没有人做,那无数的病人如何得到有效的治疗呢?”就在2018年7月,由苏国辉院士、顾晓松院士牵头的国际神经再生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亚太神经再生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在中国广州召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脊柱损伤与功能重建学组正式成立,郭晓东被授予该学组首任组长。
作为武汉协和骨科医院分管科研的学科负责人,郭晓东同样也非常重视科室的文化与制度建设。“眼界决定境界。”只有不断加强文化与制度建设,才有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2015年6月以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学科讲坛已成功举办190余期,每周一次,从未间断。授课领域从科研到临床,从基础到前沿,从法规到道德,从科学到人文,为骨科人带来一次次学术和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协和骨科学科讲坛已成为协和骨科医院的招牌项目,享誉协和医院的文化之旅,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术论坛的一张名片。
就在今年的元月份,在一年一度的武汉协和骨科发展研讨会上,郭晓东以《建章立制,凝心聚力,以团结实干精神提升骨科研究水平》为题,提出将临床研究纳入考核,建立淘汰制度,加大科研奖励,制定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制度。此外,还要注重科室平台的构建,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客座教授合作管理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创新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