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娟
儿童哮喘是小儿常见肺部疾患之一,可能与遗 传基因、年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种族等因素有关[1]。临床表现包括反复性咳嗽、呼吸困难、喘鸣等[2]。近年来,哮喘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并且部分患儿对糖皮质激素及 β2受体激动药排斥或依赖性,导致该类药物疗效降低。此外,哮喘病患者常因病程长、治疗见效慢而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这将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甚至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3]。现阶段哮喘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等药物治疗。为探讨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联合应用于儿童哮喘中的疗效并研究其对IL6、IL8、TNFα的影响,该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4例儿童哮喘病患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童哮喘病患者94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分组情况如下:观察组47例,男22例,女 25 例;年龄 3~8 岁,平均(5.0±1.0)岁。对照组47 例,男 24 例,女 23 例;年龄 3~8 岁,平均(4.9±1.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1)符合儿童哮喘病标准;(2)无严重身体或心理疾病,智力正常;(3)知情并愿意配合医师治疗。排除标准:(1)严重肝脏、心脏及肾脏病者;(2)不愿配合治疗者;(3)药物过敏者;(4)伴有影响药物治疗的其他疾病;(5)临床资料不完整;(6)自动出院者。
1.2 方法 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平喘、解痉吸氧、镇咳、化痰、抗感染以及避免接近过敏原等,常规治疗后对照组予以布地奈德(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文准号:国药准字H20140475)200 μg/次,1 次/d;试验组予以布地奈德 200 μg/次,1 次/d;加用孟鲁司特纳(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批文准号:国药准字 J20130047)4~5 mg/d,夜间服用。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并随访2个月。记录两组患儿的哮喘病治疗效果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实验室指标较前改善,接近正常;(3)有效: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1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使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哮喘病症状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总有效率为 95.74%,对照组为 80.85%(χ2=5.045,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用药后哮喘病改善情况[例(%)]
2.2 两组患儿的炎症介质水平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血清中 IL6、IL8、TNFα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的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5),见表2。
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和胸闷。典型症状表现为患者伴有喘鸣的阵发性呼吸困难,大多数患者症状是阵发性咳嗽和轻微发作的胸闷。在严重发作期间,患儿坐立不安,坐着呼吸,耸肩,脸色苍白、口鼻和指甲发紫、全身出汗、不能连续地说话[4]。患者“三凹征”比较明显,胸腹部异常运动,胸腔扩大,叩击声清晰,呼气延长,大部分有广泛的呼气期喘息声[5]。疾病过程漫长,许多哮喘患儿由于不适当的治疗而出现肺功能受损,部分患儿甚至完全丧失了体力活动能力。世界各地哮喘的发病率为0.1%~32%,该病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基因,地理位置,气候等有关。
该研究显示,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联合应用于儿童哮喘对于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肺通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哮喘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钠,能有效降低血清TNFα、IL6、IL8因子水平,在服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时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效果更明显,可能因为孟鲁斯特纳可以降低患者白三烯B4水平以及提高IL10水平,最终抑制哮喘。孟鲁司特钠能有效地抑制LTC 4、LTD 4和LTE 4与CysLT 1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效应,且无任何受体激动活性[6]。目前研究认为孟鲁司特并不拮抗CysLT 2受体,本药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通常不需要终止治疗[7]。布地奈德 (Budesonide)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用于治疗鼻炎、慢性哮喘等疾病[8,9]。布地奈德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溶酶体膜的稳定性,具有增强作用,可以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降低抗体合成,从而减少组胺等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降低其活性、减轻抗原抗体结合时激发的酶促过程,抑制支气管收缩物质的合成、释放,减轻平滑肌的收缩反应[10,11]。
表2 两组患儿用药前后炎症介质水平变化(ng/L,x±s)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联合应用于儿童哮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肺通气,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