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樊哲理 编辑 | 孙钰芳
鸟瞰崆岭滩 摄影/ 图虫创意
在长江的川江航道上,有三个“对我来!”礁石。数千年来,它既考验船老大的胆量,又检验航行者的智慧。
折桅子(折尾子)滩位于重庆忠县东南22.5千米,距宜昌398.5千米。
据《忠州志》和《峡江滩险志》记载:“江水东注,由关溪出口,稍折而南过簸箕子,急流更迅,其去如风,南岸一山挺立江上,水触山根,山空石巉,舟逐水势,人力难挽。触岸回棹,由南向东,舟始能下。每以未能回棹,舟尾即折损,折尾子滩由此而得名。”另据《蜀輶日记》载:“折桅子岩脚如败瓮,舟行避之,反漩入不得脱,而折尾,岁坏船无数。”
折桅子为宜渝段著名的“忠州三弯”枯水弯浅航道之一。枯水期航道弯窄,宽度小于60米,强烈的贴弯水流从江中直逼右岸突嘴,此处经常发生折桅沉舟事故。
为了安全航行,顺利驶过折桅子滩,滩上立有大石碑,镌刻“对我来”三个大字,非常醒目,引导行舟。
千百年来的航行经验告诉船老大:舟行避之,反漩入不得脱;而驾舟勇敢冲向折桅子险礁,反而安全驶过险滩。
“对我来”——这是世界江河湖海上最奇特又最叫人难于理解的航标!
航标,是江河湖海中引导和辅助船舶航行,而设置在岸上或水中的标志,用于引导船舶安全通过狭窄水道,避开浅滩、礁石。然而,“对我来”却一反常态,引导船长对着危险的巨大礁石迎面猛冲上去,这确实令人心惊胆寒,为常人不可理解。
三个“对我来”航标位置示意图 绘图/ 田宗伟
解放后,长江航运部门聘请了国内外专家,对折桅子滩进行多次科学治理。治理后,航道增宽,水流顺直,泡水漩流减小减少,大小船只都能安全通过。
折桅子滩的科学整治成果,受到了国内外水利专家的一致好评。从此,“对我来”这座特殊“航标”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滟滪堆位于重庆奉节白帝城下瞿塘峡口。
《水经注》:“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孤石,就是滟滪堆礁石。
滟滪,又名淫预、犹预。据《古诗源》《南史》《水经注》记载,始名为淫预或犹豫,后称滟滪堆。
淫,大水为淫。因此,一个“淫”字便刻画出滟滪堆滔天巨浪。预,通豫。舟行到巨大的礁石前,舟人往往是心惊胆战,生怕触礁、沉舟,犹豫不决,故称礁石为“犹豫”。犹豫二字准确形象地反映出胆怯的航行者,对礁石的恐惧心理。
苏辙游三峡,留下《滟滪堆》诗:
江中石屏滟滪堆,鳖灵夏禹不能摧。
深根百丈不敢近,落日纷纷凫雁来。
何人磊落不畏死,为我赤脚登崔巍。
上有古碑刻奇篆,当使尽读磨苍苔。
此碑若见必有怪,恐至绝顶遭风雷。
“上有古碑刻奇篆,当使尽读磨苍苔。”看来,苏辙经过滟滪堆时,曾见到了礁石上面“对我来”三字,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奇篆已被青苔覆盖,不能清晰地读出。
据北宋地理总志《寰宇记》载,旧在石上(滟滪堆)摩崖书“对我来”三字,舟人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如先避石,则碰为粉碎,却不知三字为何人所书,俗附会为武侯(孔明)笔。
滟滪石位于宜昌上游204千米处,是残留的三叠系石灰岩组成的江中孤礁。1959年11月,测量队曾攀登到达顶部,首次实测礁石,高26米,长40米,宽10~15米,顶大下小,呈蘑菇状,耸立于瞿塘峡上口,白帝城下航道左侧。该石四周水深50~60米,迎水面呈凹崖,背水面垂直,水流受该石阻挡后向四周扩散,形成巨大逆向间歇性的泡漩,宽达20~30米。该石后方有巨大回流。一般木船、排筏易撞石上,或进入回流区难以脱险;对大型客轮和拖驳船队的航行安全更是严重的威胁。
古代的船夫在与险礁恶水的长期斗争中,通过无数次血的教训,总结出了行舟经验,他们把滟滪礁石作为行舟水则(立于水中测量水位高低的标尺),视其露出水面的大小高低,形象地创造了各种水位时的航行谚语,即《滟滪歌》: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
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
有这么多的“不可”,是否意味着就不能驶过呢?川江上的船老大总结出了简单而又不可思议的安全航行指南——“对我来”。
航行实践证明:舟人驾船对着滟滪石驶去,则舟随水旁流,可避免触礁,安全通过;如害怕巨石,先着力避石,则船会碰石沉舟,船翻人亡。
“对我来”这是礁石对舟人的呼唤,给船老大壮胆、打气,鼓励向前冲;而舟人面对礁石的挑战,从心底发出呐喊:“冲上去!”
“冲上去!”这是无畏战士冲上敌阵,冲向碉堡的钢铁誓言。川江上的船老大何尝不是英勇的战士!
1959年12月,根据滟滪碓上大下小的形状和四周水域的有利条件,采用硐室法崩坍爆破,即在下部开挖两个平硐,每个平硐再开挖两个药室,炸碎底部,使顶部崩坍到深水区。
经过整治,各类大型船只都能安全顺利地驶过。从此,滟滪礁石结束了“对我来”航行水则的历史使命,被写进川江航道史,供后人探究……
崆岭滩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境内,距宜昌61.5千米,是川江险滩之一。
《宜昌府志》载:“九里空岭之隘,九龙蛇退之奇,滩深湍急,礁石林立,古称步仞类崤凼,寻丈之内,皆天堑也。”冬春季节,水涸滩浅,只能行小舟,大船不能通过。
崆岭滩,郦道元《水经注》把它叫做“崆泠峡”。唐代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诗:“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峡内那种“空”且“冷”的景象。
崆岭,原名空舲。舲是一种有窗户的船。空舲,就是空船。据史料记载,古时船过崆岭,旅客和货物必须全部下空,空船才能通过。由此,我们便可知道崆岭之险。
崆岭峡内重岩叠嶂,高与天齐,黄石碧岩,千寻壁立,把峡江逼成一条迂回曲折的长廊,船行至此,使人感到有一种“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窖行”的险景。清朝诗人张问陶在《空舲峡》中描绘得好:“山头晴雪玉玲珑,金翠迷离好画屏。两岸峰峦争秀拔,随山九折看空岭。”
崆岭滩内暗礁密布,乱石林立,涛声如雷。古人曾有“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的咏叹。行船到此,下滩飞泄似箭,上滩如爬天梯。滩内最大的礁石名“大珠”,长约200米,宽约70米,高出水面约15米,纵卧江心,分水流为南北两槽,水流湍急,流态紊乱,喷泡汹涌,舟行极为难险,稍有不惧,即触石覆没。
“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过去峡江上流传的一首歌谣。
1900年,德国“瑞生”号轮船企图入侵川江,尽管从尼罗河请来了技术高超的驾驶员担任船长,仍然在“对我来”碓石前触礁沉没。
智慧的川江船工在长期的行舟实践中,通过无数事故的经验教训,精确地计算了这儿流水的回冲力,得出安全航行的准则,逐渐摸索出了安全通过崆岭滩的方法。因此,人们在大珠礁石上书刻“对我来”赫然三个大字,作为行舟避险的标志;鼓励船长不畏险难,勇往直前!
解放后,长江航行部门组织水利科技专家对崆岭滩进行整治论证,并制定科学治理方案,采取大面积裸露爆破法,终于把滩中的礁石一扫而光。昔日的“鬼门关”变成了安全通航的“阳关道”。大型客轮和拖三个千吨驳的船队,即使在枯水期也可以昼夜安全航行。
1973年,广州交易会上展出了整治川江上“鬼门关”——崆岭滩的成果,深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崆岭滩江中礁石“大珠”上的“对我来”石刻想象图 绘/ 介疾(uejv)
川江礁石上的三个“对我来”,是数千年来川江驾船人用鲜血书写的安全航行警语;是炎黄子孙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的智慧结晶;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类认识大自然,顺应大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人类与水和谐共处的典范。
经过科学整治,川江上著名的三个“对我来”礁石已经淹没在水中。但川江上行舟者科学认识三个“对我来”的智慧,以及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淹没,它折射出中国人智慧的光辉!
世上有些事,你越是怕它,想躲开它,它偏偏找上门来,你想躲,却总是躲不开。怎么办呢?不防学学川江上船老大的智慧:“对我来。”
“对我来”既是大江大河出给行舟者的一道考试题,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出的一道人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