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乳腺颗粒细胞瘤1例

2019-04-24 06:07:58张庆玲林晓洁钟少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左乳颗粒细胞组织化学

张庆玲,林晓洁,钟少文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 广东省中医院 乳腺科, 广东 广州 510115)

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16岁,因发现左乳肿块半月余入住广东省中医院。查体:左乳9点位距乳头2.0 cm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2.5 cm×1.5 cm,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与皮肤、胸壁无明显黏连;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双腋下及双锁骨上、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初步诊断:左乳肿物,性质待查。入院查乳腺彩超:左乳9点距乳头17 mm可见低回声肿块,大小约15 mm×10 mm×13 m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未见点状强回声,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BI-RADS4a类。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于2018年4月18日在静脉全麻下行左乳区段切除术,术中见肿块质硬,边界不清,色黄。术程顺利,术后予补液支持治疗、术口换药等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患者术后大体标本:大小约2.5 cm×2.5 cm× 1.0 cm,边界不清,无包膜,色黄,切面见1结节,直径约1.2 cm,质中。术后病理:(左乳肿块)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片状、巢状及条索状排列,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较少,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呈嗜酸性(见图1)。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100,Ki-67增殖指数约3%,CD68、细胞角蛋白、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均未见表达(见图2)。术后随访,2018年7月19日患者复查乳腺彩超示左乳术区片状低回声区,结合病史,考虑术后改变;考虑双侧乳腺增生声像;双腋窝乳腺样组织,考虑副乳腺,未见复发。

图1 病理切片图(HE×200)

图2 乳腺颗粒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0)

2 讨论

GCT是一种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头颈、胸壁及手臂为最好发部位,其中大多数为良性肿瘤[1-2]。但相关研究表明,1%~2%表现为恶性GCT[3]。乳腺GCT较罕见,约占所有GCT的5%,与乳腺癌发病率之间的比例约为1∶1 000[4]。乳腺GCT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大多数发病年龄为30~50岁[4]。

临床上,乳腺GCT通常表现为乳腺实质内质硬的、无症状的且生长缓慢的单发肿块,10%~15%患者病灶表现为多灶性肿块。乳腺GCT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与乳腺癌相类似,尤其是位置较表浅的肿瘤侵犯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或乳腺Cooper韧带导致皮肤局部皱缩和/或乳头内陷,或位置较深的肿瘤侵犯胸肌筋膜和胸大肌时,很难与乳腺癌相鉴别,其鉴别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良性GCT的主要手段,局部扩大切除达切缘阴性是最佳治疗方法,术中无需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无需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预后良好[5]。患者每年需体检及影像学检查,以期早发现复发或恶变。

猜你喜欢
左乳颗粒细胞组织化学
MicroRNA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浙江医学(2020年13期)2020-07-30 08:32:44
左乳
飞天(2020年4期)2020-04-17 14:48:24
巨大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补肾活血方对卵巢早衰小鼠颗粒细胞TGF-β1TGF-βRⅡ、Smad2/3表达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2
治乳腺炎
妇女生活(2017年12期)2017-12-08 21:01:09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FOXC2、E-cadherin和vimentin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大口黑鲈鳃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及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在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磷脂酶A2受体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