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使用方言的是与非

2019-04-24 06:06闫新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频道普通话电视新闻

闫新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教师培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一、电视新闻使用汉语方言的现状

在2002年之前,由于国家推广普通话,各地的主流媒体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普通话。但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2002年江苏电视台率先开办了一个新栏目——“南京零距离”,开始了使用当地方言播发“民生新闻”的尝试,民生新闻栏目一时间成为各地方电视台的热门[1]。鉴于江苏电视台的成功先例,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多家电视台争相效仿,之后很快此类节目向各地扩展,上海、山东、山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开办了方言新闻节目。其中影响广泛的有:

节目名称南京零距离第1时间直播南京阿六头说新闻现场都市1时间晚间关注城市新闻阿福聊斋来发讲啥西百晓讲新闻新闻评话师爷说新闻所属省、市电视台及具体频道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二套)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一套)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四套)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频道昆明电视台综合频道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无锡电视台宁波电视台温州电视台经济科教频道扬州电视台绍兴电视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节目自播出起,收视率节节攀高,创下令人瞩目的收视成绩。而据调查“2004年4月,南方台对外宣布,在成功进行国际化细分之后,将其都市频道调整为服务粤港及国外粤语观众群的电视频道,并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通过卫星向覆盖区域以纯粤语播出。该频道是中国唯一获准上星的地方方言电视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纯粤语播出的卫星电视频道”[2]。这样粤语方言播出的新闻还走出了国门。

对于新闻而言,用什么语言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闻传播所使用的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3]。我国普通话推行已经多年,而且普通话长期作为新闻语言的首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电视台选择方言进行新闻播报是令人深思的。

二、电视新闻使用汉语方言的原因

(一)电视新闻媒体具有非常强烈的自身需求

1.新闻传播是用什么语言,作为新闻媒体必须考虑到具体的需求。目前,可供选择的语言其实就是两种:普通话和本地方言。虽然普通话已经推广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方言依然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新闻工作者也希望借助熟悉的语言来实现新闻传播上的创新,突出其社会性。从这个意义讲,方言在方言盛行的地区也有明显的社会性,也就具备了作为中国现代电视新闻语言的备选资格。

2.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使用方言也体现了新闻的本地化趋势。新闻本地化是“新闻接近性”的一种直观表现。所谓的“新闻接近性”,也就是指新闻与受众在许多的方面,例如地理上、思想上、利益上比较契合。所以用方言播出新闻出现也体现了这重因素,方言新闻的本土化最为适合本地对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不熟悉的老居民的需求,使他们可以选择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接受和理解新闻。

3.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中国的各个媒体之间的市场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吸引群众关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新闻语言在这个大环境下也面临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新闻语言随社会形态的更迭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各具特点的新闻语言,而新闻语言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形态。商业因素的介入也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如何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和兴趣、转换表现形式的方言新闻也就应运而生。

(二)电视新闻受众的现实需求

“当代中国新闻受众接受心理有四个方面的新变化:由政治的注意转向经济的注意,由表象的注意转向深层的注意,由单向的认同转向自在的接受,由对传播的单一化满足向新闻传播多元化的追求”[4]。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十分庞大,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他们关心社会的变化,往往主要是通过电视的新闻来了解社会的点滴变化。“社会变化能导致相应的语言变化,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都能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影响”[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城市化,“我国对城市化提出了规划和要求,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6]。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且是不可逆的,大量非城市户籍的人口潮水般的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人口结构更加的多元化,信息需求量大大增加,相应对于新闻使用的语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前中国电视新闻受众的总体文化水平和理解力都在提高,个性在复苏,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他们似乎更喜欢平易的语言风格。方言进入电视新闻也是一种势所难免的选择。因为“目前我国普通话普及率很低,全国能用其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约为53%。以中国13亿人口来计算,还有6亿多人口不能使用汉民族共同语进行人际交往”[7]。同时还需要考虑在目前方言还“是民系认同和身份认证的重要标志”[8],很多电视受众都不自觉地认为方言在日常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存在的明显标志。对于他们来说,方言容易听懂,听起来有亲切感,也愿意去听。“受众就是上帝”,各地电视台对于新闻受众的这些变化完全是不可能视而不见的。

综上所述,方言新闻的勃兴可以说是中国多元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三、电视新闻使用汉语方言存在的问题

(一)方言作为新闻节目的传播媒介有违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电视新闻传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大众面向”。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往往是“社会演变的催化剂”[9]。作为电视媒介,它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就是引导广大受众,把每一个受众的思想观念引入主流的文化之中。在中国,基本的文化政策就是对于国家文化的认同。中国是有大一统传统的大国,“一个完整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维护统一,‘书同文、言同声’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政府比任何团体或个人更期盼语言的单一化。”于是自然而然主流学者就会推理认为“在当代社会,由于有声传播工具的广泛使用,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是传播标准语以及抵制方言蔓延的主要阵地”[10]。同时,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语言的统一也是一种极为迫切的需要。

(二)电视新闻使用方言实际上难以面对普通话在新闻语言中的强势地位

袁家骅说:“民族共同语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内部一致。……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统一的形式,也叫文学语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对方言有无比的约束力,自身在一定意义上是超方言的”[11]。从语言的发展趋势来看,方言自然要向民族共同语靠拢。王理嘉说:“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分支。一定方言是一定区域内的共同语。方言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一定共同体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超出方言共同体的更大的共同体中,为了满足这个包括若干方言的语言共同体的需要,在具备了一定条件时就会出现一种运用范围更广的共同语。它通常以一种或几种方言为基础,经过改造与加工,逐步走向规范化,从而演变为共同语的高级形式——标准语”[12]。

目前,普通话的推广还在继续进行,已然在新闻媒体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强势地位,并且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通用语言文字法》获得了强有力的保障。电视新闻传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大众面向”,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通行的强势语言,进入电视新闻显然应该是最为符合“流通的需要”。相比之下,方言的“流通的需要”只会越来越少,“如果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不能为社会的生存和稳定带来贡献,或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有用的功能或创造出价值,则这样的社会生活方面便不会被下一代所接受,无法传递下去”[13]。这种情况正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发生着,“随着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许多人会(虽然不再刻意地)减少说话时的方言口音”[14]。

(三)方言新闻节目也在具体的播出实践中渐渐失去了新闻接近性的本质

新闻“本土化”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在逐渐发生偏离。很多的电视台在播报本地新闻时,“为了方言而方言”,方言新闻报道内容多是本地的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对于本地域外的新闻事件和国内外的公共事务新闻很少顾及,视野很狭隘。同时过于注重所谓“故事化”和“娱乐化”,节奏缓慢拖沓,使节目严重缺乏内涵。长此以往,观众必将产生厌倦情绪,不愿再收看收听,那么方言新闻继续维持较高的收视率就难以为继。

四、目前的政策与解决之道

2006年3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表示:没有得到广播影视行业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各个播出机构不允许开办方言播出的影视节目。这在中央层面对地方电视台使用方言播报新闻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法规。例如2006年2月22日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了全国范围内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将于当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上海市的广播电视播出必须使用普通话,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普通话水准。地方电视台使用方言作为新闻播报语言已经引起激烈的争议,但是这也并非绝对的错误,只是在新闻播报中的一次变化尝试。对这种现象,游汝杰先生说得好:“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并存并用现象,是由它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不是行政命令或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能左右的。正确的态度是让它们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并存并同,和谐发展”[15]。这大概是我们目前面对新闻使用方言播报这种现象时可以采取的态度。

猜你喜欢
频道普通话电视新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17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