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都会》的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

2019-04-23 09:48赵宇昕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都会

赵宇昕

摘要: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工业文明空前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增;然而物质生活愈富足,消费文化愈繁荣,生态危机愈凸显。小说《大都会》以其独特的生态视野聚焦美国当代社会现实,勾勒出在物欲的都市和繁荣的商业氛围下现代人的异化和精神迷茫,对处于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进行拷问,显现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后工业文明;美国社会;精神生态

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愈加显现。归根结底,生态危机折射出的是人类自身价值理性的缺失。正如著名生物学家、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曾经指出:“我们已经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途中的某个地方失去了灵魂。”以生态文艺学的理论观点对小说《大都会》进行文本分析,可以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现实和人的精神危机。《大都会》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埃里克·帕克,一个年仅28岁的亿万富翁,从早上决定乘坐自己的白色豪华轿车去理发开始,在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和终极命运都集中反映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精神危机,因此这部小说亦被称作当代版本的《尤利西斯》。

生态文艺学是选取现代生态学的视野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批评、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侧重点在于探讨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态的恶化有其深刻的人文领域的根源,重整破碎的自然与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文学不但是人学,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人类的精神生态学。鲁枢元教授的系列论文和相关理论专著集中体现了该研究命题。其中,在《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一书中,鲁枢元认为:“人的存在通常涉及三个层面,即生物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事实上,人类精神空间里的危机,可能具有更严重的毁灭性。

一、科技发展与环境危机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既成为人们改变世界的一柄利器,同时也在毁灭着人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家园。德里罗的作品一贯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白噪音》中无处不在的噪音、各种电器释放出的波与辐射、和“空中毒雾”,白描般地展现了自然生态的恶化;《地下世界》中大量描绘了无节制地生产和消费产生出了过多生活垃圾、战争和核武器竞备的副产品如废弃的飞机、汽车和核废物等。然而小说《大都会》中环境危机的显现,并非如同作家的其他小说那样直观和触目惊心,多见于不经意间的提及。“灰蒙蒙的烟雾在远处河堤的大烟囱上摇曳”,喧嚣而又拥堵的街道,刺耳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夜幕下广告牌上摇曳着鬼魂般的灯光,日夜都充满了噪音的城市,等等。这一切就是日常生活,这一切源于工业的烦恼、科技的烦恼、文明的烦恼,人们深陷其中,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

小说中另外一个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果——汽车,也构成了困扰现代人的主要意象。这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埃里克都栖身于他的白色豪华轿车之中,伴随着交通拥堵与汽车喇叭的噪声“蠕虫般爬行”。不只是他的座驾,事实上一排排高级豪华轿车整齐地排列在路旁,白色的、黑色的、蓝色的;只停放豪华轿车的地下停车场,为豪华轿车服务的市场;堆满垃圾的修车铺,修车、洗车、出售二手车。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一个趋于成熟的产业链,给人类带来便捷,也带来交通拥堵、废气污染、噪音污染。

当然,小说中也有一些露骨的文字描述,如“河面上天天漂浮着化学废品和垃圾、被丢弃的各种家庭用品,还有零星几具被棍棒打死或枪击致死的尸体;这一切都无声无息地往南漂向岛屿的顶端,再漂往远处的入海口”。可见,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而又无序发展,后工业时代的环境污染已经深深地烙上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化学废品、核废物、过剩的生活垃圾……

诚然,“技术对文明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决定命运。但尽管如此,技术也是很难掌控的,它也可能失控。”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抑恶扬善,使科学技术沿着不危害人类和自然界的方向发展”,才可能缓解自然生态危机,以及人们内心的恐慌与自危。

二、大众传媒、消费文化与信仰危机

在著名论文“传播的狂喜”中,鲍德里亚论述道:“我们的世界,看来似乎已经被一种可怕的、无所不在的传播所侵入。尤其是体现在电视和广告中。电视已经侵入了曾经是人们私有领地的家庭……当我们的思想沉浸于起居室里的电视屏幕时,我们的身体却消瘦了。我们成为大众传播圈的一部分,成为一个连接在一起、紧密接触、临近、反馈、广泛地相互联系的王国和时代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污秽而又‘苍白的、冷酷的時代。”消费文化正在深深地影响着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同时无意识地操纵着整个社会。

在后现代工业时代,大众文化是物欲的、功利的、消费性的,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人们极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空虚、恐慌、贪婪,丧失核心价值观与生存意义。为转嫁精神的空虚与迷茫、自我保护与逃避现实,人们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大都会》中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就是如此。身为一位亿万富翁,住着“拥有四十八个房间的公寓”,他也会时常“感到忧郁和沮丧”,“失眠的次数比以前多了,一周不止一两次,而是四五次”,“他试图借助读书入眠,结果却越来越睡不着了”,“他用过镇静药和催眠药,但药物使他产生了依赖性,使他深深地陷入了用药的旋涡之中”,他会“大步走过游泳池、纸牌室、健身房、鲨鱼缸和影视厅”,他喜欢仰望自己公寓所在的这幢大楼,“这幢高楼给予他力量和深度”。或许埃里克本人也分不清这幢摩天大楼到底是安居之所,还是财富与贪婪的化身。他思忖着在楼屋顶建直升飞机场,在电梯旁建射击场,计划购买一座小教堂,仿佛这些才能印证他在世上活着的意义。然而,拥有一个再大的家,都并不意味着就拥有精神家园——一个“可以陶冶心境,净化头脑,静静思考”的地方。

这似是最好的时代,“一切都是乐观的,一切都是繁荣的,一切都是蒸蒸日上的。事情爆炸式地发展着”,“每隔十分钟就要分析成百上千的信息。模式、频率、索引、整个信息图”。这又是最坏的时代,大众传媒狂热地渲染着消费的繁荣,又潜移默化地操纵着消费者的意识、思想和行为,感官快乐的获取,付出的巨大代价却是信仰的迷失。

三、交流障碍与信任危机

良好的沟通交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们通过交流构建自我与他人以及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然而,现代人正日渐远离这种交流。夫妻、朋友、同事之间,所有这些最基础的社会关系都遭遇着土崩瓦解。

《大都会》中,埃里克与妻子埃莉斯的“婚姻中隐藏着这种约定。她富有,他也富有;她是财产继承人,他白手起家;她有教养,他很严酷;她纤弱,他强壮;她有天赋,他十分聪明;她长得漂亮。这是他们相互理解的核心,是他们在婚前需要坚信不疑的”。这段婚姻最缺乏的,是基本的了解、忠贞与信任。两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和地点四次偶遇:第一次发生在早上,他们决定到街角附近的咖啡馆吃点早餐,两人相对而坐,竟不知该谈些什么。埃里克点了一些食物,可妻子貌似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些食物,她面前的绿茶和烤面包一口没吃。不仅丈夫对妻子的食物喜好一无所知,妻子甚至不了解丈夫的办公室在哪,是做什么的;第二次在中午时分,两人再次决定共进午餐,埃里克“大声念了几道他认为她会喜欢的菜,而不是他知道她喜欢的那些菜”;第三次是在他与女保镖发生关系后回到车上,不久后注意到街道对面女人的身影正是自己的妻子艾莉斯·希夫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埃里克终于想起了他妻子的全名,两人到附近的小酒馆用晚餐;第四次是夜晚时分两人作为某影片的群众演员赤身裸体躺在沥青路面上的时候,这是他们一天中的最后一次偶遇,也是唯一一次的赤诚以对,他们聊天、做爱、分别。除此以外,埃里克在同一天内先后与另外两个女人发生性关系,与下属调情。

埃里克是孤独的,失眠时没有“密友可以打电话去聊天”,“他在狗圈旁停下,对着他的狗说话”。一日的喧嚣后,他站在街上,“没地方可去,没什么可想,也没人会等他”。小说中,埃里克只有两个瞬间放下了内心的戒备。第一次是在安东尼的理发店,他“把那个确实的威胁(有人要杀他)告诉了他们(安东尼和司机易卜拉辛)。他向他们吐露了真情。一个人信任别人,这种感觉是很好的。在这个特定的地方披露这件事是恰当的,因为这里充满怀旧的气氛,四处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和人们的面孔。他在这里才感到安全”。在这个城市的贫民窟,一个脏乱不堪的理发店,和熟悉的理发师以及眼部有残疾的司机,他们一起吃着最廉价的食物,反而可以敞开心扉,可以安然入睡。第二次是在面对一个自称本诺·莱文的前员工的时候,这个人声称要杀埃里克,可两人居然也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攀谈,透彻地分析彼此的性格,探讨泰铢、日元的涨落,本诺为埃里克包扎伤口,两人亲如密友,同样拥有“不对称的前列腺”。

在后工业時代,物质生活愈加发达,生存环境却在日益恶化。人被异化,现实世界的精神危机引发进一步的普遍信念危机和深层社会危机。在小说《大都会》中,读者借助主人公埃里克的视角观察着、聆听着。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所反映的生态精神尽收眼底。

参考文献:

[1] 冯·贝塔朗菲.人的系统观[M].华夏出版社,1989.

[2]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C].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9.

[3]唐·德里罗.大都会[M].朱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杨圣群.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危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

[5]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吴松江,张天飞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l.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大都会
天津万科·大都会1号
西安万科·大都会销售中心
保利·未来大都会办公样板间
“国际大都会”纪行——走马观花看纽约
轻轻松松聊汉语——深圳:昔日的“小渔村”,今天的大都会
我的食物大都会飞
Zootopia 《动物大都会》
过膝伞裙 大都会女孩蜂拥而至
西山煤电集团大都会食品饮料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