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斌 刘秀丽
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坚持走教育改革内涵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在“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乐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较好地改善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交流合作意识弱、自主探究能力差、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整体不高的局面。
一、模式解读
“绿色·生态”理念下的“乐学·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
“绿色”指的是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長,使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指的是系统优化教育环境,是小、初阶段一以贯之的教育生态链,是使课改的各个要素与环节统筹规划、紧密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更是一种使部门之间、协作区之间协同合作进而形成群体动力关系的教育理念。“乐学”指的是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兴趣、动机、自信、积极等。“高效”指的是在节省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重点知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学会学习。
操作流程主要是四个环节。1.目标呈现。学生通过班前一支歌、游戏、记诵等方式进行课前准备,教师板书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影像、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主要学习任务。2.自主合作。独学,即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对学,两名结成对子的学生交流问题答案;群学,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进行学情调查,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3.展示质疑。班内交流探究,并在质疑辩论的过程中提升。4.巩固建构。归纳小结,学生完成本节所学内容的归纳;当堂检测,校正思路与知识;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遗留问题。
四个环节都经过了长期的教育实践,都有存在的价值,但这并不是说每个环节都要在每一课中体现。事实上,采用哪些环节,各环节采用什么方式呈现,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段、课型、学生等教学实际的需要来定。
二、实施策略
多层研训,常抓不懈。一是校本研修,稳步推进。在每周日的干部例会上,与会人员深入研读课改蓝本——《走进绿色生态课堂》。周一回各校点后再带领校点的教师一起学习,城关镇中学、实验中学、水坪中学三所学校的住校负责人每周在所在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处跟岗一天。三个校点教师与所在学校优秀教师结成对,深入优秀教师的课改课堂。这些措施使教师对“乐学·高效”课堂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尝试“乐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师逐渐增多。此后,学校又邀请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陈峥博士来到思源,对课改做出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聘请本土专家——县教研室副主任魏祖成、县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刘雪云等来思源做讲座,针对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跟进性培训。二是“以训代奖”,精益求精。学校改变以往以物质鼓励为主的奖励方式,创新性提出了“以训代奖”的精神奖励措施。先是派涂小艳等近十位教师赴武汉、襄阳等地的课改名校进行至少半个月的跟岗学习,回校后迅速组织学习汇报活动并呈现展示课。之后又派李云珍等教师远赴湖南石门思源实验学校学习翻转课堂,代瑞等教师赴苏州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为实施信息化教研寻求技术支持。“以训代奖”让教师们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三是借力信息化,打开新世界。2018年春季,北京四中名师为全国思源教师量身定制了远程教研课程。第一期远程教研由北京四中语文学科名师李硕棠主讲。之后的每一期远程教研,分别涵盖了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实现了学科全覆盖。每次教研活动,不仅可以聆听讲座,还可以进行线上交流研讨。借力信息化,不仅让思源的学生从名师课堂获益,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负责,层层深入。一是干部包学科,加大学科组建设。每个学科组除教研组长之外,均有一名中层以上干部负责。干部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同时深入课堂,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对“乐学·高效”课堂模式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现场会诊”,当即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学校在学期末对每个学科开展课改的情况进行考核,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拨出专项费用,对优秀学科组进行奖励。二是落实“青蓝工程”,师徒共同成长。骨干教师与新入职的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制订帮扶计划和成长计划,明确每周“师徒”互相听课不少于一节,每周师傅要与徒弟进行一次研讨,指导徒弟设计一节课。同时严格考评,实行“同奖同惩”。学期末的绩效考核,把“徒弟”的工作成效与“师傅”的绩效挂钩,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分层负责的落实,让教师紧绷课改之弦,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三是依托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抓实课改。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对班主任进行专门的课改培训,指导班主任做好班级小组建设,并在每月的学风示范班的评比中专门设计一个课改板块,对每个班级的课改工作进行量化。量化的结果不仅关系着班级的学风示范量化分数,而且也会对班主任的考核分数产生影响。班主任负责制调动了师生的课改积极性,真正将课改落到实处。
优化评比,构建课改生态。一是教师评比。自2017年10月上旬开始,学校全面启动“课内比教学”活动,任课教师人人参与。第一阶段是示范课,观摩课改样板课,使“入模”较慢的教师更好仿效;第二阶段是过关汇报课,“乐学·高效”过关课以课堂教学环节齐全、教学辅助手段使用合理为主要标准,逐步完成从“形似”向“神似”的过渡;第三阶段是全员赛课,依据县教研室制定的评分细则,要求课堂教学综合项目达标,实现高效课堂“形神兼备”。2018年秋季,在第五届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暨学科素养大赛中,学校送到协作区赛课的教师,有18名教师在全县获一等奖,6人获协作区二等奖。二是小组评比。学校在2017年秋季开学伊始,就制定了《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办法》,设计了“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小组日量化一览表”,从自主、合作、展示、质疑、作业、常规六大方面记录学生每天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评比,对学生而言,可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竞争,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对教师而言,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班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