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摘 要]概念的种类很多,有些概念的生成是为了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无视这种现实需要而直接灌输概念,无论教学设计怎么精彩,都难免让学生产生误解。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面积的含义”的教学为例,说明只有产生引入概念的迫切需要,学生才能吃透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面积;概念;困惑;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75-02
笔者多次在优质课大赛中担任评委,见到许多教师都选择面积概念这一内容,而出现的纰漏都大同小异,这不由让笔者心生困惑。深研教材,发现问题症结就在于教者对面积含义拿捏不到位。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面积的含义”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教学困局
师:我们通常说“小巫见大巫”,下面请大家观察和比较黑板与数学课本的大小,看看谁大谁小,谁是“大巫”谁是“小巫”?
生1:这个太容易了,当然是黑板大了,黑板是“大巫”!
师:物体的这种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形容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生2(眉头紧锁,表示疑惑):离开了课本这个“小巫”,黑板还能成为“大巫”吗?没有了课本的映衬,黑板的面积大小就显现不出来呀!
……
【反思:这里的“大小”显然只是在比较中感知到的,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面积是一个相对量。】
师:现在大家终于知道什么叫面积了。请观察和触摸你的文具盒的表面,感受表面的大小,然后说说有哪几个面。
生1:我的文具盒只有一个面,就是这个面。(学生用手指着平躺在桌面上的文具盒的朝上的那个面)
生2:不对,不止一个面。
师(面带微笑,似乎看到希望):那你告诉大家文具盒到底有几个面。
生2:2个面,正面和背面。(学生把自己的文具盒翻转到背面朝上)
……
【反思:教材列举的例子都是扁平物体的一个面,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概念中的表面就是容易观察到的那个面。】
师:我们来看课后习题 “用蓝笔勾画这个图形的周长,用红笔涂满这个图形的面积,看谁画得又快有对。”
师(展示生3的作业:颜色正好涂反了):为什么这么画,能解释一下吗?
生3:边缘绕过的路线越长,面积就越大,所以用红色画出的就是面积。
师(展示生4的作业:只画了一种颜色):能说说这么画的理由吗?
生4:周长之内的区域是面积,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所以周长和面积其实是一回事。
……
【反思:“周长与面积关系”的内容是在这课以后才正式出现,对于学生提前提出的这一类的困惑,是该回避还是直接面对?】
师:做完例2后,我们学会了用小纸片去分解大纸片的“度量法”,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度量其他物体的面积。下面请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纸片(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去度量一下这个纸板(刚好是4分米[×]6分米),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大。
生5(一个成绩很好、思维敏捷的学生):老师,您的指令有误,您提出的问题缺个条件,我们无法操作。
师(错愕):缺什么条件?
生5:缺另一个大纸板,我们度量后无法比较大小。
……
【反思:例2給学生造成错觉——“度量”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大小,如果能够利用观察法、重叠法便捷地对比出结果,“度量”操作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学生就无法领悟到“面积”的本质就是对图形占据平面空间大小的一种度量结果。】
二、教学改进
1.故事导入,感知面积的存在
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熊出没》的故事,大家爱听吗?
生(齐):爱!
师(一边讲故事,一边用课件出示图片):熊大和熊二准备举行一次赛跑,它们选择了一块水泥地作为赛场,请看图,这就是他们的比赛场地。一条碎石子路将这块水泥地分为两块区域,一块地面涂上红色,一块地面涂上蓝色,熊大选蓝色场地,熊二选红色场地,然后进行赛跑。
[红][蓝]
师:比赛的结果是熊大获胜,熊二不服,申诉的理由是“熊大的路线短”。现在请同学们当裁判,为他们主持公道。
生1:蓝色场地明显小一些,熊大占了便宜,熊二输得冤枉!
生2:我反对,熊大并没有作弊,熊二也没有吃亏,比赛是公平的。
师:怎么能够说明比赛是公平的?
生3:只要证明兄弟两人的赛跑路线一样长,就可以还原真相,证实比赛是公平的,熊二是无理取闹。
师:怎么证明赛跑路线一样长?
生4:因为两条跑道中的直道是同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长度和相等,剩下的一条弯道是公共路线,长度也相等,所以他俩的赛道一样长。
师:说得对!
师:为了平息熊二的不满和委屈,熊大修改比赛方案和规则——比谁先打扫完场地,这回熊大主动选择红色区域。
师:熊二觉得两块场地周长一样长,面积也应该一样大。请大家给熊二出主意。
生5:这回选择红色区域的人吃亏,选择蓝色区域的人占便宜。
生6:熊大这回是发扬风格,主动让着弟弟。
……
(学生在交流中弄清了红色场地大于蓝色场地)
2.做对比,揣摩“面积”含义
师:现在请大家回顾周长的概念,然后猜想面积的概念是什么。这节课咱们主要研究面积。
【设计意图:用家喻户晓的《熊出没》的虚构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熊大受到熊二的误解,学生急着查明真相,做出公正的裁判。在评判中,学生既回顾了周长知识,也初步认知了“平面大小”,切实地感受到了“面”的存在;在回忆周长时,学生也在尝试准确描述两块场地的面积不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解一块场地不仅有边缘长,还有占地大小,学生在学习周长时的活动经验被唤醒,并将其迁移到面积学习中。如:“周长”可以量化表示,那“面积”也可以量化表示。课程标准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然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上的,同时情境中的“周长相等而面积不等”的情节,也明确透露: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大小没有必然关联。】
3.小结
师:请大家根据直觉说出“面积”的含义。
生7:面积就是指“地面的大小”。
4.延伸
师:现实世界里的每个物体都会露出表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身边物体的表面。
师:请大家伸出手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师(打开报纸):现在请大家触摸一下《人民日报》,感受其大小。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张《人民日报》有多大,用手掌对比量一量。
师(总结):一张报纸铺开后占据的平面大小就是它的面积。通过度量,我们发现一张报纸大概有20个手掌那么大。
【设计意图:“面的大小”中的“大小”,不是两个物体比较后的差距,而是对单个物体表面大小的量化值;“面积”概念的产生,不是为了满足比较所占平面大小的需要,而是对“面的大小”的一种规范、科学、专业的确定。正是出于这种考量,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张报纸的大小上,让学生通过触摸感知其真实大小。在“说一说”中,学生经历了难以描述出面积状态的苦恼,在尝试用手掌来度量和刻画报纸面积大小时,感知到“借小面来表达大面的面积”的基本方法,为面积的定义来源做好铺垫。】
师(出示玩具——魔方):这个魔方的所有面在哪里?一共有几个面?它的面积指的是什么?
生8:所有的面都在魔方的“外面”,一共有6个“外面”,它的面积应该是外面露出的所有小方块的大小之和。
师(出示圆柱体模型——“可比克”牌薯片包装盒):指出包装盒的三个面,感受曲面也有大小。
师: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生9: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
生10:物体的表面也可以是曲面,曲面也有大小,曲面的大小是指将它无褶皺展平后所占平面的大小,一个物体的面积也可能是多个面组合的整体大小。
【设计意图:从单面到多面、从平面到曲面,随着对“面”的感知更丰富,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什么是“物体表面”。】
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教育儿童时,涉及的概念要少而精……儿童应内化吸收这些概念,就像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存在形式。因此,教师要以学生身边的物体为例,拓展延伸面积的意义,最后又回归到身边物体的表面大小估测,以实现学生内化面积的概念。
[[ 参 考 文 献 ]]
马露露.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