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健
摘要:对于淮剧的唱腔,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色。唱腔的结构,是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体系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板腔音乐体系。淮剧的唱腔曲牌有数十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淮调、拉调和自由调。淮调,又叫淮北调、淮蹦子或老淮调,特点是高亢、粗犷、刚劲、朴实、诉说性强,其发源于苏北西部,是在当地的秧歌、号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淮剧;唱腔;何派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53-01
淮剧声调的发展,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呈现出了繁荣景象。因为语言等因素,早在淮调和呵大海形成阶段,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音调纯和,富于旋律。西路唱腔短促强硬,近似口语化。建国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
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特色,乡土气息甚浓。不少有成就的淮剧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中创新出新腔,如筱派(筱文艳)、马派(马麟童)的自由调,何派(何叫天)的拉调(叠旬、连环句)、李派(李少林)的拉调(闪板)等。
何叫天原名何万泰,江苏建湖人,出生于淮剧世家,幼年随父亲何孔德、叔父何孔标学淮剧。10岁登台,后在上海、阜宁和江苏等演出,有“十岁红”之称。初演小丑,后该演老生、小生、武生。早期在上海与马麟童、筱文艳、蒯云霞等合作演出。功底深厚,戏路宽广。曾与筱文艳等组“共和班”。1947年与马麟童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合演《五台山》,全场爆满,1950年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一等奖,1951年参加淮光淮剧团任副团长、艺委会副主任,同年以《美人计》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获演员一等艺术奖。1952以《千里送京娘》赵匡胤一角参加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1954年以《不能走那条路》宋老定一角参加华东地区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演艺界,鱼龙混杂,瑕瑜杂陈。何叫天与筱文艳(表演艺术家、淮剧名旦)结识,决心携手共求淮剧的健康发展。先后十年,他们与戏剧界进步人士洪深、夏衍、欧阳予倩等有过一些交往,对发展淮剧艺术有了一些“底气”,于是整理剧目、招募人才,赶排了连台本戏《七世姻缘》(实际上是七出可以单独成篇的爱情悲剧,如《董永与七仙女》、《牛郎与织女》、《万喜良与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应该说,只有到了这时,淮剧才算真正步入了戏曲艺术的殿堂,而何叫天也才算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真正“当红”了。
何叫天创立的“何派生腔”,是淮剧重要唱腔艺术流派,贡献卓著。该唱腔流派讲究演唱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吐字清晰,音韵纯正,嗓音宏亮,用气深沉,给人以流畅、苍劲、舒展的艺术美感。善于运用颤音极富情感特色,并注重运用真假嗓,造成音色的强烈对比。其创作的“自由调连环句”更是开创了淮剧生腔艺术的新局面。何派生腔艺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它成功借鉴民间说唱艺术,以较快节奏演唱的特点来运用于淮剧并加以革新,使曲调抒发人物情感或叙述情节,达到一泻千里的艺术效果。
在共谋淮剧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何叫天与筱文艳不甘在运用前辈的唱腔上止步不前。根据推动剧情发展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他们分别借鉴了兄弟剧种的音乐和民间说唱艺术,筱文艳创造了如今作为淮剧三大主调之一的“自由调”,何叫天則创造了令观众拍案叫绝的“连环叠句”,成为何派唱腔的一大特色。
何叫天的“连环叠句”,就是把众多四字一句的唱词串在一起,用越来越快的速度演唱出来,以抒发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达到声情并茂、一泻千里的艺术效果。如他后来在淮剧(仨女抢板》中饰黄伯贤时的一段唱,每当唱到末句“纵然是、革去我、七品知县,我也要、上凭天理、下凭公断、搭救难女、免受奇冤,到那时,我斩首市曹、心甘情愿,不负黎民、不负苍天,含泪一死、理所当然”时,观众被他那波浪式持续推进的唱腔与节奏所感染,无不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何叫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初演丑角,后改老生兼小生、武生,可谓生、丑、净俱全,戏路宽广,功底深厚。自十岁登台,计参加或领衔演出了一百多部剧目。他精心塑造了(仨女抢板》中的黄伯贤,《秦香莲》中的王廷玉和包拯,《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和杨令公,《党的女儿》中的马家辉,《不能走那条路》中的宋老定,《忠王李秀成》中的李秀成,《大禹治水》中的大禹,《海港的早晨》中的王德贵,《玉梨飘香》中的老班长等一系列鲜明动人、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何叫天是一位勇于创新、自成一派的艺术家,在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演经验。他善于创新,善于总结,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风格独特自成一家的何派艺术,创造的颇受观众喜爱的“连环句”,丰富了淮剧唱腔的表现力,为淮剧唱腔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