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教材,让思维动起来

2019-04-22 10:30侯兴颖
新课程·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学思维数学

侯兴颖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教材,是师生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学生在课内外获取知识的主要材料和资源。对于教师而言,不止要能够很好地诠释课堂内容,更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整合活用教材,教师的改变和拓展,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

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要让学生享受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学习,单调的学习如何烹饪成适合学生的美味?要知道学生想要什么,我们才能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主,改变了对教材中细节的处理,让本节课更加丰富起来。

一、改变材料,顺应学生的思维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围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了解这一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它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在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上是用了有长度的小棒,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据的探索,去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让学生顺应思维的过程,而我希望自己的设计中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主的探索、理性的分析。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我摈弃了小棒换成了吸管,我希望让学生通过剪吸管,从理性上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在第一次试上中,我发现吸管虽好剪,可是在拼的时候却出现问题,吸管滚动性比较大,三个顶点很难首尾相连,学生对于重点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存在很大的问题。什么拼的时候不动呢?经过自己不断地尝试,我发现可以用纸来试一试。

第二次試上时,我把吸管换成了一个一个的纸条,在学生具体拼的时候,虽然解决了动的问题,可是新的问题来了,纸条有自己一定的宽度,学生拼的时候在顶点处总是连接不好,浪费了很长的时间,上讲台展示的时候孩子急得一头汗,而且个别学生始终不理解拼成的三角形指的是哪一部分,导致课没有上完。

怎样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把纸条弄细一点,还是有宽度呀,而且越细越不稳。思考了半天,脑海里想到了什么叫三角形,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三条线段”,我能不能做成三条线段。可是用纸的话,能剪那么细吗?苦思冥想后,想到了在透明纸上画线段,多次尝试发现一般的笔还不行,只能用不可擦的马克笔才可以达到我的预期效果。第三次试上,在材料上终于达到我要的效果了——好剪、好拼、符合三角形三条边的特点。

我们充分尊重教材,在对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理解下改变教材,无非是对教材的再次运用,让我们的教学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在小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一些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坚持以生为本,让学习真发生,让思维真发现,学生会越来越会学习。

二、拓展教材,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段生活,在课堂上拓展教材,可以让学生能更好地思考,让结论能更有准确性,这样的一段生活才更有价值。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的难点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可不可以的情况。试上第一次的时候,我让学生剪了拼,有的孩子认为可以,有的孩子认为不可以,在拼的过程中纠结着,一点点地挪着线段,似乎通过操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原来坚信的孩子产生了疑惑,我在学生的操作中感觉这样的操作丢失了本质的价值。第二次上的时候,我用了书上的方法,让学生讨论这样的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会的孩子用自己的想法说着,大部分孩子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班级后进生的眼神还是疑惑的、不解的,这样一个结论似乎只是别人告诉自己的,根本没有理解。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让学生从直观中理解抽象,从理论中理解现实呢?我想到了拓展教材、制作这样的学具。

首先,我在透明片上画一条红色的线段作为底边,在长条的透明片上画一个和前一张一样长的黑色线段,这两根线段完全重合,说明它们长度相等。为了防止两端会动,我又用图钉固定好了两端。那么如果剪上面的这根,会得到两条短边之和等于长边,这时你能转一转,围一围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第三次的试上,学生动手操作,闭眼回忆,小组汇报,此时他们对于为什么不能围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直观的教具让学生了解了不能的本质原因,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收获是扎实的。

教材很多时候是适应大部分孩子的思维,但是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后进生,他们更适合从直观中理解教材,而教师适时地拓展教材,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印象更加深刻。

教师是课程内容的开发创造者,而非呆板的教材搬运工。我们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通过对教材适时的微处理,实施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小学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