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在寻找一种意外的惊喜,同一篇文本,能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好?能不能带给学生意料之外的发现……在一次公开课磨课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这一直在寻求的“意外”。
关键词:关注;倾听;成就
曾执教过的是一篇经典的美文《小露珠》,再次找来文章仔细品读,顿觉清新脱俗,令人如沐春风。不管是荷叶上的小露珠、草叶旁的小动物,还是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如诗般美好的童话世界,但是如何把我们所感知的美好与神奇传递给学生呢?
首先是小动物们带给孩子的惊喜。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跟大部分老师一样也关注到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动作,即小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小蝴蝶的“落”,为何会使用三个不同的动词?直觉反应这定是依据小动物的不同习性而定!所以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想当然地做了如下处理,但是出现了戏剧化的一面:
师:谁来告诉我们三种小动物是如何来到小露珠身旁的?
生1:小青蛙是蹦来的,小蟋蟀是爬过来的,小蝴蝶是轻轻地落在花朵上。
师:呀,都被你给找到了,老师想把这三个动词换个位置,你们看,可以吗?(将蹦、爬、落互换位置)
生2:不可以,因为小青蛙不会飞,只会蹦;小蝴蝶不会爬,只会飞;小蟋蟀就是爬的,不能蹦。
生3: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小蟋蟀不仅会爬,它还会蹦;小青蛙一般也是爬着走的,所以这两个可以互换呀!
小家伙的回答仿佛一颗石子轻轻地砸到水面,使得我原本设想好的答案掀起阵阵涟漪。我怎么没注意到?他说得不错呀,照这么说作者只是任性而为之喽?课后,就这一问题我仔细查阅了参考书以及一些文章,但都没有确切的说明,一般都停留在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一层面。但再三思量,教科书的一字一句都是经过细心揣摩的,作者如此设计,必有他的独到用意,经过一番思考,终恍然大悟,这个“爬”字实在不简单!于是出现了如下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所有的孩子立刻来了精神,竖起了耳朵)小蟋蟀在昆虫界可是有名的跳高能手!(孩子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那它为什么没有跳上草秆,而是慢慢地爬上草秆呢?
生1:因为小蟋蟀怕吓到小露珠。
生2:如果小蟋蟀太使劲,小露珠就会摔在地上消失不见了。
生3:它怕小露珠摔疼了。
师:是呀,所以一个“爬”字就把小蟋蟀对小露珠的爱写了出来,大自然的小生命之间相处得多融洽呀!
“怕小露珠摔疼了。”孩子的回答让我的内心也变得柔软起来,这是一只多么喜欢小露珠的蟋蟀呀!原来这个藏在文本里的小秘密早已被他们发现,因为这样的丰盈诗意,让文章本身变得更为美好。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传递的过程,只有教师怀着对文本诗意的理解,才能将这种感情传递给可爱的孩子。有句话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此刻,我对它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刻,是孩子唤醒了我沉睡的诗意感知,如果不是孩子课堂上的质疑,就不会有我对文本仔细的研磨,反复思量,课堂真是思维火花碰撞的奇妙世界。这样的奇妙还体现在作业设计这一环节:
原本我以小露珠的调皮口吻精心设计了两项作业:
小朋友们,临走前,我还给你们留了一份礼物呢!
1.说一说:请回去告诉爸爸妈妈,我是怎样形成的?
2.写一写:猜猜看,我还会遇见谁?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当我将这两项作业出示在黑板上时,本以为孩子们会因为如此有新意的作业而惊喜,但事实却是,不仅没有出现我所期待的反应,甚至有些学生还发出嘟囔声:原来小露珠留给我们的礼物是作业呀!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把我的创意浇得透湿,但同时也浇醒了我:这样的作业确实让人心寒,课堂上我们还是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刚刚依依不舍地跟小露珠告别,如此可爱的小露珠留給我们的礼物竟然是作业,站在学生的角度,我竟然也开始对这样的设计义愤填膺起来。那怎样的作业设计才是不露痕迹的,契合文章氛围的?是孩子真正乐于完成的?下课之后,信步走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正是秋末时节,菊花开得正旺,忍不住蹲下身子,轻嗅一口,花香萦绕,忍不住感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旁边突然凑过来两个小圆脑袋,好奇地问我在看什么,我不禁被他们的童稚给逗乐了,于是邀来一同赏菊,小家伙们可乐了,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突然间,我意识到,孩子们所需要的不正是回归于自然吗?同样,《小露珠》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让这种美留在孩子的心底,更是为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美,感受这样的美,珍惜这样的美!于是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配着淡淡的音乐)同学们,美好的事物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就像这颗小露珠,虽然她消失了,却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底,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能真正地走进大自然,闻一闻花草的清香,听一听纺织娘的歌声,看一看草叶上的小露珠,轻轻地跟她说一声“早哇”,你们愿意吗?
当说完这段话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的眼睛里有了亮光,有了憧憬,这样的“愿意”不再是随口敷衍,而是真正由心底发出的声音。
有些童稚的提问与回答往往能触碰到文章最柔软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身为成年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一花一世界”或许语文的天地里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发现的小秘密,何不蹲下身子,听听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那或许就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失的美好。你听,雪融化了,花都开了。
参考文献:
[1]徐琦.走进儿童绘画倾听儿童语言[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S1):93-94.
[2]张晓琴.浅谈倾听儿童的百种语言[J].读与写(上,下旬),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