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2019-04-22 10:30麦少群
新课程·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课堂品德与社会实效性

麦少群

摘 要:中国一直以来就有许多传统的文化与美德,礼仪修养也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古时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随着时代、国家的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是一个人初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重要,但是,在课堂中,这一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旨在讨论如何在教学课堂中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实效性

一、与生活融合,提高学生的体验度

学生在成长的初级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和生活结合来进行讲述,这样,学生的体验度就会提高,也就有利于他们吸收和接收知识。教师可以在生活中常常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难困惑,在解决完之后,向他们传输正确的思想,让学生知道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核心思想。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多多创造一些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到场景,然后让他们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多问一些诸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的问题,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又或者盡可能多用事实说话,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传输正确思想。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去接受。

二、充分利用资源,在生活中形成良好品德

现在教学质量日益改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不管是网络媒体上的,还是社会实践中的,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更多地向学生展示品德与社会中的知识。比如,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养老院参加一些帮助老人的活动,传递要尊重老人、爱护老人的思想;又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小区里的志愿者活动,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就能充分体会到满满的正能量,自然而然,正确的品德也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品德一定是形成于学生的生活中的,只有这样,这种品德才会真正扎根在他们心里,扎根在他们身上。而那些只活在教师口中的道德品质,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无法感受到,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不能真正接受这种思想,那么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大大下降了。所以我们在实际教育中,应该加大力度尽量用事实、用生活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可以思考,引发他们的内心感受,这样教学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

三、以教材为本,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因为这影响着教学最终效果的成功与失败。所以教师一定要制订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为提高教学实效性做好准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自始至终都会贯穿在课堂上,是起着目标导向作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品德与社会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围绕着这个特点进行教学。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要以学生为本,这堂课是上给学生听的,而且是上给小学生听的,所以教师应该要定位好自己的教学特点,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话吸引学生,还有尽可能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比如在举例子时,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先尽量和他们的角度一样进行思考,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再慢慢循序诱导,传递正确的思想。第二点,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要有整体性,设立一个整本书,或者是整年度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目标具有连贯性,在教学中,可以避免出现这节课讲的和上节课不对应的情况,所以在一开始,教师就要有一个计划,最好让自己讲的课可以与之前讲的联系上。第三点,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可行,结合实际,不要脱离教学范围,也不要照本宣科,只按照书本上的来,最好的就是整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从学生可以体会到的角度出发,做到心中有想法,心中有目标,只有这样,在教学课堂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才可以及时引导他们,让他们可以真正从课堂上学到东西,为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品德创造条件。第四点,与时代、与社会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方面传达一些基本信息。

四、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讨论

现在的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目标,自顾自地讲,却忽略掉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是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地位,在这种形势下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那么应该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活跃上课气氛,对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要采取表扬的方式,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学习这种态度。教师还应该适当性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自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但不要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先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最后,再在全班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像这种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满怀着兴趣去学习,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样,品德与社会这一门学科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愿意进行学习的课程,自然而然,教学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五、运用好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

前面一系列学生学习、讨论过后,教师给予他们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这个老师教学方式的感受,还有学生是否可以将学习的积极性持续下去的原因。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由此可见,有一个好的评价方式,是教师进行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师在评价时要以激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就可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修养,那么这节课也就没有白上。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之所以会设立,就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更应该花心思,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应该也是要关注知识的教育,更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一些基本认识出发,引导他们反思,做到在生活中感悟、发现、探究、体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洪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8(28):114.

[2]李来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0):99-100.

[3]徐诚.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90.

猜你喜欢
教学课堂品德与社会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关于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