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华 王海舟 戴国梅 徐飞
[摘 要]目前,高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与学生个性化追求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教育教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所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明晰未来的岗位需求及定位;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学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同时要规范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加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灵活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营造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所需的良好氛围。唯有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才能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高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159-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生源结构、就业低端化、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1]。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方面是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两个方面的新趋势导致人才需求的类别多样化、专业化,这对高职院校传统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行业各个实际岗位争夺的焦点,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很难达到社会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强,没有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面对这一实际情况,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改变。结合高职招生的显著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按未来就业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已成为目前高职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高职教育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着产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以社会实际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就业(不是学术)为导向、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多的是知识应用、技能的掌握运用)培养为目标。不同于高等教育以学术(不是职业或就业)为导向、学理型人才(更多则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再创新)培养为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以社会岗位所急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产业技术人才。
首先,从目前高职招收的学生结构上看,进入高职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生源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其次,进入高职后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再次,各高职院校间同质化的培养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高职传统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教学效果较差而且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的高技能应用人才。所以,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必要对高职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逐一进行教学,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2]。
二、目前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目前高职学生个性化追求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高职招收的学生大多个性都比较鲜明,对于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选择个性化的发展之路。而目前大多数高职在人才培养的策略上,仍然引用传统的、单一的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少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性不强、缺乏个性化,学生没有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进行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通常没有一技之长且缺乏职业规划和工作技能。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高職在发展之初就受到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的现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包含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在内的理论课程占比较大,通常理论知识占到了70%以上,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也相应达到七成以上。在这些课程中,许多课程与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相关性不强。其次,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所能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较少。这制约了高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高职同一专业学生同质化的程度,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再次,实习实训的课程内容过于简单,验证性的实践较多而探究性的实践严重不足,这导致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就业受到影响。与理论课程相比,目前高职的实训、实践课程占比较小,很多应用型专业甚至没有专业的验证、实践实验条件。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存在较大问题: 一是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没有专业区别和个体区别;二是专业课程中内容与社会实际岗位相差较远,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三)教育教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紧密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学生显著的个性化特点与教学理念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教学的组织形式仍然以大班为主,很难针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主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此外,学分制、导师制等适合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制度不够灵活;教学管理的理念更偏于专业化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刚性过强,柔性不足。
三、高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定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尤其是行业或企业的发展需要三种层次或类型的人员支撑,一类是技术人员,从事生产工艺设计、研究与开发;一类是管理人员,从事各级组织的日常管理和协调;第三类就是大量应用型高技能操作人员,从事具体的操作或加工。当然这三种类型的人员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一般说来基层的管理人员都会成长于操作员工,而要想从事工艺设计、技术研发大都需要基层的实践作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的高职学生,可根据刚入学的基础条件、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学习能力、思维及情感掌控的能力,将技术研发、管理岗位、操作人员作为就业的方向,这能为实现高职教育分类培养、分层次进行教学奠定基础。
(二)高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课程设置与目标层次
可以根据目前高职教育多元化生源结构、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两大显著特点,建立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并确立相对应目标的课程层次。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由专业类平台的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型组成。专业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通识类课程、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共享基础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则包括核心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主要由实践项目、创新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组成。模块化专业课程通常是工程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和操作人员应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必修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采用三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项目模式、岗位实践模式和岗位证书模式。以社会岗位的实际要求或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是项目模式的显著特点;岗位实践模式是以实际岗位的工作为教学的模式;岗位证书模式是通过学习去考取国家认可的专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相对应的课程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三种层次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培养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三种类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来说,相同的课程内容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目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通常可将课程目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三)高职学生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职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就是根据学生所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明晰未来的岗位需求及定位,并以此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学分制度和考核机制 [3]。
1.分类培养
在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的形势下,各专业间的学生人数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有的专业同一类型的学生需要组建好几个班,而有的专业则是不同类型的所有学生才能组建一个班,甚至几种类型的学生加在一起连一班的人数都不够。所以,分类培养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
对于同种类型学生可以组建一个或几个班级的专业来说,实施分类培养的策略是:把高中考入高职、中职升入高职的这类型学生定位为操作人员类,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设定为低层次;而把高职自主招考的高中学生、通过高考招入的高中学生列为技术人员类,按项目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培养,课程层次目标按高层次进行设置;最后将定向招入的中职毕业生、职高生定位为基层管理人员类,按管理人员实施培养,课程层次目标按中等层次设置。对于需要几种类型学生才能组建起一个班的专业来说,分类培养方法则是:将学生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三种类别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同一课程设定相应三种类型人员培养的课程目标,技术人员类的目标较高,操作人员类的目标较低,而管理人员的目标为中等。
2.分层教学
高职对于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进行分层教学。对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类培养对象来说,其需要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所占比例就要加大。同时,此类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岗位课程、实践课程也需要占一定的比例。对较低层次的操作人员类培养对象来说,其需要更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实践课程的比例是主导,而理论基础知识只需要有所了解即可,理论课程的学时应小于实践课程的学时。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基层管理人员类培养对象来说,其目标要求介于技术人员类与操作人员类之间,需要较宽的知识面,但不需要足够的深度,所以这类人员的培养需要最全的课程类型,但每类课程的学时不宜过多。
3.基础保障
一是要规范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规范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高职院校要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外部来说需要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各相关方进行协调,形成合力;就内部管理而言,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办学方向、学科特色、师资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最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就像企业一样实行股份合作制,高职引入战略投资方(可以是企业、行业或政府部门),建立由高职院校、行业或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共治共管的高职董事会,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共同制定三种类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共同设置三种层次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知识与技能并重、能力与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4]。
二是要加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懂行业或企业实际经验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即“双师型” 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成功的保证。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院校學术型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的实践培训等手段,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围绕技术人员类、基层管理人员类和操作人员类培养对象的实际需求,构建以企业或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教学团队,指导高职学生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融入项目的合作、顶岗实习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际岗位的工作中。采用更多适合于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如视频直播、微课、翻转课等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还必须重视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加强每一名教师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能力,进一步丰富高职理论及实践教学的资源、手段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是构建灵活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营造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所需的良好氛围。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差别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高职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考试或考查为主的评价方式。必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在不同的培养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诊断性的评价、过程评价以及最终综合评价。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评价、不同课程类型的评价应选用针对性的、不一样的评价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课程评价也需要根据课程不同目标层次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评价模式[5]。
四是建立健全高职多方参与学生分类分层模式下的综合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考试的内容,以适用并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采用探究式的考试题目、项目化的过程测试、实际岗位的操作等模式进行测试,改变传统测试以理论成绩作为评价的方式。营造与社会实际相当的职业场景,建立多方参与、共育共管的高职人才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逐渐完善自动信息分析系统,最终形成符合高职实际的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既需要复合型人才又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实际要求。高职的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唯有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的高职院校才能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才可能有更多机会发展壮大。分类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适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 参 考 文 献 ]
[1] 毛琳,杨大伟,张汝波,刘冠群.高校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6(4):27-28.
[2] 赵建军,彭慧.整体推进差异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2016(2):13-16.
[3] 陶永德.基于专业群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1):29-31.
[4] 韩承辉,刘海霞. “三结合、三进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8-10.
[5] 马俊,范金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7):11-1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