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土地和天空

2019-04-22 07:31周国平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本源人造家乡

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土地和天空,土地贡献了来源和质料,天空则指示了目标和形式。比较起来,土地应该是第一位的。人来自泥土而归于泥土,其实也是土地上的作物。土地是家,天空只是辽远的风景。我甚至相信,古往今来哲人们对天空的沉思,那所谓形而上的关切,也只有在向土地的回归之中,在一种万物一体的亲密感之中,方能获得不言的解决。然而,如果说阅读和思考可以使一个人懂得仰望天空,那么,要亲近土地却不能单凭阅读和思考,而必须依靠最实在的经历。一个人倘若未曾像一棵真正的作物那样在土地上生长,则他与土地的联系就始终是抽象的。

唯有在遼阔的大地上方才会有辽阔的天空。可以说,一个人拥有的天空是和他拥有的大地成正比的。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现代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经给予先哲的伟大启示已经成为失落的遗产。

一棵植物必须在土里扎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长。人也是这样,只是外表上不像植物那么明显,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远离土地是必定要付出可怕的代价的。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人,当然读不进荷马和莎士比亚。始终在人造产品的包围下生活,人们便不再懂得欣赏神和半神的创造,这有什么奇怪呢?不管现代人怎样炫耀自己的技术和信息,倘若对自己生命的来源和基础浑浑噩噩,便是最大的蒙昧和无知。人类的聪明在于驯服自然,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令自己惬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这个人造世界里,与广袤的自然界断了联系,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自然的疆域无限,终身拘于狭小人工范围的生活毕竟是可怜的。

“家乡”这个词提示着生命的源头,家族的繁衍,人与土地的血肉关系。一种把人与土地隔绝开来的装置是不配被称作家乡的。被阳光和土地放逐是最悲惨的放逐。拥挤导致人与人的碰撞,却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

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我会突然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每到重阳,古人就登高楼,望天涯,秋愁满怀。今人一年四季关在更高的高楼里,对季节毫无感觉,不知重阳为何物。

秋天到了。可是,哪里是“红叶天”“黄花地”?在我们的世界里,甚至已经没有了天和地。我们已经自我放逐于自然和季节。

(摘自《守望的距离》)

点到为止

文章将土地与天空视为人精神成长所必要的源泉,反思我们今天技术包围的生活,并引发了深切的忧思,呼吁人们保持与自然的联系,回归生命的本源,方能重拾智慧与希望。周国平以凝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对如今人们远离自然的现状做了深刻的议论,发人深省;以真挚的抒情唤起读者对自然最本源而美好的憧憬,真切动人。

【本版供稿/王淦生】

猜你喜欢
本源人造家乡
无中生有人造木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何以为家
会呼吸的人造树叶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人造彩虹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王育琨:成功传承要回归人性“本源”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