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引路
灯光如豆
◎王国钦
少年无邪,嬉戏本是天性,“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而我的少年却没有提灯笼、翻泥打洞捉蟋蟀这么闲情逸致、充满诗意的生活。
放下柴担,盛碗番薯干饭,夹点青菜,填饱八分肚皮,迎来一天难得的读书时间。信手拿起一张农家毛边黄草纸,用手卷成筷子杆状,俗称“火苗头”,插进尚有余热的烧柴土灶的储草木灰塘缸,一会儿冒起微烟,迅速拔出,稍用力划道弧线一晃,蹿出火苗。点燃青铜灯盏上的灯芯草,灯盏则置于陶质支架上,农家称为“手照”。灯光如豆,昏黄灯光照射面很有限,仅供灯下阅读,有时凑近灯光,端详书本,会烧焦前额头发。母亲借灯光纳鞋底或补衣裳,帮剔灯花、扑飞蛾,母子对坐,虽家徒四壁,仍于清贫之中显温馨。
翻开书本神游知识海洋,老鼠自屋梁爬过,发出吱吱声,意在挑衅少年灯下苦读,我自岿然不动。八月高风怒号,掠过瓦椽,散落尘土纷纷下,灯光摇曳,扰紊眼帘,我凝神屏思以对。三九严寒,窗外不时袭来刺骨寒风,淡黄色灯光瑟瑟发抖,抢条打补丁的棉被披在肩上垂下,腰身用带子扎牢读书。天降骤雨,屋顶漏水,油灯熄灭,漆黑一团。全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感觉,雨声那里像富家子弟听音乐似的快活、浪漫、无忧无虑。夏日蚊子叮咬,点燃艾草驱蚊,烟气氤氲中学识逐高,人品升华,好一幅如豆灯光夜读图。没有蚊帐,母亲待我睡下,拿“手照”烫死停在壁板、立柱上的蚊子,然后离开。
只有风和日丽时,才是夜读好辰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分外珍惜。感恩母亲巧手,从一家人口中挤出点滴金贵菜油供我夜读。孟母“择邻三迁”,欧母“画荻教子”,岳母“精忠報国”,世之楷模,高山景仰,而现实母亲勤劳节朴乃我三生有幸。
母亲心疼垂泪、叹气,家穷只有菜油灯,而且灯芯草舍不得点两根。我倔强地说,《颜氏家训》记有“然荻读书”。相比之下,我读书条件优越多了,更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所不能比拟。我有菜油灯已很知足,灯光如豆,砥砺前行。寒门子弟,早饭吃不饱,端着墨水瓶,手握蘸水钢笔参加高考,幸运跨进大学之门。
时下,难挡风遮雨的破败农舍早已荡然无存,舒适、宜居住宅取而代之,电气灯具琳琅满目,昏黄菜油灯光逐渐淡出上世纪初贫困家庭的记忆。菜油灯如今已成为农家乐创意,文学爱好者乡间采风住民宿,观赏古董菜油灯。
仿效曲水流觞,歌吟先辈相关灯的名著。《三国演义》“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杜牧《旅宿》“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韦庄《章台夜思》“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贺铸《蝶恋花》“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历代歌咏灯的墨宝甚多,不同视角抒发情感,各有点睛之妙。
晚年怀旧,原少年上山拾柴伙伴,曾共油灯下憧憬未来,如能拿起画笔描绘山川、牧童、樵夫、渔人、农夫,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夙愿。坚持奋斗,终于梦想成真。参观“油灯博物馆”归来,兴致正浓,找我一吐为快。当年四五斤油菜籽才能榨出一斤油,炒菜都得盘算着,更何况点灯。
一次上山,偶遇收中草药小贩,教我俩识别夏枯草,采集晒干可卖钱换菜油,如能采到石斛,则售价较高。于是我俩上山拾柴兼采中药。石斛常生长在深山老林里,母亲是绝对不让我俩去的。偶然发现上方石缝中石斛,可是手又够不到高度,运用叠罗汉,他站在我双肩上,勉强采到,但险些坠崖,迄今仍心有余悸。事后击掌约定,不得告诉母亲。也听上山下乡知青谈起菜油奇缺,曾尝试铲乡间油坊沾油泥土,倒入盛着水的桶,搅拌着泥土下沉,捞起水面浮油,风干水分当灯油使。灯光如豆,气贯长虹,温暖心田。
如豆灯光,唤起挥之不去的回忆,心潮澎湃,创作灵感油然而生,少年伙伴声言作画相赠。清明佳节,果然践约,携画造访,展开画卷,少年赤膊睡在竹榻上,肚皮上盖条布片,床前明月光,艾草烟雾缭绕,母亲手持“灯照”,如豆灯火烫停在板壁上的蚊子,桌上书本合上,露出些许树叶书签,题“母子”两字。顿时我情不自禁噙满泪水,母亲,您老人家生我养我,恩重似山,您老人家当年用过的“手照”仍保存完好,看到它,就想起您持家的艰辛,教育子孙铭记。欣慰告诉您老人家在天之灵,远在大洋彼岸发展的孙子,珍藏“手照”照片,牢记父辈昏黄菜油灯下求学之刻苦,大年初一面朝东方磕三个响头。
(摘自《人民日报》)
技法提炼
一、物真:选准反映时代变迁的物件。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穿越风雨,战胜坎坷,收获幸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阔步前进。一滴水能够映照太阳的灿烂光辉。一个小物件也许就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40春秋交响曲里的美妙音符。选准反映时代变迁的物件,是写好“礼赞改革开放40年”散文的前提。作者贴近自身经历取材,将目光投向给人陌生感和悠远感的“灯光如豆”——往昔之“灯光如豆”,承载着“我”等少年极其艰苦的成长轨迹;改革开放年代农家乐的“灯光如豆”,成为穿越时空、供人观赏的“创意”古董;当今“少年伙伴”之画作“灯光如豆”,积淀了三代人艰苦淳朴的良好家风……作者以真实度极高的“手照”这一时代变迁谋篇布局,不仅使全文形散神聚,而且为借物抒情奠定了基础。
二、事真:讲好拨动心灵琴弦的故事。
物件须有事件加以演绎,才能绽放时代光华。作者善于讲述多种类型的“手照”故事,真切有味。例如用“卷”“插”“拔”“晃”“蹿”等动词,叙写“火苗头”怎样点亮“手照”的过程,何等“土”,何等“老”,却又何等真,何等美!又如,“我”与“少年伙伴”为采草药换菜油以致“险些坠崖”,上山下乡知青从油坊沾油泥土中“创新”取油,这些难得一闻的故事凸显当年灯下苦读的艰辛,令人心动;而“少年伙伴”题“母子”两字“携画造访”,再现当年以火烫蚊的故事,更是当代人对改革开放新生活的珍惜和致敬,读者心灵琴弦无不为之拨动。
三、情真:打造掀起感情大潮的结尾。
文章真情潮水奔流至结尾,突然涌起大浪——有人珍藏“手照”照片,“大年初一面朝东方磕三个响头。”此人是谁?“我”的孙子,远在海外的孙子!读者都被震撼了:这是老一辈人教育子女弘扬刻苦自励精神所收获的动人回音!这是改革开放年代的少年人对优良家风的虔诚致敬!如此颇具仪式感的场面描写,如“豹尾”般坚挺有力,感人至深。
学子仿作
爷爷的稻草情缘
◎吴可安
记得幼时一次回农村老家,我疯着玩皮球时打落了挂在屋檐下的一个黄灰色的东西。正要扔掉,爷爷却大喊一声:“给我!”爷爷用一块土布裹了两层,用稻草绳扎紧,颤巍巍地把它叉上屋梁,像是保存一件传家的宝贝。我大惑不解,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它连着我的命呢,长大了再告诉你吧……”那时的我,一脸茫然。
過了几年回爷爷家,只闻见淡淡的草屑味,爷爷正在操作一台草绳机,我很惊奇。“回来啦,先来看看这新玩意儿。”爷爷没有停手,继续说,“政府保护环境,严禁焚烧秸秆,我就干起搓绳的老行当啦——政府还帮我买了机器!”目不识丁的爷爷,随着机器的踩踏声,像一个行走在天地间的吟游诗人,搓出一行行诗,把金色田野搓进绳里,把明亮月光搓进绳里,把晨间的鸡鸣搓进绳里,把亲历的故事搓进绳里。于是,稻草的梦被踩醒,在爷爷手里获得新生。
今年再回老家,发现爷爷的稻草情缘又变化了——忙着打草鞋。看着我脸上写满惊奇,爷爷开口了:“来瞧瞧吧,这是草鞋耙头、矮长凳、挂围……现在草鞋成了工艺品,在农家乐里可热销啦!”我还是一脸疑惑:“这,这玩意儿有人要?”爷爷毫不客气地说:“嫌这简陋,你来试试,做一双精致的草鞋可费工夫呢……”停了一会,爷爷的一番话如做工艺讲座:“打草鞋之前,要先将稻草用水浸,再用木锤锤,锤过的稻草有韧性,不易折断。用一条长凳将草鞋耙头挂上,再把弄好的绳子套在草鞋耙头上,人坐在板凳的另一端。开始打草鞋时,先打鞋草‘鼻子,再打草鞋身子,最后打草鞋跟。打到适当的位置,还要添上草鞋眼和耳。在打的过程中一手将原料搓紧,一手从左向右、又从右向左,如穿梭一般,一股一股地打上去……现在我们还将表示吉祥幸福的图案加以装饰,这样的新草鞋,谁不喜欢?”我由惊奇转为敬佩,抚摸着草鞋耙头、矮长凳、挂围这些原本挂在屋檐下的“文物”,激动地说:“爷爷,暑假里我也来学打草鞋,做你的徒弟!”
稻草,真是与爷爷一生有缘。草鞋,曾经是爷爷艰苦生活和坚韧精神的见证;草绳,是“保护环境,绿色生活”发展理念给爷爷带来的致富之路;新草鞋,是改革开放给予爷爷传承农耕文化的奖赏!
回校路上,阳光灿烂。我在拉杆箱上系上一双新草鞋,引来无数新奇而羡慕的目光。
点评
文章选准反映时代变迁的物件,以“爷爷的稻草情缘”为线索,真实地记录了三个不同时代的“稻草故事”,歌颂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给普通农民和农耕文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气象,结尾部分的三句议论,最后写“阳光”,一语双关,抒发了作者对当代生活的热爱。
【本版供稿/曹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