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以国际化视野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力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服务全省的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规模、结构及生态体系,对杭州来说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人才为王”理念,优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人才生态体系,实现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杭州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城市国际化发展相匹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日趋激烈且白热化的人才争夺及政策比拼形势,如何以国际化视野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力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服务全省的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规模、结构及生态体系,是杭州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围绕“人才强市”战略,以国际化和市场化为导向,杭州开展系列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成功举办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杭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招才引智赛会,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截至2018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242 万人,新引进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同比增长17.4%。
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持续实施全球引才“521”“115”引智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2018年新引进各类人才11.4万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45名,外国专家6796名,“国千”“省千”人才数量分别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全省领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新引进人才占比超过90%,数字经济领域“千人计划”专家占入选人才总量的40%,90%以上的“国千”和“省千”人才服务于企业,高层次人才对重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凸显。
人才政策服务愈加完善。先后出台实施“人才新政27 条”“人才新政升级版22条”等系列人才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人才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重点用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现已累计兑现各类政策9 亿元。用足用好落实外籍人才签证、停居留等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为840名外籍人才办理相关服务事项。出台《杭州市居住证积分落户实施细则》,率先在全国试点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近6000 名外籍人才享受交通、医疗、子女教育等优惠待遇。
人才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累计引进优质高校和科研院所17所。西湖大学获批成立,累计引进高端学术人才88名。城西科创大走廊南湖科学中心启动建设,之江实验室首批五个研究中心挂牌,阿里达摩院“4+X”实验室模式初步建成;北大信息技术高研院、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运行,国科大杭州高研院、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签约落户。截至2018年底,国家众创空间和国家级孵化器分别达到55家和32家,居全国前列。
为有针对性地了解杭州产业对人才需求及人才政策的情况及特点,通过设计人才需求问卷、借助大数据平台,重点选取了服务业、工业约2500 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归属信息经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经济产业领域的企业占比30%;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占比82.2%。
企业人才流失形势总体稳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70%企业存在关键性人才流失现象,但对企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仅占14%,人才流失情况及影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杭州城市整体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好。在流失人才中,比重最高为操作工人及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余依次为市场营销与销售人才、中基层管理人才、产品技术研发人才。
企业依然存在人才紧缺现象。猎聘网调查显示,杭州人才紧缺指数(TSI)呈上升趋势,2017年第三季度达到峰值2.19,紧缺指数很高,超过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杭州人才总量不及上海、深圳的一半,仅为广州的三分之二。造成企业人才紧缺的因素有多方面,经调研分析,最主要原因为符合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人才数量较少,人才流动率大及本地专业对口人才少,企业需求与市场供给不匹配。在青年人才储备和培养上,与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杭州高校和大学生数量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年人才储备不足。
企业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更大。据企业问卷反馈,今后发展中,企业人才需求更多集中于技术研发类、市场营销类、高技能类及综合性管理类等领域;在人才招引上,以国内社会求职者为主,其余依次为国内应届毕业生、大陆赴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在学历要求上,本科生需求最高,大专生和硕士研究生其次。此外,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杭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不足,金融、医药等行业高端人才也相对缺乏。
图1 企业关键人才流失情况
图2 流失人才领域分布
图3 人才紧缺最主要的原因分布
图4 企业引进或招聘人才时遇到的困难分布
图5 杭州人才引进和培育制约因素
图6 企业期望深入实施的人才政策
企业引进人才仍面临一些障碍瓶颈。通过问卷调研发现,企业在招引人才过程中,普遍遇到一些困难、瓶颈和障碍,反映比较集中的有薪酬落差大、住房难以及子女入学难等原因,一些人才的基本生活和待遇问题未得到良好解决。尤其住房难和住房贵,已越来越成为杭州吸引人才的重要问题。此外,缺乏对人才信息收集了解、现有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人才政策不熟悉、有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也是企业认为阻碍和制约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重要因素。
企业期望政府进一步深化人才政策。调研显示,为更好招引和留住人才,企业普遍实施物质奖励、晋升培训等激励机制,期望政府更加完善和深化人才政策,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一定帮助和支持。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政策需求主要有: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加大创新奖励和个人激励,提供子女公共教育和培训深造,培养本土人才等方面。从人才投入上看,“十三五”期间,深圳每年计划用于人才引进的市本级财政投入超过40亿元,广州计划5年投入35 亿元支持500名重点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相比之下,杭州2017年人才投入还不到4亿元,远远低于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人才投入力度。
当前杭州正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更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为王”理念,立足企业人才及政策需求,优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人才生态体系,实现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杭州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城市国际化发展相匹配。
高度重视产业人才紧缺,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牢固以产业招引人才思路,围绕重点产业、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加大引才育才力度。深度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引领型人才、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领导型人才、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依托“杭商学堂”,实施“杭商名家”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招引政策,提高在杭高校毕业生留存率,吸引省外一流高校毕业生到杭发展。优化青年人才引育路径,扩大引进总量,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允许外国留学生和外国知名高校毕业生直接来杭发展,符合条件的外国留学生可直接办理就业手续、签证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着力补齐中高端人才短缺,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持续深化“国千”“省千”“521”“115”引才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引进一批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布局开发“院士经济”“人才经济”。成立专业人才招引团队,充分发挥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人才中介、驻美国硅谷招才引智工作站、海外孵化器等在高端人才招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引才精准度。设立国际人才招募基金,滚动实施杭州市国际高端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进各类杭州紧缺急需人才。
更加关注人才成长空间,打造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平台。以打造各得其所、尽展其才平台为目标,依托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特色小镇等产业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集聚高端人才建好物理空间。全力以赴支持“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项目建设,强化平台对人才的吸附效应。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建设创业学院和创业苗圃,打造一批高水平众创空间、孵化器。把握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扎实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开展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杭州人才计划与国家级专家选拔的衔接机制,畅通杭州高层次人才成长通道。
聚焦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创新“物质+精神+服务”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赋予人才和智力劳动更大的价值。研究落实高层次人才股权期权激励办法。要更加重视企业、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提升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通过猎头机构招引人才,形成“政府+中介+用人主体+人才”立体化网络,提高引才匹配度。建立和规范各类人才奖项制度,制定实施企业引才补贴奖励政策,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要着力解决人才流动难问题,畅通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渠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让科研人员出得去、回得来。
突出破解人才住房困难,进一步完善人才安居政策。针对企业普遍反映人才吸引过程存在的住房难、住房贵问题,以实现各类人才在杭安居乐业为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力度,健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扩大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范围,参考深圳人才住房政策经验,实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优先承租人才住房,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购买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人才住房。探索实行人才住房先租后买、以租抵购制度。依托产业园区、产业平台建设,实行园区自持并统一配租人才租赁房制度。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人才住房封闭流转机制,通过产权设置等方式确保人才住房不进入房地产流通领域。
围绕优化人才生活环境,提供更加优质便利公共服务。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与在杭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常态化联系机制,为引进的人才特别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时解决落户、医疗、社保、购房、子女教育、证照办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以产业功能区和引进人才密集地区为重点,高质量高标准配套基础教育学校。研究外籍人才子女学校布局,在国际人才社区、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区及集聚区等区域布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促进医疗服务资源优化提升,深化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增加涉外医疗服务供给,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医疗保障服务。建立国际医疗费用结算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国际医疗保险。高标准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为外国高端人才在杭工作提供优质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