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大芦村村落文化景观布局解析

2019-04-22 12:16陈恬恬褚兴彪广西大学艺术学院530004
大众文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榕树村落布局

陈恬恬 褚兴彪 (广西大学 艺术学院 530004)

灵山大芦村是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劳氏祖先于明朝嘉靖年间从山东崂山迁徙至广西钦州所建造,已有400多年历史。大芦村村落利用自然山水地貌,配合植物的栽种、水系的规划与建筑的布置,景观整体布局任物自然,呈现出依势造型、枕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一、村落景观布局特征

1.整体物质呈现方式

大芦村位于广西灵山县东郊佛子镇境内,距县城3公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芦村位于地势略高且有南倾缓坡的盆地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图1)。劳氏先祖将山、水、建筑与树木景观进行整体布局规划,通过人为的种植、修筑显现出“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格局。在尊重周围山水格局的同时,运用轴线来控制整体布局,大芦村的轴线是从村落入口至榕树塘的轴线,在轴线基础上布置水域、建筑、树木等景观(图2)。

图1 大芦村地理位置(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大芦村总体布局图(来源:作者自摄)

2.整体文化内涵解析

大芦村村落整体布局遵循自由式布局,也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任物自然”的审美意识,所谓任物自然,就是遵循自然,随意任行,不苛求改变,从而形成一个“天人合一”的有机统一整体。大芦村虽然没有依靠高大的山脉,但是在村后西北方向按照北斗七星的风水学布局种植七棵梐树,以树作山,主建筑镬耳楼前修建池塘引东北方水源,池塘形状如一轮弯月,形成“七星伴月”的风水宝地;在西面种植“纳百年日月之精华,聚万千山水之淑气”的两棵古樟树,苍翠盘郁;古樟树、村后的“北斗七星”布局的古梐树与宅前池塘连成一体,更是大芦村劳氏祖先智慧结晶,隐喻“笔(梐树)墨(池塘)文章(樟树)”。

大芦古村选址布局在尊重自然基础上改造,基本符合岭南村落“近山、近水、近田”的原则,强调建筑与自然山水之间和谐融合,建筑群布局在比例、尺度、构造、装饰上追求儒家文化中“中庸有度,不事张狂,宽容兼并”、“自然和谐、平安喜乐、群居合一”的美学观念。王国维认为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文化成因,不过是“血亲家族伦理”和礼制要求的文化象征。1大芦村内明清时期官员府邸院落群体组合形式及个体内部布局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九个院落按照血缘宗亲关系布局,以祖屋镬耳楼为中心向四周建造后代居所,建筑排列规整,同时每个建筑均按照等级采用“五进”、“四进”、“三进”模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格局整齐(图3)。祖屋镬耳楼对不同等级的人居所、行走道路、出入院门都有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的宗法制度中所遵循的长幼有序、主仆有别、男女尊卑等伦理纲常,其中个体院落符合主人的身份和等级,主次分明,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制对封建时期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图3 大芦村古建筑布局鸟瞰图(来源:作者自摄)

二、景观连接方式

1.从自然至造物

大芦村的自然景观和造物都具有明清时期典型岭南村落布局特征,是广府民居的代表。如:村落所处之地背山面水,村前有风水池塘,村落中轴线前端有宗祠等风水意象具有广府村落选址特征。风水塘利于排水、汇水、降温的益处,风水林有防风、生态上的利处,所以多数村落靠山脚而建,村后栽植风水林,村前挖塘或直接面向河流,这种塘—林—山的村落要素,组成了典型的山水空间模式。2

大芦古村自然环境秀美,南侧六万大山与钦江河谷构成了典型岭南村落的自然景观格局,而开挖五大池塘与种植古树则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人工景观相协调之势。大芦村在山峦、水系之间错落分布,坐北朝南,由于整个村落位于钦江河谷平坦地带,四周没有高大的山脉可依,故在劳氏祖屋镬耳楼后种植古梐树,古树的枝繁叶茂为村落提供依靠之“山”;在自然水系格局不能满足需要情况下开挖了榕树塘、牛角塘、水井塘、路强塘和牛路塘五处池塘,池塘岸边设置集休闲、观景、文化于一体的亲水广场及道路空间,既满足了居民的居住需要,又形成了由古建筑群到连接水体空间的纽带;大芦村以宗祠和榕树塘为空间轴线,古建筑围绕榕树塘、牛角塘和水井塘建造,建筑沿道路呈片状分布,采用“湖—街—房”的空间格局,将自然景观与造物和谐连接起来。

2.造物关系

大芦村道路街巷将古建筑、现代建筑、水系、农田、广场及林地等空间连接起来,多进式院落布局模式及自然的建筑材料成为了连接古建筑群内部宅院的纽带。大芦古村道路街巷曲折幽深,村中主干道环绕池塘,古建筑坐落在四周,农田与林地则规划在建筑群外围,使得农业占用资源与生活需求分离;大芦古村建筑均采用五进式、四进式、三进式布局模式,保持了明清时期大型宅院府邸的格局;劳氏祖先就地取材用当地泥土烧制而成的青砖绿瓦遍布在大芦村建筑之上,使得整体风格一致,取材于自然的材料成为各建筑的共通之处。

3.连接点

景观连接点即连接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节点,由自然至造物连接方式来看,风水塘与风水林对村落连接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祖屋镬耳楼建造悠久,是连接劳氏家族血脉的根源,也是古建筑群布局中心。伴月塘位于大芦村中心处,整个村落建筑坐落在榕树塘周围,呈环形围绕,使得建筑布局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榕树塘所增添的亲水空间——架空水上步道将水体与周边实体有机结合,将榕树塘资源充分利用,营造一个休闲游憩、感知自然的空间,水上步道将镬耳楼与东园别墅两个建筑景观节点连接,使得原本独立的建筑群落有了相互融合的契机;村后“北斗七星”古梐树的种植,使得毫无关联的古樟树、伴月塘共同构成“笔墨文章”风水格局,水系、树木等自然要素化作比喻物,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赋予其象征意义;祖屋镬耳楼是村落建筑布局的中心,双庆堂、三达堂、东园别墅等八个院落于四周建造,祖屋不仅连接了大芦村各个体院落,也是劳氏家族血脉宗亲连接纽带。

三、景观节点分析

1.林木

村落中风水景观林是人们认可和尊重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又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用树木来寄托自身的期望与憧憬,是我国古村落民俗文化的特征体现。大芦村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榕树、樟树自汉代以来南方地区广为栽培,南方地区对榕树、樟树广布村落而称道“有村就有榕,有榕就有村”、“有村就有樟,无樟不成村”,以榕树、樟树为村落标志的象征。3村落西北方向种植的高大常绿乔木形成天然的屏障,与伴月塘相呼应形成“七星伴月”风水宝地;东坡先生曾作诗赞美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池塘边苍劲的荔枝树盘根错节,红色果实挂满枝头,可谓是“红顶当头”;大芦村农业种植多石榴树,剥开一只石榴,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石榴子,寓意着大芦村“多子多福”。

图4 池塘边古荔枝树(来源:作者自摄)

2.水体

大芦村水体主要分为点状水井、条状水渠与面状池塘,主要水体为榕树塘、牛角塘、路强塘、水井塘、牛路塘五大池塘。点状水井主要供居民生活用水,所处位置与池塘相连,亲近自然,水井独特的功能作用成为了连接古村落家家户户的天然纽带,使得水井周围形成村民集聚之地;西南方向的水渠供农田灌溉、雨水引流,是连接西部建筑景观的纽带,水渠开凿顺应自然,顺势而曲,沿巷道走向,为村落提供了多变的线性空间;岭南村落文化讲究古建筑出门见水即“见财”,榕树塘是镬耳楼与东园别墅古建筑群的延伸,作为五大池塘中心,将古建筑景观与村落水系动静结合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3.建筑

明清时期多进式大型府邸宅院布局严谨,结构等级分明,反映出封建社会时期儒家“礼制”思想,是研究明清时期岭南民居文化的宝贵资源。大芦古村建筑分为五进式、四进式、三进式院落,镬耳楼和三达堂采用五进式布局,其余7处宅院则为四进式和三进式。镬耳楼山墙的制作工艺精细显示出当时劳氏家族的地位与殷实家境,采用镬耳式山墙是为了实现隔断和防火的功能,这也是镬耳楼名字的缘由,其内部分东西两处座,入门楼进入,西侧为祭祀、待客、处理事务、长子住所,入门楼东侧为次子和内眷居所;东园别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由劳氏第八代孙劳自荣建于榕树塘东侧,面朝牛角塘,与镬耳楼隔湖相望,围墙内的主体建筑是单侧横屋的老四座、双侧横屋的新四座、双横屋五开间的桂香堂构成,周边围以三间两廊和四合天井式的辅房(图5),形成占地面积7500平米的大庄园,4是典型的岭南特色民居建筑。

图5 东园别墅鸟瞰图(来源:作者自摄)

四、结语

回归田园、融入自然,感受和保护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乡土精神与民俗文化才能守住历史留下来的文化积淀。文章从大芦村村落景观整体布局入手,分析景观连接方式、造物内在文化及景观节点构成方式等多角度的分析,指出大芦村建筑、水体、植物自由式景观布局所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建筑格局及风水布局与建筑内部井然有序的儒家“礼乐”制度相结合,最终实现山水、建筑、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大芦古村村落景观布局为当今新乡镇规划提供了借鉴,也为研究明清时期岭南村落提供了参考价值。

注释:

1.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2004.

2.张莎玮.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54.

3.王婷婷.董嘉莹.樟树文化内涵的探讨[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04):58-60.

4.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227.

猜你喜欢
榕树村落布局
以专利布局洞悉泰雷兹发展与创新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榕树的美髯
油画《村落》
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子”布局
境外机构或加速布局中国债市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榕树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