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用“自强”校训涵养学生

2019-04-21 07:09包瑜
现代交际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训文化学生

包瑜

摘要:自《周易》中提出“自强不息”之后,一些著名高校均以“自强”作为校训,学校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组织,学校校训对学生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强不息”是君子从天道所得到的启迪,并经过长期艰苦的修养之后,才能够得到的“人道”。自强者当自觉自强、自知、自立、自制。以“自强”作为校训可以从规范行为,孕育个性;凝聚力量,砥砺前进;推陈出新,引领潮流三方面对学生人格进行熏陶和教化。

关键词:校训 自强  文化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123-02

自《周易》提出“自强不息”之后,一些著名高校均以“自强”作为校训。清华大学的校训始于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其校训。武汉大学的校训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可见,将“自强”作为校训,在中国学校中具有普遍性。学校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组织,校训是学校组织管理理念的核心体现,是师生们在学校中活动的基调,其所秉承的教育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中成长的学生。

一、“自强”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自”词源学考察

在许慎《说文解字》卷四,自部中,“自”解释为“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为“鼻也,象鼻形,此以鼻训己”。意为:用鼻子来指代自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自”的含义主要为:1.自己,如:自力更生;2.(副词)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1]

(二)“强”词源学考察

在《说文解字》卷十三,虫部中,“强”解释为“蚚也。从虫弘聲。籒文强从从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强”的读音有三个,分别为:qiáng、qiǎng、jiāng。“强”的含义较多,分别为:1.(形容词)力量大,势力大,如:身强力壮;2.(形容词)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如:责任心强;3.使用强力,如:强迫;4.使强大,或强壮,如:富国强兵;5.(形容词)优越、好(多用于比较);6.(形容词)用在分数或小数之后,表示略高于此数。[2]

(三)“自强”的含义

“自强”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句中,“行”应该解释为“道”。《尔雅·释宫》注曰:“行,道也”。“天行”即“天道”。天行健的含义为天道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古代儒家教育中,学生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以自强不息”,故作为一名君子应当不断努力向上,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周易》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周易》主要探索“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根本問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有学者这样解释:“天行健”的“健”的特点是天道所固有的自然本性,“自强不息”的特点,则并非是君子的本然之性,而是君子从天道所得到的启迪,并且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修养之后,才能够得到的“人道”。这也就是说,“自强不息”对于君子来论,并不是与生俱来天赋的,而是后天非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培养所不可能具有的“人道”。[3]

二、“自强”精神的培养

(一)自强者当自觉自强

自强,首先要有自强意识,是一种自觉主动自强而不是依靠别人的心理准备状态。有所成就者,都是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尤其是身处逆境和竞争性的环境中,更应当有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不向苦难、命运屈服的韧性,这些是自强意识的体现。

这种自觉自强的意识需要在学生童年时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儿童的发展提出教学要求,让儿童在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长的乐趣,超越过去的自己,体会改变的力量,获得成就感,增强主动作为的意识,而不是在面对逆境时,选择自暴自弃,自我退缩,不尝试就选择放弃。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和大无畏的勇气,在命运面前不甘沦落的自觉自强意识。

(二)自强者当自知

《道德经》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为: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在此老子通过比较,强调自知的重要性,“知人”很重要,知人者聪明,只有了解别人,才能在做事时想得周全。

自强者应当自信,而自信心是在对自己当下的状态和对外部困难或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状态。自强者应当有自知之明,一方面要衡量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要对自己欲解决的困难或欲达到的目标有清醒、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在清楚、明了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自己当下的状态和欲达到目标这个矛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改进的方案。只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树立自信心,唯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有自强的底气,而不是盲目自信。

如果在困难面前,对自己的情况估计不足,把问题想象地过于复杂,这样使人畏首畏尾,在困难面前不敢行动。如果对自己过于自信,对困难估量得过于简单,这样容易在行动中盲目、冒进。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审时度势,在正确地评价自己的状态和目标的困难程度之后,才能更好地采取行动。

(三)自强者当自立

陶行知《自立歌》中坚持“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强者在审时度势、设立目标之后,要努力积蓄力量,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超越,自立是在自我不断努力之后的结果状态。每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或自己的目标时,都难免会感到一些无力和困惑,但是,自强者往往在自强意识的激发下,能够积极向上,反对命运的安排。这就要求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会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事物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只有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勤奋努力,抓住机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在学习中,以目标为导向,不断注重相应工作和学习中的“量”的积累,同时,在“量”的积累的过程中,抓住一切可能,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实现“质变”,达到自己的目标,使自己当下的状态和目标状态这对矛盾双方的对立向统一转化。在自己现有的状态下,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达到一种自立的结果状态。

(四)自强者当自制

“自强不息”的君子,不能只知道强力,而不知人性的“仁爱”。自强者应当谦虚、谨慎。自强者,在积蓄力量,韬光养晦之后,容易形成自大的心境。如果此时,不知克己,则物极必反,将积蓄的力量引向歧途。在自强者积蓄一定力量之后,更应当“仁者、爱人”,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戒。一方面,在逆境中,防止盲目自大,夸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另一方面,经过努力之后,更要求努力者认清形势,要不断地修正自我意识,防止将努力的方向和积蓄的力量引向歧途。

《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这里的自胜就是克己,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克己是人们自觉地对自己的情欲和行为进行的必要限制。“节制”作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四大美德之一,主要是用于个人修养和为人做事,在西方文化中的“节制”和东方文化中的“克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要求人自制和自律,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目标应当自我限制。

三、“自强”校训对学生成长的教化作用

校训作为学生简单扼要的行为准则,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和灵魂之所在,校训会形成相应的教风、学风,经过长期的沉淀会形成学校的氛围和传统;校训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规范功能,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校训是组织内成员应该遵守的人生座右铭,对学校中的每一个个体有规范作用;校训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准则,成为学生的为人处事的标准,学生在学校中难免会有一些挫折和困难,学生依校训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励着自己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一)规范行为,孕育自强个性

每个学校的校训都体现各自学校的特色,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体现在不同学校的校训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支柱,展现着学校的精神气质,孕育学生的个性。以“自强”为校训的学校,在学校的文化中时刻有一种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浸润的学生,也能够孕育出“自强不息”的气质,形成学生“自强”的素质,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中不断努力,自强自立。

(二)凝聚力量,砥砺学生前进

校训是学校办学者办学目的的承载者,这其中蕴含着办学者寄希望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校训一经确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保持不变,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传统。“自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能够凝聚学校师生力量,在学校不断的宣传和建设过程中,逐步为师生所理解和認可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为学生不断战胜困难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这样就能将这种“自强”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师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目标,这样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标准来规范和要求自己,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培养目标。

(三)推陈出新,引领社会潮流

学校为社会变革提供动力,其意义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已经成为生活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时,也在不断地为社会创新出新的内涵。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校训,鼓励着学校中的师生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以“不息”的“自强”精神去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时代的发展。以“自强”作为校训的学校,定能够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这种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推陈出新,引领潮流和时尚。

校训是学校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自强”精神自《周易》中提出后,就一直在激励、调节和规范着每一个“君子”,以“自强”为校训的学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孕育出“自强不息”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语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72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语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041.

[3]钱耕森.解读”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及其统一性[J].孔子研究,2006(1).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校训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全国各大院校的绝版幽默校训
聪明的学生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