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凌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16-01
1.口语交际的窘境
众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和老师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共场合的自我表现能力,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不尽人意时,他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危机的能力、甚至是人际关系的能力,都会承受巨大的考验。而我国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教育没有将其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
2.口语交际的前路
南北朝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里,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辩才,是居要位、担重任的精英,或者是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能人。基础教育要为培养这样的精英奠定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体学生具备基本的口语素养,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3.“教育戏剧”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培养优势
教育戏剧把戏剧作为一种戏剧化手段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运用戏剧技巧、游戏或活动,协助教师及学生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淡化,注重于所有学生相互学习、经验共享、共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
4.“教育戏剧”常用的戏剧技巧
在教学活动过程,灵活运用戏剧技巧,戏剧技巧之间必需互相搭配。不同内容的口语交际内容,选取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戏剧技巧进行教学活动。常用的戏剧技巧:良心胡同/人生交叉点、建构空间、坐针毡、专家的外衣、墙上的角色、定格图画、老师入戏、思路追踪等。
5.“教育戏剧”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课例呈现
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教学《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课例——教育“戏剧技巧”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暖身游戏。
板块二:老师入戏。(1)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的世界。(2)教师透过入戏发问,使学生能建立不同角色的思考观点。
板块三:回忆故事,理清故事脉络。(1)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个大组演绎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每个大组负责一个故事。(2)回忆故事,熟悉剧本。(3)理清故事脉络,配上小标题。(4)四大组学生汇报。
板块四:墙上的角色。四大组学生分别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人物画在自己大组的大纸上,描述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建立人物的性格。
板块五:小组合作排练。每幕定格画面,每个角色设计一句内心独白。
板块六:定格图画及内心独白。各大组一边静态演绎,老师作适当的点拨。
板块七:角色扮演。4个大组分别将每个故事的定格画面动态演绎出来。
6.“教育戏剧”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6.1 创编故事。故事演绎和创编过程可以从易到难,先是定格画面、再配内心独白,接着尝试演一个动态片段。再继续提高要求,演几个动态片段并串联成一个故事演绎,最终学会故事的续编、故事的创编等。让学生进行故事的创作,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在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发挥无限的创意。
具体课例呈现:
以《将相和》为例,指导学生可以从赵王、蔺相如、廉颇等不同人物为出发点,重新讲述整个故事,进而演绎故事。
以《景阳冈》为例,指导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可以以酒店、老虎、大树等物件作为叙述的第一人称,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整个故事,进而演绎故事。
《草船借箭》、《猴王出世》都可以按照不同的切入點,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整个故事,进而演绎故事。
6.2 结合《同步阅读》第五单元的文章进行故事讲述和演绎。因为是延伸到课外,步子可以迈得更大,学生不单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同步阅读》第五单元的文章创编、演绎,回家还要给家长讲故事,与家长一起演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说,方式可以是说片段、说情节等,形式多样。文章熟悉后,就可以进行演绎故事、创作故事。
口语交际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兴趣浓厚,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连后进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有了延伸课外的讲述故事、创编故事,家长反映亲子关系融洽了许多,大家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
7.“教育戏剧”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成效
教育戏剧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进行优化组合、互为作用,发挥了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其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发现和探索,有利于学生探索、合作和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