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之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交际。1983年,利奇提出礼貌原则,将其视为合作原则的补充。课堂是一个特别的交流场所。将礼貌原则应用于教学中,能够建立师生间的友好关系。此外,中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本文主要分析利奇的礼貌原则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關键词:礼貌原则;课堂教学;教师用语
1 引言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人类活动的标尺。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归属于社会团体。很多著名学者从语用学角度提出了礼貌理论。1977年,拉科夫提出了两个语用能力的原则:清晰和礼貌。布朗和莱文森提出了面子理论,认为礼貌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双方沟通之间的面子。利奇基于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这是交际行为中常见的规范。有效的沟通取决于礼貌原则,遵循礼貌原则能够维护交际双方的关系和平等地位,其阐述了人们间接表达思想的原因,打破合作原则,以间接性表达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礼貌是与他人交流的重要策略,它能促进语言交际中与他人的友好关系, 也可以保持适当的人际交往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礼貌用语具有可行性。以往的研究表明,这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教授学生正确的交流方式,培养良好品质。
在国外,卡兹登基于面子行为研究教师话语,认为师生之间的社会距离影响着礼貌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克雷顿表示教师用语与师生关系相互影响[1]。塔隆分析了教师用语对学生的影响,他认为教师合理用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2],他指出,在课堂教学中,礼貌应与教师用语相结合。
在国内,陆艳芳在《礼貌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到,在课堂互动中运用礼貌原则提高教学效果[3]。王丽莎分析了礼貌原则及其标准,探讨了礼貌原则是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4]。此外,臧艳姿和陆艳芳还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发现礼貌原则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对礼貌原则的应用。
2 礼貌原则概述
礼貌原则是在1983年由利奇提出的。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人出于礼貌考虑,通过间接表达违背合作原则。当人们违背合作原则时,礼貌原则可以成为人们继续顺利对话的补救手段。这样通过限制交际语言来减少冲突。说话者可以以适当的表达方式达到交际效果。
利奇提出以下六条礼貌准则:
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损失,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
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利益,尽量增加对自己的损失;
3.赞誉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低,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
4.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低;
5.赞同准则:尽量减少和别人的分歧,尽量增加和别人的共同点;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大对别人的同情[5]。
从这六条准则中能得出说话者通过减少听话者的损失增加听话者的利益来促成通顺的交流,这是交际中的关键所在。
3 简述课堂教学和中学生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解释、示范,学生学习,其中问答形式和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沟通的主要形式。课堂是交流的场所,交际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活动。教师与学生进行恰当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是课堂氛围和谐,教师应营造平等、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有效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亲切交流,使学生能够遵循教师的计划和教学行为。
此外,教学活动是有序的。合理的教学应确定教学时间和内容,规划教学进程。良好的班级纪律可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有必要树立地位,使学生听从教师教导。
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语言是控制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适当的话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保证。
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灵较脆弱,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尊重他们,与他们进行适当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有些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内向,所以他们在课堂上不活跃,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此外,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些中学生存在逆反心理,这也是教师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语言是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最有用的工具,适当使用礼貌原则,提升教师同学生交流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4 礼貌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上世纪 70年代,伯明翰大学英语语言学家辛克莱尔和库尔瑟德提出了“伯明翰模式”。表明课堂教学有三个步骤: 提问、回答和评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礼貌原则与教师话语相结合。
策略准则是礼貌原则中的基本准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可以使用礼貌原则以致于学生有选择权,更容易接受教师的任务。如:
A.回答问题。B.你想回答这个问题吗?
A.读这一段。B.你能帮我们读一下这一段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A句中的用语较为生硬,具有命令性。B句则给了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B句显然比A句更有礼貌,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赞誉准则常用于对学生的评价上。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天生期待着被欣赏和赞扬。赞扬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赢得尊重。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应该表示表扬。如:非常好!你的回答很棒!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应先指出其优点并给与建议,再纠正答案。比如: 你做得很好, 但有一个问题你应该注意。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如果……你可以做得更好。
教师间接地指出学生错误,能减少学生的心理损失,挽回学生面子。这能够提升学生信心,促成积极的教学氛围。
同情准则也同样适用于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如忘交作业、上课迟到等。教师应先清楚学生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批评。一旦在学生心理树立下不良的教师形象,学生容易与教师产生对立心理。教师采取同情准则能够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学生更愿意遵循教师的教导,避免因误会影响师生关系。
5 结语
语言是教师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语言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运用礼貌原则是与学生顺利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有效途径。合理运用礼貌原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以身作则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James, A. L. 1995.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J]. Language, 71(4): 843.
[2]臧艳姿.基于礼貌原则的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3]陆艳芳.礼貌原则在师生互动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4]王丽莎.运用礼貌原则,促进英语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32): 129-130.
[5]Leech, G.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作者简介
任莹(1994-),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