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紧跟新课改的大纲要求。高中历史学科不仅能使学生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而且能使学生拥有民族自豪感,更能让他们以史为鉴,改善自身的不足,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方针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一点点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高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课堂教学就变得尤为关键。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及认识社会的方法和能力等的综合表现,它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获得的带有历史课程特性的一种品质。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史料实证和历史的时空观念,其中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历史的时空观念是对于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下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一种观点的方式。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式
(一)创新历史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说:“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授课教师创新能力强弱和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成正相关,被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方式所左右的教师只会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因此,为了引起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兴趣,教师必须要勇于和敢于追求教学上的创新。
历史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但要求教师发挥创造性才能对教材进行有效组织。如在“辛亥革命”一课讲授前,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头去图书馆查找、网上下载关于“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等的相关文字报道和图片,发挥想象力进行作画,构思的基本要求要做到画史交融并互相衬托;当堂授课时,笔者让学生轮流做主角在课堂上介绍自己作画的构思并由其他学生做评委,笔者作为主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并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整节课在学生的展示和构思中进行,课堂上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奇思妙想和独到见解,且学生展示出来的创造力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料。
(二)专题探究重构史事框架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很多不同历史事件之间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的脉络,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并引导他们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列出框架,再根据事件的走向进行专题研究,如两汉专题:该专题可以从刘邦建立西汉说起,到刘彻的短暂统一,再到王莽改制,之后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这一时期发生的标志性事件进行梳理,并逐一研究,将学生提出的难点各个击破,之后让学生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专题框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得以增强。
此外,教师也可以从时空的角度出发,对当时发生的某一事件进行定格,再通过对这一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后续走向进行框架构建,重构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历史观,教师才能对教学方向进行正确的设计并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在主观上利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对史实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并能区分善恶是非,进而将对历史的感知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凸顯自身的情感价值。
要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讲授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取舍上进行强化。如:在“戊戌变法”中涌现出一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青年爱国志士,他们通过光绪帝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试图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挽救处于危难中的祖国,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并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但是这种舍生取义、英勇无畏的历史事件能够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仰,进而深刻认识到为国、为民做出牺牲是一件非常伟大与值得自豪的事情。
新课标的提出对当前的教育观念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知识的简单讲解和重复已经不能满足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而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能够对这种客观存在进行主观的解释,深度挖掘历史脉络,才能充分提升历史学习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军.渗透时空观念,培养历史核心素养[J].教书育人,2018(01):57.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