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卜云园*
(解放军105医院心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如果患者自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等症状,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体现在大脑、心脏等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症[1]。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身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易引发抑郁症等疾病,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2]。本文采用双心护理模式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护理,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6例心血管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选入标准:①患者精神和言语表达正常;②患者无其他心脏相关疾病;③愿意接受护理研究。排除标准:具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参照组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4.2±2.3)岁,男31例,女17例;实验组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4.0±2.1)岁,男30例,女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定期对患者各项身体健康指标进行检查,对患者生活作息、饮食搭配等方面进行指导,向患者讲解治疗手段和效果,帮助患者解决各种疑问。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双心护理,护理人员首先要接受心理护理培训,考察合格后,方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双心护理具体措施:①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具有突然性,发病时通常会造成患者的恐惧和焦躁情绪,护理人员要经常微笑,与患者耐心交流,评估其心理状态,将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和有效治疗措施详细的向患者说明,消除其心理压力,增加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②营造优质的医疗护理环境:每天定时查房,做好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温度适宜,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提高治疗和护理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与患者陪护家属保持密切的交流,说明护理的注意事项,让病人感受到亲情的关怀,强化社会支持;③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在每次治疗和护理前,向患者详细讲解目的、方式、作用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在日常护理中,当患者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④引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向患者讲解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主动性⑤护理人员每周对护理工作进行会议研讨,对一周的工作内容归纳整理,分析护理过程存在的不足,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充分的研讨,制定出有效的改进和解决方案。
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遵医行为状况,主要包括按时服药、心理自我调节、正确饮食、规律作息、定期复查、体育锻炼等。
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计算方式为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三项之和除以每组总例数。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和处理,各项计量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各项计数参数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遵医行为状况对比,见表1
实验组各项遵医行为依从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遵医行为对比(例,%)
2.2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75%(45例),参照组为79.17%(38例),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心血管出现病变,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负面情绪,阻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度,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患者会出现轻生的想法[3]。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患者心理健康的治疗,促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恢复。
双心护理模式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强化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体现出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护理理念[4]。陈丽清等人的研究表明,双心护理模式本质上就是通过护理人员合理的语言、行为、态度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实现早日康复[5]。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双心护理模式后,患者遵医行为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参照组,说明双心护理模式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素质,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自我保健护理,有效促进患者早康复,同时体现出人性化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