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娜,刘金凤,梁 聪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对于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PRA)过高的患者来说,降低PRA是移植成功的关键,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逐步成熟,但目前降低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成为蛋白A免疫吸附的重点。免疫吸附与普通CVVH治疗模式原理不同,治疗中不存在使用无钙透析液的情况,对于在该模式中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法,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回顾我院进行肾移植前后行蛋白A免疫吸附的38例次枸橼酸钠抗凝患者的透析方案,现报导如下。
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拟行肾移植患者7例,5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为移植肾失功。男4例、女3例;年龄22-41岁,平均34.2岁;透析时间1年以上,血清肌酐(744±126)μmol/L,血清尿素氮(26.2±3.1)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1.4~15.3ml/min,血红蛋白(99.2±11.4)g/L。实施蛋白A免疫吸附38次,其中肾移植术前26次,肾移植术后12次。
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柱每次吸附6~1 0个循环;PLASMAFILTER-MPS05血浆分离器;血泵流速100ml/min,血浆分离泵速及吸附泵速30~40ml/min,吸附时间为15min,其中吸附柱冲洗3min、洗脱5min和平衡5min。一次治疗约5h40min,总吸附时间累计2h30min。易过敏患者在治疗前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预防过敏。
1.2.1 抗凝方法
以4%枸橼酸钠在动脉端入口以140~160ml/h的速度持续泵入。吸附开始20min时,为避免枸橼酸钠与游离钙结合过多,先予10%葡萄糖酸钙10ml/h泵入。后调整为2-5ml/h的速度持续泵入,据血气分析调整钙剂用量[3]。
1.2.2抗凝效果监测及控制方法 以2个血气针筒分别从动脉端和静脉端抽0.2ml血液,以雅培I-STAT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2h 1次,调整4%枸橼酸钠及10%葡萄糖酸钙用量,将静脉游离钙控制在0.25-0.4mmol/L,动脉钙控制在0.9-1.2mmol/L[1]。当机器压力中PBE、TMP、PV上升时,加做1次血气分析,调整剂量。
分别抽取7位患者蛋白A免疫吸附前及拟行肾移植术前的凝血功能,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
采用EPtidata3.1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8例次治疗中33例次吸附过程顺利,血压、心律、心率无明显变化,肝肾功能吸附前后无明显改变。5例患者吸附进行30min时出现恶心、呕吐、心慌等过敏性症状,予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改善,继续治疗至结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
7位患者中1位因无匹配肾脏未进行肾移植手术,6位患者中1位术后第2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继予3次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并予加强抗排异药物治疗5d后尿量增加。
PT差值<3s,提示出血风险较小,APTT差值<10s,提示出血风险较小 ,FIB差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3 。
表1
表2
表3
表4 不同时间段的血气分析、电解质监测结果
当患者血液经过蛋白A吸附柱时,血液中的致病抗体与蛋白A结合;而将PH值控制在2.3-2.5时,抗体与蛋白A解离,将抗体成份洗脱清除出吸附柱,之后再将洗脱液所产生的酸性成分平衡,使PH值恢复至7.0时,蛋白A吸附柱又恢复吸附能力,循环使用,逐步去除体内大量致病抗体[2]。这种洗脱平衡再吸附的治疗方式耗时较长,为防止血浆分离器发生破膜血流速度又相应降低,增加了治疗过程中管路及血浆分离器凝血的风险,枸橼酸钠抗凝法极大地降低了凝血的风险,且相对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等运用于全身抗凝的方式,又极大降低了肾移植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
高群体反应性抗体肾移植受者除了要严格按照HLA配型原则避免预致敏的特异性抗体,还要在术前尽可能去除体内特异性抗体,保证手术成功[4]。蛋白A免疫吸附这种去除体内特异性抗体的方式保留了患者的血浆成份,本文中的6位患者治疗后血浆群体反应性抗体、IGA和IGM均较前有明显降低,5例患者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较小,伤口出血量少。肾移植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缩短。
枸橼酸钠抗凝法的灵活运用,有效防止吸附过程中的管路及血浆分离器凝血,保留患者凝血因子,保证高群体反应抗体肾移植受者手术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