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慧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心脏瓣膜置换术主要是利用生物组织制成的机械或人工生物瓣膜替代病变心脏瓣膜的一种术式,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需要医护人员的良好配合,才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1]。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由于传统护理配合中医护人员的沟通较少,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容易增加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缝隙护理配合是在外科手术中实施的一种配合方式,主要是为了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医生操作效率,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2]。为了进一步分析无缝隙护理配合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2012年2月-2018年7月50例医院收治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如下:
选取2012年2月-2018年7月50例医院收治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其中有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为65~79岁,平均为(68.5±6.5)岁。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配合,具体措施为:①术前准备: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与主治医生进行密切沟通,了解各个患者术前需要控制的原发疾病以及体征变化,观察其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水平,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需要清点术中需要使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并检查其使用性能与有效期,确保术中使用无误;同时还需要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工作;协助麻醉师的麻醉。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加强训练,总结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术中配合效果。②术中配合:巡回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变化,并做好应急准备,发现异常之后需要立即告诉医生并尽快处理;术中需要配合医生的操作提供相应的设备和物品,要求护理人员在术中保持平稳的心态,听清医生的指令并快速给出反应,保持精神集中、头脑清晰;器械护士还需要熟记缝针顺序,调整缝针距离。③术后配合:护理人员在术后需要提交书面记录并总结配合体验,并为同时介绍相应的改进策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从而提高手术护理配合效果。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在各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差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外科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不断提升,心脏瓣膜置换术作为心脏外科常见术式,能够通过人工瓣膜替代病变心脏瓣膜,从而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但是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术中配合对于手术疗效具有直接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需要加强手术配合的改进。
无缝隙护理配合模式主要是针对传统护理配合中手术时间长、物品准备不全或是管理不当等问题进行改进,加强护理人员与医生、护理人员与患者、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各方面在手术中的配合度。该护理配合模式的应用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提高医护人员的配合效率,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护理人员在术前需要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了解患者原发疾病状况,并加强练习,做好事先准备,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5]。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低血压反应,麻醉师及时给予升压药物和补液改善低血压。护理人员要熟记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观察主刀医师的需求,从而提供预见性的措施。护理人员需要熟练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配合技巧,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各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无缝隙护理配合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出血量,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前做好患者的沟通,同时协助患者进行检查,为患者介绍手术的流程、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缓解患者与家属紧张焦虑情绪,并做好备皮工作。检查手术室温度湿度以及手术器械情况,准备好急救设备,协助麻醉师完成气道插管。巡回护士做好患者病历资料与手腕标识核对,确保患者信息准确;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麻醉成功后协助医生调整体位,固定肢体;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可以终止手术。术中配合医生的操作传递手术器械,快速完成各项工作,术后清点仪器设备。术后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配合要求护理人员能好术前准备,术中要快速给出反应并在术后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护理配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