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邹春鸣
(徐州市云龙区民政医院血液透析科,江苏 徐州 221000)
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中有广泛的应用,发挥明显的效果,在患者血透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置管操作及维护相对复杂,做好护理干预配合,能降低血透通路并发症。选取30例静脉置管透析患者,对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选取所在医院30例静脉置管透析患者,所选患者资料完整,者本人意识清晰,能够配合相关操作。所选患者均符合研究标准[1],纳入满足置管操作指征者。随机分组,观察组(n=30)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1.36±3.59)岁。对照组(n=30)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1.38±3.60)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3)合并器质性病变或多器官严重损伤者;(4)妊娠及哺乳期女性。2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做好血液透析治疗指导工作,引导患者正确接受相应操作。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置管前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目的,分析置管主要步骤,并对患者如何配合及相应注意事项进行讲授。针对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进行宣导,使患者和家属有心理准备,并使其能够对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解答疑惑,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强化其遵医行为和治疗配合度。
(2)置管选择:护理人员对患者穿刺位置解剖关系进行详细观察,结合患者实际需要,正确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入路途径。一般而言,颈内动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能够延长置管时间,但是一旦出血,则不易压迫处理。股静脉管腔粗大,容易固定,因此置管成功率比较高,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置管方式。
(3)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嘱咐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管道脱出或扭曲变形。透析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从患者动脉端进行引血处理,严格控制速度,然后逐渐加快速度,防止发生血管痉挛表现,降低患者安全风险。对导管连接位置进行观察,对局部皮肤创口进行密切关注,从而保证血液透析顺利开展。间歇期间,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好换药处理,及时冲管。
(4)并发症护理:加强巡视,避免患者肢体局部长期受压而增加静脉压力,减少血液反流效应,从而最大程度控制出血风险,避免血栓形成。接管前,对导管情况进行观察,保证无扭曲变形。透析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及时对导管进行冲洗,采用生理盐水及高浓度肝素。对于合并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每日均要执行冲管处理。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血透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2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操作的满意度,包括置管宣导、指导、操作、维护四个大方面,共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2]。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血透通路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为(96.32±7.01)分,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为(84.54±6.22)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36,P=0.000)。
血液透析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常见治疗方法,保证血管通路良好运行,是开展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关键,其能够将血液引导到患者体外循环中,在突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血管通路并发症比较多,如感染、阻塞、内瘘血栓等,对患者影响比较大。为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护理管理对应措施,从而满足患者个体化护理需求。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血透通路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3.33%),与文献[3]报道结果基本相同,进一步证实优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患者家属看在眼里,自然对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满意程度高,同时也说明针对性护理能满足患者实际需要,从而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总体护理工作质量。总而言之,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可优化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显著,在促进降低血透通路风险、提高就诊满意度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