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娜
(邯郸市中心血站,河北 邯郸 056001)
全血以及成分血在临床上挽救患者生命的意义重大,且目前临床上血液需求量大,供需不平衡导致患者用血困难。防止献血者流失,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是提高献血量的关键途径。多次无偿献血率也是评价血液安全性的重要指标[1],能够提高血液质量。减少所采集的血液的报废也能够提高血液收集量。高质量的护理可以献血者流失以及血液报废,改进护理质量是必须的。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站无偿献血的献血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将其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观察组中男256例,女244例,年龄19~51岁,平均(36.8±7.3)岁;对照组中男253例,女247例,年龄20~55岁,平均(37.0±6.8)岁;两组献血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献血者均符《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并知情同意完全自愿献血。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采集过程中护理、采集后观察、教育等。
观察组实施护理质量改进后,并给与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护理质量改进措施:(1)护理质量整体改进:成立护理质量改进小组,献血服务科负责人为组长,抽取采血、血液配送等人员各两名作为组员。进行献血者护理培训,改变护理人员的态度、技能状态,定期举办分析检讨会,组员以及组长均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商讨解决办法。组长顶级进行监督,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进行不定期抽查,并给与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查找血液报废的原因,是否存在采血不畅、采血量不标准、凝血工作不足、采血时间过长或过短等,并给与针对性的处理,使护理人员穿刺成功率提高,采血过程中注意采血量、采血时间、抗凝剂的注入等。(2)护理质量细节改进:全面掌握护理质量改进后,加强护理细节的质量把控。在护理人员方面,每个护理人员都应掌握血液采集、保存等相关知识,强化操作水平,争取降低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痛苦感,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将献血者当做亲人来护理,提高对献血者的亲切感。针对献血者方面,重点是针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的恐惧、焦虑心理,使其感受到献血过程是轻松、安全的,尤其是首次献血者,更应对其普及献血的相关知识,消除疑虑。在献血过程中,巡回护士注意观察献血者的变化,及时处理,避免献血者因不良反应产生对献血的抵触心理。注意与献血者沟通,询问其对献血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护理工作是否存在不满,并给与解释,在细节改进中注意对献血者不满意的护理环节进行改进。为减少血液报废,采血过程中做到“一针见血”,注意血液引流管道是否通畅,采血时间控制在400ml/6min,血袋中收集血液容量误差在10%以内,适量注射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而报废,操作注意无菌操作,检查血袋是否存在破损、污染,以防血液被污染。随访1年,观察两组献血者再次献血人数。
本研究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再次献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再次献血率,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再次献血率
观察组血液报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血液报废率,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血液报废率
无偿献血者数量是决定血液采集量的关键,而固定献血者更是献血者中重要资源。固定献血者多次献血后,对献血知识了解较多、不良行为较少,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更低,多次查体其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更低,血液报废的几率相对较小,是临床充足血源的重要保障[2]。固定献血者的建立是需要献血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充分的动员、积极的护理,使其具备再次献血的意愿。据研究显示,无偿献血综合服务互动质量是影响首次献血者未再次献血的重要因素[3]。降低血液报废率是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的重点工作。进行护理质量改进,针对原有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护理质量,在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本研究改进护理质量后,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意愿增强,再次献血率增加,血液报废率显著下降。进行护理质量改进,对保证血液采集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献血者树立献血积极性。有研究资料表明,献血服务中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献血中的安全以及质量具有显著效果[4-5]。
实施护理质量改进能够减少献血者流失,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献血护理质量,在献血护理中值得深入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