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本刊记者 化定兴
在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一首儿歌广为人知:“太平街,好地方,皇帝的老师当大官,红薯粑粑香又香。”这位皇帝的老师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就是刘崐。
刘崐本名刘琨,字韫斋,1808 年出生于云南省景东县。因清朝嘉庆皇帝颙琰名从王,所以刘琨改为刘崐。他与李鸿藻、翁同龢都曾担任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堪称一代帝师,也曾任湖南学政、湖南巡抚,并终老长沙。因为刘崐两次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所以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的一些地方便以“学士”来命名,比如学士收费站、学士路。刘崐六世孙刘红告诉本刊记者,30 年以前,她听叔叔讲过刘崐,说他是个大清官,但具体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刘崐不被大众熟知,但并不意味着其历史贡献微小。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周秋光说,刘崐是湖湘文化的主推手,也系湖湘文化的构建者。刘崐与曾国藩、左宗棠一道,践行儒家理学信仰,书写了中国士大夫捍卫清朝社稷的历史勋业,也给湖湘文化争得了空前的荣耀。
刘崐是传统士大夫,他十分注重推崇先贤。担任湖南学政期间,他不仅把孔孟列为圣贤,而且把贾谊、杜甫、陶澍、王夫之、魏源等列为乡祠对象,极大提高了湘人文化的自信。
刘红向记者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867 年,59 岁的刘崐奉命抚湘。此时,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不久,社会尚不稳定。刘崐到岳麓书院视察时,发现书院“梁柱中空、桷椽朽坏,东西墙壁半已欹斜”,于是在1868 年决定大修。
岳麓书院创建于976 年,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因太平军攻打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此次修复是岳麓书院在清代最后一次修建,因旧制而恢复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者十之三,耗费巨大。刘崐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说“岳麓书院,人才所从出之地,竟听其荒芜而费坠焉,所惜者小而所失者大”,于是“图一劳永逸之工,工必坚;就撙节所余之费,费必实”。
刘崐修复岳麓书院,一方面是希望书院能够继续为湖南培养人才,自己一颗热爱湖南之心可以得到安慰;另一方面他认为兴衰成败皆有气数,要在衰败时有所作为,以求强盛。他希望通过书院的及时修复,人才能够日长而不消。岳麓书院的现存建筑基本为刘崐大修后的,其撰写的《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现嵌存有碑于御书楼前的长廊。后来,从岳麓书院涌现的人才非常之多,比如黄兴、杨昌济,等等。所以,李元度评价刘崐说:“公既抚湘,重葺岳麓、城南诸书院,士风为丕变。”
刘红是一个拥有30 年建筑设计经验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兴趣,在挖掘刘崐资料的过程中,她发现刘崐所保护的岳麓书院、天心阁、城南书院、湖南贡院还有岳麓山上的文化古迹,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我最开始挖掘先祖资料,是为了追宗寻根,以此来教育我的孩子。但后来发现刘崐非常了不起,他对近现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繁荣起着奠基人的作用,因此想把他推广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2018 年是刘崐诞辰210 周年以及大修岳麓书院150 周年。5月22 日,在刘红的提议下举办了刘崐首届学术研讨会。“现在这个时代,正提倡传统文化复兴,我有幸成为名人之后,有义务传承祖辈的精神,这也是践行以教育兴国、以文化育人!”刘红说。
刘崐重视文化与教育,也善于识人,曾培养了多名湘学领袖。1851 年到1853 年,刘崐担任湖南学政,其选人育人独具慧眼。他选的不少人成为当时的风流人物。比如教育家龙湛霖,官至湖北巡抚、湖广总督的谭继洵,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刘崐还扶持和保护了彭玉麟、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郭嵩焘等能吏学人。
在翰林院时,刘崐经曾国藩介绍认识了郭嵩焘,刘崐被郭嵩焘的才华折服,认为其可堪大用,想向上级部门推荐。不过,刚中进士的郭嵩焘,就遭遇父母相继而亡的重大变故,不得不回家守孝。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郭嵩焘极力鼓动他的同学曾国藩、同乡左宗棠出面组建湘军。当时,刘崐本希望郭嵩焘能在湖南学政做事,但郭嵩焘最终选择了追随曾国藩创建湘勇。后来的靖港之败,不仅让曾国藩心灰意冷,也让郭嵩焘备感失落。当时,已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刘崐来信,想推荐他至翰林院任职。于是,1856 年年末,郭嵩焘离湘北上,任翰林院编修。从此,刘崐与郭嵩焘亦师亦友,成为几十年的朋友。郭嵩焘回忆说:“韫生始视学湖南,甄才而拔尤,黜浮而崇实,人心翕然知所归矣。”
刘崐一向清廉,离任湖南巡抚后,在长沙一直住在天马山下的妻和子合葬墓的墓庐屋中,曾国荃知道后,在苏家巷购置了一套小四合院送给刘崐。郭嵩焘为赞扬曾国荃礼遇刘崐,将这套四合院前面的路命名为“师敬湾”,以表达对曾国荃的敬师之意。这条路的旁边就是长郡中学。刘红告诉本刊记者,她的儿子就在长郡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她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子听,这样可以拉近儿子与先祖的距离。
可惜的是,刘崐的小孙子去世后,由于无钱下葬,刘红的爷爷在1926 年将那套四合院卖出去了。没想到,这个四合院后来变成了国民党的陆军监狱,李淑一和杨开慧都被在此关押。
1945 年,刘崐后人逃难到益阳安化,临走前将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的墓庐屋子请贺明华的公公刘泽安代为守护。刘泽安这一家人并不清楚刘崐是什么人,只知道他是个大清官,为此守墓70 多年,也一直在寻找刘崐的后人。2009 年,两家人终于取得了联系,刘红也真正开始了解刘崐。“2009 年,网络已经发展起来了,我首先是在网络上搜寻一些有关刘崐的资料,虽然有时一个晚上也就找到一两条简短的信息,但慢慢搜集,逐渐了解了刘崐的一些基本情况。”
通过了解,刘红知道了刘崐是云南景东人。2010 年4 月,刘红的弟弟刘忠正好在昆明出差,刘红将这个信息告知了弟弟。于是,刘忠驱车8 个小时到达景东县,与当地宣传部进行了对接。景东县文化广场有刘崐的雕像,刘忠看到后,不由自主地下跪大哭。“这好像是凝聚在血液里的事。”刘红说。在景东,他们得到了刘崐的第一张照片,也与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很多基础资料都是景东那面提供给我的,非常感谢他们。”刘红说。
刘崐31 岁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便离开了家乡,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去过。除在湖南担任重要职务外,他还担任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等职,历经四朝皇帝,可谓晚清重臣。
刘崐宦海一生,但始终保持清廉正直,他的人格操守让刘红佩服不已,所以她一心想保护好先祖的墓。2010 年5 月,刘红发现刘崐墓即将被新规划的道路摧毁,施工的三角标签已经插于墓边。为此,刘红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岳麓区文物所。“当时,区文物所的邹平所长接电话后很快就赶到了现场,确认墓主是刘崐后,建议我赶紧向长沙市文物局汇报。”
2010 年6 月,刘崐墓被认定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在长沙市文物局和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影响刘崐墓的规划道路向南移动了60 米。不过后来刘红又发现,道路向南移动60 米的话,正好落在刘崐墓前的小水塘上。刘红是个建筑师,知道“前有照,后有靠”才是完整的风水学上的格局。所谓“前有照,后有靠”,就是前面有水,后面有山。如果把水塘破坏了,刘崐的墓是不完整的。
为此,刘红多次到有关部门呼吁,希望保留水塘。最终,规划道路没有施工,刘崐墓保住了,墓前的水塘也保住了。刘红坦言,她终于松了一口气,也感觉心安了。
然而,虽然刘崐的墓园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但紧贴墓园有100米高的住宅规划,墓园前的工业用地,其建筑高度也达50 米,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划,刘崐墓将被高楼紧紧包围。“我建议在这片规划用地上做一个刘崐教育文化产业园或者学士文化园,这对湖南文化教育和旅游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刘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