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根
张志勇的《民营企业40年》出版了,像他这样持续关注民营经济的媒体人似乎并不多,或者说,国内研究民营经济的人就不多,在改革开放40年这样的关键时刻,以这样一本书为改革开放立传的,除了张志勇,也就只有庄聪生的《中国民营经济四十年》了,庄的书,官方色彩似乎浓厚些,而张志勇的书更多地体现了民间视角,这就使得他的书民味更重些。正因为他的视角是民间的,因此,很多时候是带着感情的,他常常把自己摆进书中,这又使得这本书有了一个更显著的特点——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也是一本有态度的书。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有幸与他多次探讨民营经济40年的历史,探讨这本书将以一个怎样的视角呈现这一段历史,探讨这一段历史该怎么分期,探讨民营经济将走向何方。10年前,张志勇写过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往事30年》,写的正好是改革开放30年的民营经济历史,因此,这两本书可以看作是姐妹篇。很多人可能只注意了书名,没有注意副题,《中国往事30年》的副题是:揭幕民营经济中国式进程。而《民营企业40年》的副题是:它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重新找到方向。大致体现了张志勇对民营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确把握,也体现了他乐观的一面。而如果让我来起副题的话,我会写成:它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重新寻找方向。读了张志勇的《民营企业40年》,也许你会赞同他的观点,民营经济早晚会重新找到方向。
人们常说言必称希腊,而张志勇是言必称黄仁宇。大历史因此成为他构建40年民营经济史的基石。显然,40年的改革开放是40年民营经济史的底色,也只有把民营经济放在整个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梳理,才会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但实际上,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只不过是新中国70年历史的第二乐章,如果把它放到更深更远的历史背景下,也不过是150多年前洋务运动寻求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只有改革开放,才找到了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到达彼岸的正确道路。张志勇说:“我一向主张,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来审视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40年,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工业化和强国梦,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其复杂性胜过革命百倍,正因此故,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改革,也是全人类的一项实践,它不仅实现了中国历史的转型,让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也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社会转型”。
通过大历史,张志勇不仅建构起了他民营经济40年的历史观,也真正深刻地把握了这场变革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在张志勇看来,历史就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民营经济正是在这历史必然性中破土而出,寻找出路,破浪前行的,而人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40年的民营经济发展史,有曲折,有阻力,但谁也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这里,“既有人民的创造,也有政治家的胆识,更有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精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合力,民营经济在千转百回中总能找到新的方向。
是什么形成了历史的合力?通读张志勇的《民营企业40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思想解放、人的解放、私的解放,有了这三个解放,才有了民营经济的40年。
回顾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初期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过去长久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冲破了‘左倾思潮,是对‘两个凡是的摧毁。它深刻地说明专制主义思想必然被批判和抛弃,一切违背社会实践和人民意愿的主张必然受到检验和唾弃。”实际上,思想解放也非单行线,而是一股合力,是一股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合力。在高层,有胡耀邦以一种“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历史担当,振臂一呼,义无反顾地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在基层,小岗村的村民们,没有饭吃的返城知青们,陈志雄、高德良、年广久们,何尝不是思想解放的先驱。正是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担保,率先砸碎了禁锢人们头脑的左倾锁链,大胆地想,大胆地闯,勇敢突破有公无私的意识形态牢笼,突破雇工七个八个的教条主义魔咒,才在公有制经济之外催生出了个体私营经济,才形成了个体户、农民企业家、私营企业主这样一个社会阶层。
张志勇的观察是敏锐的,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如果我们的思想还在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还在拼命地“割资本主义尾巴”,何来改革开放?何来民营经济?事实上,在民营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没有思想的解放,实践就不可能前行,党的理论政策也不可能有创新突破,也就不可能有蔚为大观的民营经济。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到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建国以来,为了建设公有制的天堂,不仅人的需求被强迫压制,而且,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还把活生生的人异化为没有思想、没有欲望的物,模糊、扭曲乃至抹杀了人性,改革开放首先要唤醒的就是已经麻木的人性。没有人性的觉醒,没有人的解放,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民营经济。
张志勇说:“如果把改革开放40年分为上下两场的话,在我看來,前20年,上半场是实现对人的解放;后20年,下半场是实现资本的解放。”邓小平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甫一出场,就在五老火锅宴上,给经历了社会主义洗礼的民族资本家们脱帽加冕,还他们尊严,请他们出山。胡耀邦则把千千万万蒙受各种冤屈的人们拉出了泥沼,清除各种污泥浊水,还他们以清白之身。
吃饭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与其把他们圈养起来,饿着肚子闹革命,不如把他们放出来,让他们自己找饭吃。正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让很多人绝处逢生。于是,脚上沾着泥水的农民洗脚上岸,脱离集体,成了农民企业家,一批国有企业中的能人,停薪留职、辞职单干,成了私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董事长,以天下为己任的科技知识精英,放下轻商的痼习,下海创业,成了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没有人的解放,没有人性的复归,没有对人的尊重,就不可能有这么一大批人敢于冒着风险,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以至于张志勇要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那一年,我16岁。1978年,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对人的彻底解放。”
因此,民营经济实际就是人本经济、民生经济。在民营经济已经发展壮大的今天,就业依然是民营经济最大的贡献,哪个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好,经济就兴旺,人民生活质量就高。犹如吃饭生存是人的本能一样,市场也是经济自身存在发展的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40年,我们终于选对了市场经济,才有了民营经济的今天。
张志勇说改革开放的下半场是资本的解放,但他说得更多的是“私”的解放。在我看来,“私”的解放更确切些。道理很简单,在公有制的汪洋大海中,在清除一切私有财产、私有观念的环境下,不把“私”解放出来,怎么可能有个体私营经济的萌芽?事实也是如此,个体私营经济就是在公有制的边缘生长出来的,党的理论政策也是因为承认并不断扩展了“私”的范围,才使得个体私营经济获得了准生证,并终于长大成人的。再者,只有把“私”首先解放出来,才会有资本的解放,没有“私”的解放,资本也就不成其为资本。因为,资本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不打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缺口,怎么发展私有经济?怎么发展市场经济?
在《民营企业40年》中,张志勇承认:“包产到户的承认,其本质是对‘私的承认;知青大返城,就业问题是‘逼出来的个体私营大军,”一切源于对“私”的承认和解放。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来说,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所谓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就是视私有制为洪水猛兽,非欲除之而后快,破除这个传统观念就是承认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发展私营经济。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抓大放小、国退民进,也才有“两个36条”等具体的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空间。从建国初期到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有“私营经济事业”“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的法定地位,但到“1978年,中国还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当时民营企业的概念都没有,个体经济为14万人(户)。” 1988年,经过10年的改革开放,“私营经济”四个字才再次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才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經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才有“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从有“私”到无“私”,再到有“私”,这是一个轮回,也是一次“救赎”。张志勇提出的“私”的解放,应该说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改革开放、发展民营经济的命门。事到如今,承认不承认“私”,在多大程度上承认“私”,恐怕是“它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重新找到方向”的答案所在。
(责任编辑 李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