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全面推行并实施素质教育是迫在眉睫之事,也是课程改革首要的事。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需要课堂教学效果来实现。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落实三个“优化”,达到“三维化”。
一、以问题为桥梁和纽带,优化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桥梁和纽带,以系列的问题为线索、为骨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所以,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实施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问题的设计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归纳、整理,做到有效整合。因此问题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关键性
实施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要做到精心二字,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应该起着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问题整合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由学生质疑,提出疑惑,形成问题,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筛选,特别是教师要体现出主导作用,要不断引导学生,修正肤浅的问题,以重难点为突破口,整合出具有突破重难点,直入主题的核心价值的“中心问题”。通过师生共同的筛选、整合出问题:(1)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2)红军是怎样夺取泸定桥的?直指教学目标,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达成了,教学重难点也突破了,从而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分析,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2.层次性
问题的设计不能按照一个维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把握好规则,由易到难,有梯度,科学、合理地安排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学习环节以及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如在教学《冰灯》时,设计如下问题: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如何评价这位父亲?学生经过感悟后体会到孩子是懂事的,体贴父母的,而父亲是特别疼爱孩子的,接着再提出,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出来的?这样问题由易到难,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求知欲望,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3.研究性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问题抛出以后,还要经历深思、交流、讨论、寻求帮助等活动后才会产生唯一或多元化答案,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不是琐碎的问题,而是思考空间大、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感到既非探囊取物也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够摘到的桃子。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把隐者是位怎样的神秘人物先提出来,整节课围绕他来探究,这个问题具有整体性和趣味性,初看无处着手,但却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探究冲动,分组合作研究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问题情境中,并自发地开展猜测、研读、联想、讨论等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梯度发展。
二、以板书为载体,深入优化教学整体
板书是认识的“梯子”,板书是想象的翅膀,板书是记忆的“链子”,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而且在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方面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整体感知桂林的美景设计了几张桂林的山水美景图,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演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并在师生的讨论探究过程中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奇(像……)
山 秀(像……)
桂林的山水 险(栽下来) 舟行碧波上
静(不流动) 人在画中游
水 清(见沙石)
绿(像……)
这样的板书,文章思路、作者感情倾向一目了然,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圈圈点点,写写画画,对桂林的山水有了更直接、更深切的感悟。因此好的板书不仅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而且能优化教学整体,达到教学的高效。
三、以作业设计为平台,优化教学效果
作业是反馈,是调节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过程。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让学生在练习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
1.多类型,多层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以便学生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快乐。作业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師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跳起舞,用这种方式演绎作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如在教学作文《家乡的变化》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凝聚了无数建设者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激励学生向建设者学习,立志长大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总之,高效课堂是广大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要真正达到高效,还任重道远,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
注:本文系2018年白银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教师课堂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8]G046研究成果。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