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建筑教育数字项目的建设,对我国土建类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策划,并提出了明确产业分工、激励编辑积极性、加强内部竞争的出版社内部应对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出版 数字资源 盈利模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传统土建类教材出版中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在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上仍然处于学习和摸索的阶段。在出版社数字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版社教材板块提出了“以教学实际需求为驱动,以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为目标”的数字项目建设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出版社对土建类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实际需求问题进行了调研;以调研得到的需求为引导,探讨了项目的内容建设方向及出版社的应对机制。
一、土建类院校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真实需求
调研团队走访了土建类10个本科院校、8个高职院校、2个教学会议及6个在线教育和平台机构,对当前的数字在线教育和资源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工作。土建类专业数字资源的建设原则是以教学需求为导向,我们重点关注土建类高校(本科、高职)在学校层面、院系层面、一线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教学资源的真实需求问题。
在学校层面,很多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的平台,也引进了很多平台。目前在建筑类院校,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超星、智慧树等平台的使用量比较大。高校通过与平台签约的形式,引进优秀的在线课程(主要是通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也依托平台进行学校自有品牌课程的建设与推广。这种形式的资源是目前高校课程资源建设的主流,可以把优质师资院校的授课过程向外传播,在师资培训、通识课建设上具有积极意义。不足之处在于个人选修在线课程的完成率较低,因此,近几年SPOC(小规模限制型课程)对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在院系层面,部分有研发实力的学院(系)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和特色,开发虚拟仿真系统服务于教学,并向兄弟院校进行推广。如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了数字化古建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通过VR沉浸式教学已经开展了多个学期的教学活动,获得师生的好评。这种研发型的资源建设条件较高,同时需要进行商业化的包装和转化,但一旦建设获得成果,将对教学实践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一线教师层面,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更多表现为与建工专业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把这些案例做成视频(少部分不容易通过视频表现的可以做成动画),配合教材或课程作为资源包(库),辅助教师教学工作。教育部近年来推动了相当多的专业资源库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此类资源库建成后缺少必要的运营和推广,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学生层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的刚性需求,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需求并不强烈。
通过调研,对不同层面数字教学资源的需求问题进行了总结。①当前土建类高校在数字资源的建设中投入最大的是慕课建设。对慕课等数字资源的建设热情主要来自确立、宣传学校品牌专业和优秀师资,以进入国家优秀精品课行列为主要诉求。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并未大面积地服务于土建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工作。②从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看,土建专业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不会主动获取,更没有动力花钱去购买这种资源。就是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消费者是以B端(学校)为主,C端(学生)市场在现阶段可以忽略。所以可以认为,未来建设的土建类专业课教材配套的慕课资源、数字教学资源的定位是服务于教师,而非学生。③目前一线教师缺乏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各类土建专业数字资源(案例、工程视频、图片)。国家层面建设的相关土建专业资源库,由于运营问题还没有深入服务教学。在社会资本建设资源方面,由于建设投资大,市场营销前景不明朗,并没有获得市场足够的资源进行建设。④在学生的需求方面,土建专业的考研、考证、就业培训等刚需,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痛点问题的数字资源需求有较大的市场想象力。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策划
数字教学产品,是根据建工社教材板块内容特点和服务对象需求,为读者提供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和信息化服务。数字产品可以PPT、图片素材、电子文档、动画、视频、音频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形式而呈现。具体表现为在线课程、仿真模拟实驗、案例库、题库、课件、微课等。从上文调研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到,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是“痒点”,而非“痛点”。即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诸如课件、在线课程、案例库等的需求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的应用场景。这也就决定了这种数字产品的建设不会有较好的经济收益,产品的建设不具备可持续性。所以从建立盈利模式的角度讲,对数字教学产品的内容设计必须从教学的“痛点”出发,解决刚需问题。
1.满足学生对土建类专业考研、考证、岗位培训需求的产品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资源使用需求相对偏低。一方面是因为课堂内的教学资源基本由任课老师提供,学生对额外的资源使用没有机制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实际情况,使得课堂教学的难度偏低,课堂教学不是学生的刚需。这里可以对比一下K12在线教育近年来取得的飞速发展,说明在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以前,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刚需。在土建类的教学数字资源建设中,通过各种需求的分析,发现考研、考证、就业培训等门类的产品是学生在校学习及进入社会就业时急需的资源类刚需产品,而在专业学习中并未得到有效供给。
2.满足学生对土建类专业实践与文化素养需求的产品
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校专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学了很多不会应用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专业素养的缺乏,对所学专业缺少清晰的认识与了解。究其原因,在专业教材出版上,教材内容的更新受到教材使用周期的限制,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建筑工程技术很难同步;高校专业教师缺少建筑工程实践经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秀师资过分集中,广大土建类二本、三本、高职类院校的专业文化素养类课程有较大的填补空间。
3.满足高校对优秀品牌专业在线课程建设需求的产品
“十三五”期间不再评审国家级规划教材,而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表明在线课程的建设是当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的一项教育工程,必须予以重视。高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的需求:一是宣传、确立优势学科地位,打造名师专业和品牌;二是借助在线课程建设,申报国家相关奖项和资金支持;三是推进教学、教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国家、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在线课程的建设,这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在线课程的主讲人很多都是教材的优秀作者,与教材出版紧密相关,因此出版社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同时,作为出版单位也有必要从经济层面客观理性地去看待这一发展迅猛的新教学方式,而不能盲目跟风。从在线课程的建设资金来源看,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为主,课程建设是以公益性为主,即服务于教学,而非以盈利为目的。这样的属性就决定了以出版社为主体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在经费投入上是不可持续的,而应该采取出版社策划、高校老师申报国家经费支持、第三方技术团队制作的分工合作模式进行。
三、数字化产品建设的出版社内部应对机制
目前,大部分数字项目建成后遇到的普遍问题是缺乏盈利能力,即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传统出版社目前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而模式的建立必然对应出版社机制上的调整。为此,应该明确项目建设的社内应对机制,为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摸索前进道路:①在项目管理上要明确出版社自身优势和工作定位,扬长避短;②激发编辑的积极性是建设数字项目关键因素之一,在机制创新上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和尝试;③加快内部竞争机制。
1.分工合作、互利共赢
出版社的数字转型工作应放到社会分工、产业合作的大框架中进行考虑。合理的社会分工要求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出版社在数字转型中的劣势在于编辑、校对、出版、印刷、发行的业务流程与数字转型工作不能匹配,而数字产品的采编、制作、运维、营销又需要重新组织、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在目前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结构、资金投入、分配制度的条件下,有些事情(如数字产品运维、数字平台建设)做不了,有些事情(如客户服务、资源制作)做不好。所以应该采取抓大(市场开发权、产品策划权、收益分配权)放小(内容制作、运维、营销)的策略,寻找和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的机构参与出版社的数字项目,构建一个各尽所能、各有所得的数字出版新型生态系统,使得参与者发挥自身优势,分工合作,互利共赢。
2.激勵出版社更多编辑人员参与数字项目建设
数字项目团队和广大编辑是出版社数字转型的关键参与者。因此有必要制定数字出版项目团队管理办法、数字出版项目效益考核分配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数字项目和产品的收益分配机制,对于激励编辑部人员参与数字项目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项目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编辑的作用,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机制建设。
(1)编辑参与数字项目工作纳入编辑部门年度考核。编辑日常有繁重的出版工作量,参与数字化产品的建设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与精力。而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里,专业数字编辑的数量少,必须要依靠纸质图书编辑参与到数字建设中来。在现有考核体制里,编辑参与数字产品建设没有对应的考核标准,得不到工作量上的明确认可。因此,将编辑部人员参与数字项目的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使得编辑在数字产品上付出的劳动得到工作量上的认定,对于激励编辑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2)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编辑策划数字产品。数字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盈利的预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初期参与数字项目建设的编辑有可能付出巨大的工作努力却没有经济收益,对后续项目的建设不利。而数字项目又离不开专业编辑创造性的选题策划能力,因此,在数字项目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编辑对于数字项目建设不了解的情况下,可以在项目经费中适当地拨付给编辑一定的启动资金,以利于激发编辑投入数字项目建设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3.加强内部竞争机制
在出版社已经出台的数字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加强内部竞争机制,理顺项目参与者的“责、权、利”关系。科研院所(高校)内部实施的科研项目,一般都需要经过内部人员项目申报、论述答辩、项目审批的过程,即内部人员通过竞争获得项目的过程。在数字项目建设时,也可以参考这种内部项目二次申报,竞争建设子项目的模式。在保证项目为某专业领域服务的前提下,建议打破部门限制,把一个大项目进行合理的细分,让全社有兴趣的编辑都有机会通过项目申报、答辩的形式来竞争具体的子项目建设,给予配套资金支持。这样可以较好地激发一线编辑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这种模式即从以部门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向以项目团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有利于调动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对于通过竞争获得子项目的编辑,需要理顺其“责、权、利”关系。责,是明确所负责子项目要达成的目标;权,是子项目实施所分配的项目经费;利,是项目预期的收益。
四、结语
数字出版是出版社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可以说,随着传统出版物市场的日渐饱和和相对萎缩,数字出版将是决定出版社未来发展成败与否的核心因素,必须加以高度重视。数字出版转型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盈利模式没有建立,对出版社营业收入的贡献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又面临互联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在传播方式与新数字产品形态上的激烈竞争。因此,出版社必须在机制创新、内容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勇于尝试,不断为数字出版转型工作集聚经验和力量。本文在调研土建类院校的基础上,按照“以教学实际需求为驱动,以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为目标”,明确了三类数字产品的建设方向:满足学生对土建类专业考研、考证、岗位培训需求的产品;满足学生对土建类专业实践与文化素养需求的产品;满足高校对优秀品牌专业在线课程建设需求的产品。这三类产品既有比较明确的经济效益指向,也照顾了潜在的纸书市场的效益。即通过纸质教材与新型数字资源的链接,打造“书网互动,纸数一体”的融合性出版业态。出版社数字项目团队以本次调研得到的产品建设方向为依据,面向全社发布了《数字项目选题申报指南》,成立了由营销、不同编辑部门、社外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通过严格的综合评分的方式评审数字选题内容,一大批优质的数字选题脱颖而出,进入了策划和实施建设环节。在建工社数字项目团队不断总结建设经验与得失的基础上,社数字项目规章制度方面也及时跟进,已经于近期颁布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项目团队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项目效益考核分配办法(试行)》两个管理办法,真正做到从机制方面激发编辑参与数字建设工作的热情,得到广大一线编辑的积极响应。以需要为导向的数字产品建设是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解决纸书编辑参与数字产品建设积极性的出版社应对机制改革也必然不断地加强与完善,数字出版将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枫华.建筑工程类书稿的分类编辑加工技巧[J].科技与出版,2010(6).
[2]陈杉杉.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的几点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7(3).
[3]林明.资源服务商:教育出版社的转型之道[J].出版发行研究,2016(5).
[4]张慧.从编辑视角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J].编辑理论与实践,2015(9).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