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图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研究

2019-04-19 08:39林凤来
出版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归化走出去翻译

摘 要:本文從编辑的角度探讨编辑如何协助译者在“走出去”图书的翻译活动中,在篇章结构层面上、行文风格层面上和词汇层面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尺度,以及在后期编辑阶段如何增补细节,提高“走出去”图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效率。

关键词:“走出去”图书 翻译 归化 异化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7年全国共输出版权13816项,数量增长24.1%,增速提高17.8个百分点,高出引进版权增速19.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版权输出多达10670项。“走出去”已然成为当今图书出版的重要契机,很多出版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推动图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但主要围绕“走出去”图书的选题策划、“走出去”渠道的增扩等,却很少关注“走出去”图书产品本身,即“走出去”图书的撰写、翻译及编辑。现在很多出版社重新挖掘自身原有的出版资源,将社里已出版的图书开发成“走出去”项目,这中间自然离不开翻译这个过程。在多数出版人眼里,翻译是译者的事,翻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者水平的高低,与编辑关系不大。但其实编辑的介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的翻译质量。接下来笔者将从编辑的角度谈谈编辑如何影响、提升“走出去”图书的翻译质量。

一、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作为导向

在译者开始翻译之前,编辑要明确并向译者传达“走出去”图书的目标读者群特征,和最终成品,即译作要传达的主要内容,并与译者共同商定以哪种翻译策略作为导向。

1.“走出去”图书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推进图书“走出去”是一种有着鲜明目的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输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本土文化,让中国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走出去”图书的翻译出版,就是在原作品和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读者读完译作后能全面、立体地了解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

对此,英国翻译家苏珊·巴斯内特提出“文化翻译观”,并对“何为翻译”做了很好的阐释: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所以,译者和编辑应始终牢记“走出去”图书翻译活动的核心和主旨,即传播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2.翻译策略之争:归化?异化?

既然“走出去”图书具有鲜明的使命感——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那就意味着翻译“走出去”图书不是机械的全盘照搬,将原有内容原封不动地逐字对译,而应有所侧重,有所改动,有所舍弃。这就涉及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主张译文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尽量靠近、迎合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减少直至消灭目的语读者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语言文化障碍;异化策略则主张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主张译文应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为目的语读者呈现源语更多的语言文化特色。

“走出去”图书的翻译形式主要是中译外。在以往长期的外宣翻译实践中,中译外主要采取归化策略,源于一种偏见:外国文化不像中国文化一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容易接受外来事物。但据有关调查,“美国主流媒体对负载丰富中国政治文化信息的词汇,采取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手法恰恰是迎合了西方读者的口味”,可见原有的偏见是低估了外国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喜新求异是人类的共性,不分国别和种族,我们要对外国读者接受中国文化的能力有信心。而且,在翻译活动中,要较完整地保留文化的鲜明特色,使其不在输出过程中沦为隐形,采取异化这种翻译策略是必须的。

当然,我们在前文也提到过,原有图书是面对国内读者的,内容要求尽量客观全面;但译作“走出去”图书后就要在内容及结构上有所侧重,做到有轻有重,这就少不了归化策略的运用。从表面上看,归化和异化貌似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二者都不可能孤立于任何一种文本翻译中,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

二、拿捏好归化与异化的尺度

既然选择单一翻译策略不能很好地实现“走出去”图书促进文化交流的使命,译者和编辑在把控译文质量时,要拿捏好尺度,该归化时归化,该异化时异化,做到既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又保留和输出了原作的中国元素,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走出去”图书的翻译中拿捏好归化和异化的尺度呢?笔者根据自己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见解。

1.在篇章结构层面上适用归化策略

在宏观层面,即译作的谋篇布局上,应考虑读者的思维习惯,在原文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即以归化策略为主。比如,“走出去”双语图书《清新福建》在介绍“花果之城”漳州的水仙花美景时,以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作为英文译文的开头。这首诗在英语文化国家可谓家喻户晓。英语国家的读者在读到这首诗时,脑海里很自然就会浮现出一片迎风摇曳的水仙花形象。这是很好的切入点,能最大程度地激起读者的亲切感,引起共鸣,勾起他们继续阅读的欲望。相反,如果译文开头部分是读者完全陌生或难以理解的话题,就极易造成排斥感,打消读者继续阅读、深入了解的念头。因此,运用归化策略,适当调整原作的篇章结构,以容易引起目的语读者联想的内容作为开篇,对提高“走出去”图书的可接受性是很重要的。

2.在行文风格层面上适用归化策略

在语言层面上,译文应尽可能地道,贴近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和语言风格,以切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即以归化策略为主。比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不少差异:英语喜用从句套从句的套叠式表达法,而汉语中常见四字格、排比句,层层推进,气势逼人;英语式描写偏务实,喜用事实和数据,较少用语义空泛的形容词,而汉语式描写喜用华丽的辞藻,大量使用形容词,浓墨重彩地渲染。对于源语和目的语在行文习惯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译者和编辑要了然于心,以尊重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为原则。

3.在詞汇层面上适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

异化策略的使用更多体现在词汇层面上,特别是那些负载中国文化元素的词汇,如与中医、中国传统菜名有关的名词都是汉语文化中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如果一味地迎合外国读者的认知水平,采取归化策略,那么“走出去”将只会流于形式;但若无视外国读者的认知水平和阅读需求,一味地采用异化策略,则可能导致外国读者丧失阅读兴趣。所以,对于文化信息丰富的词汇,笔者认为译者应主要以异化策略为主,但编辑在后期进行文字加工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辅助方式增补信息,丰富读者的认知,帮助读者读懂中国文化,做到传播文化和普及文化的统一。

(1)增加图示。很多中国文化元素负载词在外语中往往找不到对应语或内涵一致的对应语,即使译者采用“异化+解释”的策略,读者读起来也仍然一头雾水。这时不如加入图示,让读者一目了然。比如,在翻译中国古建筑术语“藻井”时,译者采用“异化+解释”的策略,将其译成“zaojing caisson”,外国读者读到这组词语时可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西式藻井的模样,但却仍然不清楚中式藻井的真正样子,更不知道西式藻井和中式藻井的具体区别。这时,如果编辑进行后期文字编辑时在行文中加入下面这两幅图,读者便可一目了然。

(2)增加脚注。很多中国文化元素负载词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三言两语的译文无法传递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必须有大段的解释作为辅助才能帮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但在行文中,为了保持连贯性,译者往往没办法浪费太多篇幅作详细阐释。所以只能靠编辑在后期的文字编辑中补充细节,提升译文的可读性。比如,“百鸟朝凤”这道名菜的菜名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当译者采用“异化+解释”的策略将其译成“Hundred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 (Stewed Chicken with Ham Jiaozi)”时,外国读者读后知道这是一道菜,也知道这道菜的材料和做法,但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却无从得知。为了填补读者的这一认知空白,实现普及中国文化的目的,编辑可以增加这样的脚注:“Phoenix is the mythical bird which is cyclically generated and reborn and considered king of the birds in Chinese mythology. Therefore, phoenix is the symbol of royal family in ancient China. Hundred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 represents the image of peaceful time in which people are willing to submit to the authority.(凤凰是中国神话里的神鸟,可循环赴死重生,被视为百鸟之王。凤凰也是中国皇室的象征,在和平年代,百鸟朝凤象征民心归顺。)”这样一段话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还在读者心中烙下了深深的文化意象。

(3)增加副文本。副文本指的是“用于描述围绕正文本、协调正文本与读者关系的文本材料”,主要包括出版说明、前言、序、凡例、编后记、附录等,是“将作者、译者、出版商和读者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副文本可以对译本作充分的文化阐释、对译本中缺省的文化知识作补偿、对不可译的文化信息作变通处理,利用好副文本,编辑可以在译者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图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效率。比如,在编辑涉及我国历史的“走出去”图书时,在书末增加一份我国历代纪元表,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图书的内容脉络,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三、结语

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外国读者对“走出去”图书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走出去”图书的翻译活动不是译者一个人的事,也需要编辑投入大量的心力。因为编辑是选题的策划者,对图书的定位和读者预期,对甄选什么样的译者、译者最终要呈现什么样的译作才算符合预期是最清楚的。只有编辑才能判断译作质量的好坏。所以,编辑应该一开始就介入翻译活动,指导译者朝预期的方向努力。在后期的文字编辑阶段,编辑也要拿捏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才能进一步提升译作的质量,提升“走出去”图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产业结构分析[EB/OL].(2018-07-30)[2018-10-19].http://www.chuban.cc/yw/201807/t20180730_179157.html.

[2]刘小玲.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6(1).

[3]胡洁.“走出去”战略下译者、编辑的角色与策略——翻译学视阈下的外宣出版[J].编辑学刊,2013(1).

[4]黄海军,马可云.也谈美国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采取的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07 (3).

[5]林凤来.关于如何推进旅游类图书“走出去”的思考——以“你好,福建!”丛书的策划编辑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10).

[6]岳峰.行业笔译案例库:精选与解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7]楼捷,吴荣兰.从文化翻译观视角论中国传统菜名英语的文化功能等值[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3).

[8]Genette, Gerard.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9]肖丽.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11(4).

[10]黄培希.副文本与翻译文化建构——以艾尔萨·威斯《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8(3).

(作者单位系厦门大学《中华海洋法学评论》编辑部)

猜你喜欢
归化走出去翻译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