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设限

2019-04-19 01:34司淼
祖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

司淼

摘要:心理界限起源于自我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多数孩子在心理界限被侵犯时会表现出不适。家庭教育中不可逾越的边界有:物权边界、生活边界、隐私权边界、决策权边界。

关键词:心理界限   教育边界   自我意识

动物界中,一些动物用自己的体液来标记自己的领地,用来告诉其他动物:这是我的领地,你们不可以随意侵犯入内。而在人类社会,我们同样会人为做出一些标记用来标识这是我的地盘,陌生人不得随意闯入。所以,人类社会才会有栅栏,有围墙,有标识……所有这些,都是有形的界限,为人们所熟知和认识,人们大多也会自觉地去遵守。然而在人类社会却还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人们并不是能很清楚的认识它,却是现实存在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心理界限。心理界限起源于自我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什么时候你能确切感觉到心理界限呢?当一个陌生人,猝不及防地靠近你,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当你要做一件事情,周围有个人不停地唠叨,要你不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当你明明有自己的原则,却有人不停地请求你打破这个规矩的时候……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人和人之间打交道,心理界限无处不在。“守界”是自我意识中的概念, 也可以说是自尊、自爱的范畴,人们常说的心理边界,是自我存在所需的空间和时间、生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主权距离和情感距离、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等[1]。

我们在通过对一些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后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叛逆、闭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时候常常是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缺乏边界意识导致的。孩子也是人,也有心理界限,虽然孩子可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大多数孩子在心理界限被侵犯时会表现出不适。在教育中,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的心理界限,不去打破,孩子才是舒服的,这时候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所以家长们,要为自己的爱和教育划线,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章可循,才能不让我们的爱泛滥,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一、家庭教育中的“边界”

家庭教育中的边界,不等同于孩子的心理界限,这是两个要区分的概念。首先,主體不同,家庭教育是父母给予子女的,而孩子的心理界限是孩子自发形成的。其次,作用不同,家庭教育的边界是用来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的,而孩子的心理界限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再次,稳定性不同,儿童的心理界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青春期心理界限意识最为强烈,其后趋于稳定。而家长给的教育是稳定的,有些家长从小事无巨细照顾孩子照顾惯了,到了青春期还是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会引起青春期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感。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界限,放大教育的边界的结果。

二、家庭教育中的“边界”

(一)物权边界

在我国,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孩子,你放心,爸爸/妈妈的钱将来都是你的。乍一看会觉得中国的父母真好,为孩子奉献一切,还给了孩子安全感。但实质上这是一种模糊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物权边界的做法。孩子理所应当的享有父母所给予的一切,不会心怀感恩的同时还会削弱孩子自我奋斗的意识,更有助长子女争夺父母财产之风的嫌疑。另一种情况是,年长的父母要求成年的子女无限度地扶持和养育家人,原因是我抚养你长大,你有义务为年老的“我”负“责”。而这个“责”如果是法律中规定的赡养义务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有少数父母往往夸大了负“责”的范围,让成年子女承担额外需要承担的不属于他们的义务,使子女无法在人生的路途中轻装上阵,不堪重负。

在教育当中,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物质条件才是合适的。除了养育所必须的给予的,其余的金钱和物质支持其实都是不必要的。多余的物质给人类带来的并不必然是美好,也有困惑和自私,甚至是懒惰、贪欲甚至是自我的迷失。多余的压力和责任,也是不利于子女的人格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心理负担的根源。

(二)生活边界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接、乏界限感的社会[2]。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浓,源于中国人的依赖心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操碎了心,现在的情况是年轻人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父母喜欢包办代替孩子做一些生活的琐事。比如已经5岁的孩子明明已经学会自己穿衣了, 但是家长依然要给孩子穿衣服,穿鞋,洗澡……有些家长甚至会干涉孩子穿什么衣服,吃多少饭。比如曾经一位家长就非常担忧的找到我,说自己的孩子每餐不把饭吃完她就很焦虑。有时候会强迫去喂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侵犯了孩子的生活边界。孩子有自己穿衣、选择服装风格,决定自己吃多吃少,吃什么的权利,如果父母过于把自己认定的标准强加给孩子,无形中也是侵犯了孩子的生活边界。

(三)隐私权边界

你偷看过孩子的手机吗?你翻过孩子的日记吗?无边界意识感的父母往往会做这样的事。焦虑的父母因为太担心孩子在学校过的好不好,担心孩子是否早恋,担心孩子是否被欺负……所以找寻一切可以探求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去可窥探孩子的隐私。没有边界意识的父母往往会觉得孩子还小,对于隐私权还没有那么重视,并且觉得孩子都是自己生养的,对于家长不应该有所隐瞒。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已发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由此可见,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我们的孩子当然也有这样的权利。只是对于隐私权,个人在事件和程度方面的认知不同,是否被侵犯的感受也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孩子觉得自己被侵扰,觉得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你就已经侵犯到孩子的隐私权了。

(四)决策权边界

亨利·克劳德博士,把父母或者监护人的角色分为三重:“监护、管理和资源”。父母的三重角色包括了避免孩子受到下列的危险:(1)他们内在的危险;(2)外在世界的危险;(3)尚未准备好去使用的不当自主权;(4)绝对不恰当,甚至邪恶的行动、举止、态度(如连续杀人或使用迷幻药);(5)退化的倾向,持续以来,逃避成长[3]。

也就是做到了以上5点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了,而现实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经常越过这些界限,尤其表现在帮助孩子决策方面。孩子读什么学校你要管,念什么兴趣班你要管你要管,甚至孩子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你也要管。而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有自主决策权的事情。长期侵犯孩子决策权的结果就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缺乏对自己喜好的自我认知,从而导致对别人意志的服从或者自我选择时候的无所适从与选择困难。

参考文献:

[1]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新,2000,(01):17-22.

[2]王丹丹.边界——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0).

[3]亨利·克劳德,约翰·汤森德博士.为孩子立界线[M].海天出版社,2016.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67.

(作者单位:常德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从《乌合之众》看群体中个体自我意识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