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孟影
摘要:1941年创刊于延安的《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刊物,为抗战动员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起到重大作用。作为党的精神财富,延安《解放日报》至今仍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目前,《解放日报》的史料整理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旨在综述建国后延安《解放日报》的相关研究成果,展望研究前景,期待有助于该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解放日报》;延安时期;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4
延安《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第一任社长为博古,主编为杨松,1947年3月27日停刊。将近6年时间内,延安《解放日报》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当时的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是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以及政治理论的重要资料。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来看,延安《解放日报》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1942年改版所确立的办报思想至今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学术界对于《解放日报》给予了较大关注,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建国后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术界对于解放日报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多,但起步比较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Rubin Kyna Ellen在《Literary problem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s viewed from Yanan:a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page of Liberation daily,May 16,1941 to August 31,1942》一文中从中国作家遇到的写作困境出发进行研究,关注1941年5月至1942年8月的《解放日报》以及当时延安施行的文学政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Patricia Stranahan基于延安《解放日报》的文本解读对延安妇女以及中国共产党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1983年出版的《Yan'an wome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一书中认为,研究延安妇女的最好材料便是1941年—1947年的延安《解放日报》。同年发表于《Modern China》的文章《Labor Heroines of Yanan》主要是对1943—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对劳动女英雄的报道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1990年还在《China Quarterly》上发表文章《The Last Battle:Mao and the Internationalistsfight for the Liberation Daily》。1992年出版的专著《Molding the medium: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Liberation daily》介绍了《解放日报》的内容,并探讨其在1941年5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政治角色以及在接受和实施党的目标中的作用。
二、21世纪前的国内研究状况
21世纪前的延安《解放日报》研究以整理史料为主,具体表现在史料汇编、通史著作以及回憶性文章三大主题。这些研究为后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延安《解放日报》提供了大量史料,有力地推动了延安《解放日报》学术研究的开展。
(一)史料汇编与通史著作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日报图书资料组编的《解放日报索引》(1941年5月—1947年3月)共6册就已出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有部分成果问世,主要是索引与文选。北京图书馆社会科学参考组编的《解放日报人名索引》于1983年出版,主要收录了《解放日报》的新闻标题人名、中外著述者人名。此外,魏一明所著、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索引(河南部分)》一书将《解放日报》有关河南的文章挑选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选的《延安文萃》,是从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编出来的,于1984年出版。艾克恩编纂的《延安文艺运动纪盛 1937.1—1948.3》对发表于《解放日报》上的文艺性文章进行梳理,并提供了内容简介。1998年通史性著作的出现全面呈现了《解放日报》的历史沿革。王敬主编,王敬、岳颂东、王凤超所写的《延安<解放日报>史》是作者走访多位老同志、广泛收集史料的结果,共有上下两编。该书史料详实,研究全面,是了解延安《解放日报》历史的经典之作。除以上《解放日报》的相关专著外,一些新闻史方面的著作也有相关章节分别对《解放日报》进行了论述,不过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回忆性文章
大量回忆性文章陆续出现极大丰富了《解放日报》的历史资料。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编写的《万众瞩目清凉山 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文史资料(第一辑)》,丁济沧、苏若望主编的《我们同党报一起成长》以及方午田、蒙人方主编的《延安记者》三本书收录了大量《解放日报》相关工作人员的回忆性文章。留下珍贵史料的记者有王敬、王揖、吴冷西、吴文焘、温济泽、胡继伟、午人、洪流、赵棣生、杨永直、缪海棱、陈泉璧、田方等,在内容方面主要涉及改版历程、办报思想、记者生涯回顾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研究资料》刊登了一系列有关延安《解放日报》的回忆性文章。王凤超、岳颂东编写的《延安〈解放日报〉》大事记(1941.5.14—1947.3.27)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录了改版过程发生的重要事件、文件以及会议等。此外,还有黎辛、杨放之、高扬文、田坪、郑自毅等人的回忆性文章散见于其他资料汇编与期刊文献。
三、21世纪后的国内研究状况
进入21世纪后,在前人提供的丰富史料上,研究深度以及理论性均有所增加,有学者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以及文学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性研究
作为抗战时期党创办的重要报纸,对其行整体考察也同样必要。王润泽与王洁《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一文对《解放日报》的历任领导、内容概况、改版均有介绍。盛魁与蒋杰在《<解放日报>的创建与改革:1941—1944》一文中梳理总结了其创建与改革的过程。专著方面,具有较大突破的是李晓灵的《渊源与化变 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体系及其当代价值之研究》,学术性与思想性较为突出。该书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历程、传播生态、传播要素、传播控制、传播形态、传播功能、传播经验、传播缺憾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研究与总结。
(二)重要人物与事件研究
部分研究从报纸本身出发,关注与报纸相关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对于延安《解放日报》的指导者、创办者以及改版,学界均有诸多研究。
从创刊起,毛泽东便对延安《解放日报》倾注了大量心血。因此,对于毛泽东与《解放日报》的研究也成为重点话题,成果较为丰富。有学者对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顿和改版、《解放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进行了研究。许冲所写的《试论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方式——以<解放日报>为考察对象》从报纸的版面安排、流通机制、创作内容和延伸形式等方面出发,对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具体方式进行了研究。此外,《解放日报》的创办人博古以及首任总编辑杨松也有较大关注度。以上文章主要关注重要人物与报纸的互动,多以记叙为主。
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是我国党报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今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仍有现实意义。因此,该主题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成果较为丰硕。从建国后的史料梳理与回忆性文章,提供改版的必要性、过程以及结果到后期学术文献追寻改版的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研究深度不断增加。黄旦在《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一文中认为,通过改版,实现了对党报身份的建构,其重点是重新确定党报与整个党组织的關系及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包括党报和工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王润泽发表于《国际新闻界》的《重塑党报:<解放日报>改版深层动力之探析》一文关注到了《解放日报》的编辑记者群体,探究分析改版前后这些人的思想认识及其变化。刘继忠与梁运所写的《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政治逻辑》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侧重于政治角度的解读与分析。关于《解放日报》改版的深远影响与启示方面,也有诸多成果涌现。除了内容深度有所增加外,研究方法方面也有一定创新,匡滢的学位论文《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与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比较研究》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报纸内容研究
部分研究立足延安《解放日报》的文本,通过解读报纸内容探究其专题报道。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报道研究
已有研究对于冬学运动、新秧歌运动、西安事变、五四运动、精兵简政、党章学习活动、留守兵团文化学习运动、大生产运动等均有所涉猎,通过对延安《解放日报》相关内容的解读,探究分析其报道效果与影响。有学位论文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社会动员等报道也进行了分析。
2、形象建构
有学者使用建构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其中女性报道较受关注。唐海江与唐雨晴所写的《延安<解放日报>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作者采用社会建构论的视角以及文化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解放日报》所建构的妇女形象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该部分成果更多体现在学位论文中,如唐雨晴的《延安<解放日报>妇女形象建构研究》以及李玫的《解放区文学女性形象书写》。女性形象之外,延安《解放日报》所塑造的农民、劳模、医务工作者等形象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
3、文艺副刊研究
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栏目和改版后的综合副刊是重要的文艺阵地。已有研究中,丁玲、改版、文艺理论以及政策是《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研究的几大主题。杨琳的文章《报刊媒体的“议程设置”与延安文学的话语建构——基于<解放日报>文艺传播的分析》则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报刊媒体在拓展文学生产与传播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作家、编辑、受众等文学群体的变动,并在文学话语的建构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4、广告研究
近年来,关于延安《解放日报》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王玉蓉等人较早对延安《解放日报》的广告特色、经营、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她与白贵所写的《延安<解放日报>广告作用初探》与《略论延安<解放日报>的广告特色》分别发表于2003年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黄月琴对延安《解放日报》的广告经营理念与广告特色进行了分析。屈雅利则从“广告刊例”的年度变化入手进行解读。祁媛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延安<解放日报>广告实证研究》一文中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广告样本进行解读。
5、其他角度
王晓梅的《建国初党报领导下的“读报组”发展探析——以建国初<解放日报>“读报组”发展为基本脉络》关注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描述了建国初《解放日报》》“读报组”的发展脉络,“读报组”实践的“群众路线”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史春风和田颂云分别对《解放日报》的社论和评论进行了分析。杨琳琳与姚远对延安《解放日报》的自然科学传播的宗旨、采编队伍、传播途径、传播阶段以及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研究。田真通过《解放日报》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探析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黑板报的业务特征与历史意义。
(五)思想影响研究
无论从中国共产党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进行解读,还是从新闻事业角度进行考察,延安《解放日报》都是宝贵的精神资源。因此,诸多学术研究从思想层面出发,分析其留下的精神财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许冲在《解放日报》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进行了考察,认为延安《解放日报》主要通过四种形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资讯报道、革命导师生平事业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解读。张根福认为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不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通过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毛泽东形象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民间,得到了广泛认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袁本文和张治银在《延安<解放日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一文中,表示延安《解放日报》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同时也通过全党办报、群众路线、典型宣传、语言通俗等举措使得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
《解放日报》的思想政治资源也是学者关注的一个角度。陈力丹在《论延安<解放日报>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一文中以整风运动时期的根据地的政治环境为背景,考察了《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传播。从媒介管理方法、媒介内容的形成过程、媒介宣传典型的方式等几方面人手,考察报纸在整风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整风运动政治传播中党报的作用。夏艳霞和许冲对延安《解放日报》思想政治资源的特色与内容进行了研究。陈东霞分析了《解放日报》在延安时期开展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其在宣传、解惑、动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张羿霞对延安《解放日报》在反腐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探析,具有较强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从新闻事业角度来看,甘惜分在《延安<解放日报>的遗产》一文中认为《解放日报》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而其所提倡与执行的党性意识、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也是遗留下来的重要思想遗产,这些思想遗产是中国近代以来新闻界的理论财富。朱清河与汪罗所写的《延安时期中共媒体“群众路线”实践面向与价值诉求——以<解放日报>为例》对延安《解放日报》规模化与制度化群众路线的形成与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能否借鉴延安时期党的媒体的群众路线实践经验并赋之以新形式提出了思考。
四、未来展望
通过学术梳理可以发现,关于延安《解放日报》的学术研究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研究对象重复、研究范围亟待进一步扩展的情况。关于新闻史研究,有学者提出要回归新闻本体,转向传播学的“5W”框架,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与传播效果。基于此,关于延安《解放日报》的研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扩展研究。在传播者方面,已有研究集中于延安《解放日报》毛泽东、博古、杨松与丁玲。但当时为延安《解放日报》的国内外宣传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新闻前辈,如陆定一、舒群、艾思齐、吴冠中等人也不应被忽视。在传播内容方面,已有研究对延安《解放日报》的文本解读已涉及诸多话题,但较为分散,缺少宏观研究。在传播媒介方面,改版作为重中之重自然得到了较多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对延安《解放日报》的新闻业务情况关注较少,也即其管理、采访、编辑、印刷、发行等。在受众与传播效果方面,延安《解放日报》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与群众的互动以及群众的反应反响还值得去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Stranahan P. Yan'an wome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M].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1983.
[2]Stranahan P. Labor Heroines of Yan'an[J]. Modern China, 1983,9(2).
[3]中國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延安文萃[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王敬主编.延安《解放日报》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5]万众瞩目清凉山 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文史资料(第1辑)[M]. 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1986.
[6]陈力丹.论延安《解放日报》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A].新闻学论集(第19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7:16.
[7]刘继忠,梁运.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政治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9(2):11-19.
[8]王润泽.重塑党报:《解放日报》改版深层动力之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9(4):105-111.
[9]甘惜分.延安《解放日报》的遗产[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00):22-27.
[10]朱清河,汪罗.延安时期中共媒体“群众路线”实践面向与价值诉求——以《解放日报》为例[J].新闻大学,2018(4):31-39.
[11]杨琳.报刊媒体的“议程设置”与延安文学的话语建构——基于《解放日报》文艺传播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