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教学为支点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9-04-19 01:36李北琼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核心课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最重要部分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在这一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如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所说,“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以及体现其中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应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翼。换言之,以阅读教学为基础,采取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来推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思想的形成,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的契合

1.从“语文素养”到“语文核心素养”

温儒敏教授解释“语文素养”是,“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多处提及,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使用“基础”等字词来描述其重要地位与对教学的要求,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等。“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到小学语文学科,就应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获得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学生的语文学习所应获得的内容应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者。尽管这两者的结合的内涵非常复杂,包含诸多方面内容,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涉及到了“语文能力”建设;而孙双金老师则直接将“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言能力”更是占据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

2.语文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的契合

按照孙双金老师的说法,“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其表现是“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但这种语言输出能力,学生怎样获得和建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即“语言能力包含两大维度”中的“听读吸收的维度”,包括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自由阅读。而阅读所带给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李作芳老师有关“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质”的研究中,“阅读理解力”即被排在了首位,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鉴赏、评价、迁移、运用、阅读技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在事实上成为其它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简单理解,就是学生要获得听懂与读懂的能力,听懂别人说的话,读懂各类文章,欣赏到个中之美,“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由是,亦可看出阅读教学在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就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来说,确定其整体阅读教学目标以及每一教学课时的分目标是必要的。这既与学生的吸收能力,也与“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相关。前者,与学生所处学段相关,随着学段升高,学生的学习与吸收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后者,确立“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转移与聚焦到语文核心素养上来,一课一得,才能课课有得。无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鉴赏、评价、迁移、运用、阅读技巧等,无不如此。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基于文本个性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是必需的。如教学《幸福是什么》一文,如课前导语所说,这篇课文“会引起我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但这种哲理性思考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年龄10周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对“智慧的女儿的话”中“义务”“有益”两词的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学就必要如课前导语所要求“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真实地进行,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对自己感触较深的实际事件,来一一表达自己对劳动之美、幸福之美的认识,进而促成人文修养与情怀的内化。显然,这种表达已然具备三方面特点:一,围绕“智慧的女儿的话”来谈理解,使自己的表达在“语文”的范畴内进行;二,理解上的难度促使学生不得不结合自己的既有生活经历和同伴帮助来进行,这凸显了语文思维的存在;三,对这种哲理性话语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无意间通过认知与接触该文本来获得理解该类文本的初步方法。

2.丰富教学形式

到底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教学形式,也与文本个性相关。以此,既可给予学生不同课堂形式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意愿,也会因恰当的形式采取使教学目标达成更为顺利。如,(1)教学《触摸春天》《西门豹》等课文,由于都会涉及到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西门豹的有勇有谋、为民除害,就可以将之划到“阅读赏析”课类型中去;(2)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由于涉及大量语文知识和语言积累,尽管教材中并没有明确背诵任务或者背诵哪一部分的任务,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仍应进行一定的背诵,这样的课型就应归之为“阅读背诵”课。教学实践中,这一课型的采用是经常性的。这是因为,不仅一些课文需要全文背诵或背诵部分句段,课标所附一至六年级的75篇古诗文的背诵也是必需的;(3)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连接,如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后,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说明方法来学写说明文,这种课型就应称之为“阅读写作”或“读写结合”课。这里,课型的名称并不重要,只看其教学的侧重点在哪里,是否突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发掘教材内容

在“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说中,作为“例子”的教材内容,无疑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故而,教师要想进行成功教学,成功达到撬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養成的目标,全面、深入分析与研究教材内容,发掘其中有益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因子,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就极为必要。在这儿,第一,仅仅指导学生读懂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虽必要,却显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意会作者用以表达思想和内容的语言形式,即“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语言形式”“怎样掌握使用这种语言形式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如教学《山中访友》《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几篇课文,就应引导学生意会其中的叙事技巧之差异,并通过读写实践来掌握这种方法,以此构建学生对于写作知识的吸收系统。第二,做好课内阅读拓展,通过收集课文内容相关文章并做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这既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充实与丰富,也是课外阅读学习的有效奠基与索引。但这种奠基与索引,因为有了教师的指引、评点、帮助等,而使之更具课内阅读的特性。如教学《观潮》一文,让学生搜集类如该文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教学《咏柳》一诗,就让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日之柳的诗句,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以强化学生的能力成长与文化视野拓展,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义。

三、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构建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机系统

钱理群教授曾在《读书乃教育之根本》中说:“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还应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而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一文中则表示,第一重要的事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显然,这样的“读书”,已经超越了课内阅读的范畴而是向着课外阅读的蓝海进军了。事实上,语文课标中有关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规定,就明确是通过“课外阅读”,对应三个学段分别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阅读面”来实现的。为此: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恰逢初秋,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到校内花坛草丛中做各种鸣啾秋虫的寻找,查看居所,观察习性,一如法布尔所作科学研究与写《昆虫记》之努力。这属于对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如若借助电子白板技术来展示有关图片、影像、视频等,就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了。又如教学《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等课文,因其连结点是中华传统文化,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通过访问家人、长辈等来了解本地相关文化现象,则明显属于阅读行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对于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进行和习惯养成的促进,无疑作用积极。

2.确定课外阅读的内容

大家读书,有开列书单的传统。对小学生来说,虽不用开列书单,但也有必要明确其阅读哪一方面的书籍是最需要的,即为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目的而进行。为此,借助既有儿童阅读指导经验,在各色绘本、童话故事之外,与学生年龄和阅读能力相当,适当指导学生阅读中华经典诗词、中外文学名著、背诵经典名篇等,都是必需的。作为这种经典阅读的补充,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如阅读类、传统文化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会起到间接的导引作用。

3.重视个性化阅读

课标讲“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更多的体现在阅读中的思考上,即如《礼记》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或如孔子之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读书籍做出自己的思考,或提出疑问。而往往又是这种思考與疑问,促使学生的阅读向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方向前进,从而产生布莱希特所说“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的、重要的“思想”。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首先找到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契合点,然后再以此为基来做好课内阅读的教学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无论教学与指导,又都必要从学情实际与教学实际出发,才有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李北琼,重庆市忠县教科所教师。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核心课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