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古诗文改写实践

2019-04-19 01:36陈佩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马木兰古诗文

语文新课程(草案)中明确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语文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举足轻重。尤其是古诗文,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沃土。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中华古诗文,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载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除了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鉴赏,还可以开展活泼多样的古诗改写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感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而且能够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古诗文改写就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原诗文,对其主题思想、情节、人物肖像动作等要细加揣摹,把握准确,再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联想和意境的想象,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并确定改写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最后拟定段落层次。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般内容一带而过,重点内容要加以细致描写。古诗文的语言是精炼的,不太注重完整和连贯。因此,改写时要适当加一些过渡的词语和段落,或者加一些叙述的语言,使故事情节叙述得完整和连贯。

那么,具体如何改写呢?

一、钻研词句,变换形式,渗透语言素养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改写时,要钻研词句,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挖掘汉语的表现力和张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竹里馆》,学生如果对“独坐幽篁里”中“独”的理解不准确,改写就会失真,偏离诗意。因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独”是孤独的心境吗?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学生再仔细研读文本,分析“弹琴”、“长啸”这些动作的特点:轻松、惬意,学生只有准确把握词义、文义,才能准确领悟作者的情感,其改写才准确、真实。

古诗文改写从微观上看是字词、句子、段落的扩写,从宏观上看是篇章结构的重新布局。古诗文改写的形式一般有几种,即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角度等。改写时基本内容不变。如把《石壕吏》改为小说,便是变换体裁的改写;以狼的角度来叙述蒲松龄的《狼》,就是变换角度的改写。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需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人物形象,更好地演绎经典。如《木兰诗》“东市买骏马”,原文只有寥寥五字,至于木兰是如何买马的,马到底是怎样的……则惜墨如金。学生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前提下,对原诗的主题、思想、情节、人物等细加揣摩,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买马这个情节,加以想象,适当润色,改编为微剧本《木兰买马》:

[场景]傍晚,马集市上。

[幕启:由远而近传来阵阵嘈杂的叫卖声、杂乱的脚步声,偶尔一两声马鸣]

[木兰扛着大包小包,来到了马集市,仔细挑马。她左摸摸,右看看,时而喃喃自语]

老马贩(疑惑地):“姑娘,怎么尽买些男子汉打仗用的东西呢?”

[木兰没有理会,继续仔细地看马挑马。]

老马贩(走上前,热情地):“诶,姑娘,这些都是好马,性子温驯……”

[木兰摇头不语,始终没有看中。]

木兰(失望地):“就这些吗?没有了吗?”

老马贩(没好气地):“姑娘,你到底要买什么马啊?你还不满意呀?(自豪地拍拍胸口)方圆三十里,谁不知我老马家的马有多又好!”

[木兰转身欲走。这时,“咴儿——”后面马栅传来一声马鸣,木兰浑身一震,跑了过去。马栅里的一匹马吸引住了木兰:此马浑身黑亮,眼神炯炯有神,四肢健壮有力,后腿还有一个雪白的、类似弯月的图案。此刻,它正自信的伫立在马栅里,目视远方。]

老马贩(追上来):“姑娘,这马……不合适……再看看别的吧。”

[木兰不理,径自走上前,抚了抚马的鬃毛。“咴儿——”马长啸一声,马蹄腾空而起。]

木兰(坚定地):“好!这匹马,我要了!(轻轻地摸了摸那月牙印)名字我也想好了,名为追月——永不放弃,追逐黑夜里皎洁的月光!”

[“咴儿——”追月回过头来,眼神无比坚定,似乎满意这个名字,认可木兰成为自己的主人。]

老马贩(叹了口气):“好吧。或许是天意吧!”

[木兰付钱,喜不自禁,骑上马准备走]

老马贩(叫住木兰):“姑娘,恕我冒昧,请问你买这些东西干嘛?”

木兰(回眸一笑,一字一顿):“替-父-从-军,上-战-场!”

[“咴儿——”追月热血沸腾地叫了一声,马蹄沓沓,绝尘而去。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老马贩捋须而笑]

老马贩(语气深长地):“千里马……追月……替父从军的姑娘……呵呵,你们两个,注定是个传奇!真是期待啊!(仰天长笑)期待你们凯旋归来!”

这里虚构傍晚马集这个场景,人物设置简约,情节简单,但剧本的内涵凸显:老马贩和木兰矛盾冲突较激烈,故事情节完整连贯,人物性格鲜明,老马贩的精明、热情以及木兰的坚定、聪慧跃然纸上。“呵呵,你们两个,注定是个传奇!……期待你们凯旋归来!”又为下文木兰十年征战、凯旋而归埋下伏笔。这样的改写情节大胆合理,形式生动活泼,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素養。

二、对比思考,演绎创造,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中居于重要地位。改写古诗文时往往需在原诗文基础上增加一些景物、人物描写或细节描写,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生动的形象,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改写也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深入,逐步提升思维品质。例如陶渊明《饮酒》“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看似浅白,实际上意蕴深刻。改写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见”能否改为“望”?为什么?通过对比分析,学生领悟到“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陶渊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炼字、炼词处进行辨析比较,然后再改写,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理解,其思维能力便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得到拓展。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解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这种心灵的碰撞不仅表现为接纳,也可以表现为质疑,以及质疑后对文本更深刻的解读和建构。古诗文年代久远,跟学生的生活有隔阂,因此,改写时既要立足文本,也要坚持生活化语文的导向,适度地渗透现代元素,演绎创造,打通古今,拉近古诗文与现代学生的情感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美国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是对《木兰诗》的的全新演绎;袁珂的《女娲造人》就是对《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神话故事的全新改造。学习《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些文言寓言故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并和社会现象结合,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予以加工、演绎和再创造,生发出新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三、整合意境,还原情境,渗透审美素养

诗歌的美往往体现为其意境美。教师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再引导学生整合诗歌中主要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改写时根据诗意打造画面、设计细节、重设意境,更好地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情境,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如一学生改写李白的《送友人》: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北边,犹如一个孩子慵懒地卧在床上。护城河像玉带一样环绕着整个东城。哎,看不够的风景,聊不完的话题!相聚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转眼又要各奔东西。十里长亭,杨柳依依,今天我们就在此地分离,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你又要孤身远行,就像天空上的白云一样飘忽不定。如果,如果我能化作一朵浮云,我一定在空中与你相遇,紧紧跟随你那熟悉又寂寞的身影。可惜,我不是。如果说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是相遇,那么,最忧郁的莫过于分离了。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分离该有多好啊。好吧,现实总是如此的残酷。罢了!罢了!这天下哪有不散之宴席?或许这一次的分离只是为了我们下一次更美好的相遇。我悄悄擦干眼角的泪滴,抬头望去,太阳缓缓下山,一步一回头,夕阳洒落在山峦上,映在水流中,照在我们的身上,仿佛也不舍得这山这人这景。“咴儿——咴儿——”赤兔马大声嘶吼着,似乎也不忍离去,又似乎在歌颂我们的友谊。可是,就算一百个不情愿,夕阳终究会被月光代替,而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与其哭哭啼啼,不如带着微笑憧憬下一次的相聚,因为明天的太阳依然升起!有别离就会有相聚!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聚!就在此时,就在此地,讓夕阳长亭见证我们的友谊吧。我挥挥手,朗声说:“再见了,兄弟,后会有期!”晚风吹拂,杨柳依依……

原诗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这位学生抓住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班马等意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有声有色的图景,用散文的笔法酣畅地表达出原诗中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的感情。画面中流淌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同时还巧妙地设计长亭送别、赤兔马嘶鸣的细节,还原了李白创作原诗的情境,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四、品悟情感,探究写法,渗透文化素养

几千年来,古诗文记录下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思乡怀亲的真挚情感、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淡泊宁静的超凡心态……这些是中华古诗文里最经典也最纯美的文化情怀和思想精华。改写古诗文就要善于挖掘古诗文中这些丰厚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感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老当益壮的雄心令人钦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屡遭贬谪却乐观豁达的胸怀让人景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无论是文本中刻画的优秀人物还是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都彰显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精神。改写古诗文,不仅仅是解读中国古代文化的密码,更是与优秀的历史人物精神交流,向高尚的历史人物学习,因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是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

一般来说,古诗词改写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重点体现在古诗文的思想情感方面,但另一方面,古诗文中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古诗文改写实践时,要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中夕阳月亮、松树兰草、子规大雁等意象蕴含的传统文化含义,品味虚实相生、托物言志等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古诗文改写活动,需遵循学生真实阅读规律,聚焦文本语言,将文字的理解、文章的分析、文学的欣赏和文化的渗透有机融合在一起。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灿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那怕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无穷的趣味。”通过古诗文改写活动,我们感觉到传统在这里升华,文化在这里更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为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陈佩娜,广东省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老马木兰古诗文
木兰剧片段展示
老马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老马的三个愿望
若是木兰能网购
老马与老贾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